漫漫人生路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其中有些人總是喜歡揪著別人的"尾巴"來嘲笑別人,面對這些人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
"裝聾作啞",這一詞語是形容一個人在不願搭理某人某事時裝出來的姿態,含有貶意。學會大肚能容、忘懷得失、裝聾作啞、難得糊塗,可就是這麼一個帶有貶意的"裝聾作啞",卻往往被看成中國歷史上官員在官場中自保的《葵花寶典》。
01一群青蛙在高塔下玩耍,其中一隻青蛙建議:"我們一起爬到塔尖上去玩玩吧。"眾青蛙都很贊同,於是它們便呼朋喚友地相伴著往塔上爬。
爬著爬著,有隻平時很聰明的青蛙說:"我們這是幹嘛呢,又幹渴又勞累,費勁爬它有什麼用!"
青蛙們都覺得它說得有理,於是一隻青蛙停下來了,兩隻青蛙停下來了,五隻、十隻,慢慢地,幾乎全數青蛙都停下來了。
只剩下一隻最小的青蛙還在緩慢地堅持著。它不管眾青蛙在下面怎樣鼓鼓譟噪地嘲笑,小青蛙就是堅持不停地向著塔尖爬。
過了很長時間,它終於爬到了塔的最高處。這時,所有的青蛙都不再嘲笑它了,而是在內心暗暗佩服。
原來,小青蛙是一個聾子!它根本就聽不見眾青蛙的任何議論和嘲笑。
小青蛙想要大家一起去見識一下不曾見識過的景色,但是卻遭到了非議。如果它真的能夠聽到其他青蛙的聲音的話,那麼它還能堅持一路走下去嗎?
這個時候我們或許該為小青蛙慶幸,幸好它是個聾子。仔細想想看,只有小青蛙看到了最美的風景,這對於其他的青蛙來說是一種什麼感覺呢?
02
曹爽本來和司馬懿同時託孤大臣,但是誰讓曹爽姓曹呢?最後,司馬懿靠邊,曹爽一手遮天。他的手下勸他乾脆把司馬懿幹掉。因為司馬懿乃是三朝元老,如果能夠不流血,曹爽希望儘量不動刀。
曹爽幾次派人去試探司馬懿,司馬懿都裝作又老又病,根本就是一糊塗沒用的老人。曹爽信了,放鬆了警惕。結果,在一次曹爽外出打獵的時候,司馬懿發動政變,掌控了京城。
曹爽本來可以攜帶天子到暫且到別處去,挾天子令諸侯。可是,曹爽根本就是個傻子,還希望司馬懿能夠放過他。結果,他主動進入城內,接受司馬懿的制裁。司馬懿自然不會心軟,將曹爽勢力連根拔起,血洗曹魏宗室。司馬家族的根基也在這一戰中確立。
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九日晚,太祖趙匡胤為避免"陳橋兵變"的重演,以宴請為名,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藉著酒勁,解除了幫助他黃袍加身的開國功臣和親密戰友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張令鐸等人的兵權。
緊接著,趙匡胤起用張瓊擔任殿前都虞侯這一重要軍職。但僅過了兩年,這位救過趙匡胤性命,且生性耿直的都虞侯,便遭人誣告構陷,落了個在牢中自殺身亡的結局。
之後,殿前都虞侯這一要職,就由既沒有軍功,也沒有救過皇帝性命的楊信擔任。楊信上任後,不久便突患啞疾,口不能言。好在楊信有個貼身家僮能準確地"翻譯"他的啞語,每當楊信入朝奏事或傳令軍中時,只需他打"啞謎"似的用手比劃幾下,家僮就能準確地把他的意思表達出來。
如此一來,楊信雖然身患啞疾,卻絲毫也不影響他對軍隊運轉自如的掌控。於是,趙匡胤便更加信任楊信了,不僅沒有因為他的"啞",影響到他的官職,而且在第二年又授予他節度使一職,再後來,又將殿前司這種更高階的職位也授給了他,終太祖一朝,趙匡胤對楊信的信任始終未減。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啞"了十一年的楊信,竟然在臨死的前一天,奇蹟般的"康復"了,並向前來探望他的宋太宗趙光義(趙匡胤之弟),聲情並茂地表達了他對兩朝君王知遇之恩的深切感念。
至此,宋官家才知道,原來楊信是在裝啞,是為了避免重蹈其前任覆轍而裝啞的。不過,宋朝皇帝對楊信還不錯,並沒有因此而追究他的"欺君之罪"。
事實上,楊信"裝"成功了,不僅"裝"來了榮華富貴,也"裝"來了大權在握,並得以善終。楊信是一個裝啞成功的典範。不過,這一成功的典範卻使正直敢言的精神蒙上了塵埃。
"杯酒釋兵權"塑造了宋朝重文輕武的政治格局,也開創了處理皇帝和開國功臣之間矛盾的全新思路,閃耀著理性和文明的光輝。
如果說宋朝楊信的裝啞,是裝得"成功",裝得"精彩"的話,那麼,清代王文韶的裝聾,就可以說是裝得"圓滑",裝得"精明"了。
王文韶歷經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在地方做過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在朝廷做過尚書、大學士、軍機大臣,官運亨通,顯赫一時。
據李伯元《南亭筆記》記載,王文韶一進入清廷權力中樞軍機處後,就"耳聾愈甚"。一日,二大臣爭執一事,相持不下,西太后問王文韶意見如何,他莞爾而笑,不作答覆。西太后再三追問,他仍笑而不答。西太后說:"你怕得罪人?真是個琉璃蛋!他還是笑容可掬,並不開口。
《清史稿》對王文韶的評價是:"文韶歷官中外,詳練吏職,究識大體,然更事久,明於趨避,亦往往被口語。"
清人何剛德說:王文韶"人極圓通,人以琉璃球目之"。
鄭逸梅說:"王文韶為人柔和宛轉,有琉璃蛋之稱。"
《清朝野史大觀》記:"京師士大夫豔傳文勤(王文韶)有油浸枇杷核子之徽稱,蓋甚言其滑也。枇杷核子固滑矣,若再加以油浸之,其為滑殆有不可以方物者。"很顯然,王文韶的裝聾,是在躲事避風頭,首鼠兩端誰也不得罪,以此來避免被同僚傾軋。也可以這樣說,王文韶的裝聾,是當時清朝官場圓滑趨避之風的一個縮影。
03
五臺山金閣寺的門口掛著一幅對聯:看破世事難睜眼,閱盡人情暗點頭。
一個人閱歷越豐富,就懂得沉默,面對是非總是一笑而過。
他們見識得太多,不會大驚小怪,不會固執己見,更不會在意別人的評頭論足。
宋朝宰相呂蒙正,從小家貧,中了進士之後,因為皇帝賞識,沒過幾年就升任參政。
下朝的時候,有人在背後譏諷他:"一臉寒酸樣,也配參政嗎?"
他卻假裝沒有聽到,頭也不回往前走。
身邊的同僚憤憤不平,想要回頭理論。
他拉住同僚說:"不必理會,他怎麼說是他的事,與我又沒有什麼損傷。"
身邊的人為之折服,說他將來必能當宰相。
果然,他後來做到了宰相。
蘇軾說:"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世間有大勇的人,被人侮辱誹謗,也能"寵辱不驚,淡定從容"。
知乎上就有個問答:"去過100個以上的國家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其中有一個高讚的回答這樣說道:
"懂得了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天然正確和絕對政治正確,能夠接受別人有不同的三觀以及其衍伸出來的思考方式。"
一個人的眼界越開闊,看問題的角度也更多元,越能包容不同,爭辯也就越少。
不辯,裝聾作啞,不是因為懦弱,而是因為見識多了,明白多了,內心也就不再狹隘,不再偏執。
嘲笑我們的人,大都心無定力、朝三暮四,或者心懷叵測、妒賢嫉能。被這樣的人嘲笑,我們應該一笑了之,這是最大的智慧。
在生活當中,我們不妨偶爾"裝聾作啞",在他人用語言攻擊我們的時候,我們裝聽不到就好,繼續走自己的路。他們的幾句話傷不到我們,而我們也沒有義務為他人的傷害埋單。
如果困難擋住了我們前行的路,那麼我們就偏不如它所願,偏偏要迎難而上,當我們戰勝這一切的時候,任何的痛苦都會被成功的喜悅所替代,任何的非議都會隨風消逝,我們會站在成功的頂端俯視那些曾經傷害我們的人。我們的成功是對自己最好的證明,也是對傷害我們的人最有力的宣言。
我們應該主動地把他們對我們的嘲笑視為讚賞。因為嘲笑就好像一條狗,如果它不認識你,你從它身邊經過的時候,它便會對你吠叫和追趕你。
但是,它認識了你或者你迴轉頭對著它的時候,狗便不再吠叫了,反而搖著尾巴,讓你來撫摸。這就說明只要你主動地迎擊嘲笑,到頭來它反而會為你所融化、克服。
受了傷,感覺到痛,我們就要學著轉化,使受到的傷痛以另一種形式發揮應有的力量。
別人傷害我們或許是無心,或許是有意,如果一個人故意傷害我們,那麼只能說明他居心叵測,我們如果倒下了,那麼正是我們的敵人所期待的反應。
莊子說:"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一個內心豐盈的人,別人的讚歎不能讓他更用力,別人的非難不會讓他更沮喪。
人生一世,短短几十年,只為自己而活。
別人怎麼看我們,是別人的事。
安心做好自己,就是最大的修行。
佛經有云:"不辯是非,得大自在。"
人生就像水一樣,越攪動越渾濁。
停止攪動,才能重回清澈。
不爭辯,人就會少去很多的煩惱,活得自在而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