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一個人可以廢到什麼地步?

矮胖傻,醜窮挫,並不是極限。

一個人何時會改變?

遭逢大變,被傷害背棄,也不一定會立馬絕地反擊。

最絕望的是,努力了還是被打敗,又該怎麼辦?

有部獲得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由日本女演員安藤櫻主演的電影《百元之戀》,講述的就是有關這三個問題的答案。

一、

一個人可以有多廢柴?

李誕在《十三邀》上說,喝三塊錢一瓶的啤酒也會很開心,回內蒙找個屋,過喝一輩子啤酒的生活也行,但最可怕的就是也行。

如果真那樣,可能這輩子也就那樣了。所以他一定要變成現在這樣,打個粉紅的領帶,才能健康地活著。

“也行”就是啥也不幹,每天躺屍的生活。這種日子肯定有人憧憬,但問題在於,奮鬥讓人可以維持現狀或逐漸向上,廢柴只會讓生活迅速墜跌。

《百元之戀》裡的一子,過著真實的廢柴生活。32歲,沒出去工作過,肥胖、邋遢、長期頹喪,讓她先後失去了身材、美麗、健康、和家人的尊重。

即使出來工作,因為沒學歷沒經驗,只能到百元店(人民幣六元店)當收銀員,遇到有憂鬱症的店長,話癆到讓人想死的猥瑣男,因偷竊被開除還每天回來拿過期食品的女員工。

後來,缺乏生活閱歷的她慘遭垃圾同事欺負;談個戀愛,男友在路邊看見個身材好長得靚的,立馬跟著跑啦。

一個原本可以光華的女人,頹成了眼神空洞,沒明天沒希望的行屍走肉。

說到下墜,小說《白鹿原》裡的白孝文也是個典型。

起初他是未來族長繼承人,村裡最有前途的後輩,和田小娥之事敗露被父親當眾懲罰後,開始了報復性的墮落。

賣地賣房,抽鴉片,氣死老婆,要飯;

被同鄉羞辱,被野狗咬甚至差點被吃掉,跟饑民搶舍飯;

幾個月不到,徹底完成了人上人到人下人的轉變。

廢柴也是種生活狀態,活得沒那麼好,但也能活著。

可這種喪失尊嚴、沒有價值、不斷被貶損被侮辱的活法,通向的是無可翻身的地獄。

二、

不要太廢柴,是因為改變很難。

時機難,過程也難。

人一定是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才願意選擇改變,可改變本身,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跟電視上受了刺激一夜黑化不同,一子被欺負後,沒有立刻進化成女戰神,只是報警、睡覺、正常上班。

也有點小變化,比如她開始躲避男性同事,接觸拳擊,學習自衛。

但直到男友跟豆腐西施走了,才徹底釋放出了內心的憤怒。

生活層層凌遲,健康、美麗、家庭,失去時都無所謂,直到被拿走最珍貴的愛情,她才發現,對這樣的剝奪,自己毫無還手之力。

輸得一踏糊塗的人生裡,唯一能接觸到的可以贏一次的機會,就是拳擊。

改變因人而異,有人缺時機,有人缺實力。

白孝文自幼讀書,給個文職立馬能勝任,拳擊對一子來說,卻是個完全陌生的領域。

在別人退役的年紀,她得從最基礎的體能練起,拳術、速度、閃避、力量、抗擊打、耐力,全部從零學起。

還有一路伴隨的外界質疑。

一子想參加資格考試,拳館老闆說減減肥就行啦。

透過考試後想參賽,老闆說拳擊不是自我滿足的道具。

直到看到她的進步,碰巧也有了參賽機會,還不忘潑冷水:不要小看拳賽,你可能一拳都打不中。

想贏的念頭太過堅定,她愣是堅持了下來。漸漸地,贅肉消失,眼神變得犀利,不再駝背瑟縮,瘦下來的樣子美麗而有神采。

安藤櫻為了準備角色,前期增重增肌,後半段的時候又迅速減重減脂,10天瘦了10公斤

血汗化作肉眼可見的變化,佈滿艱辛的道路,她硬是靠自己挺了過來。

三、

《百元之戀》之所以能封神,除了導演的細膩表達,女主的傾情刻畫,最絕妙在於對結尾的處理。

一子擠進前八,氣勢滿滿,親人集體出現為她加油,老闆、教練在旁不斷鼓勵,好像馬上就會迎來一場勝利。

然而從第一回合開始,就被打得毫無招架之力。

第二、三、四回合,被打到鼻青臉腫,打到吐血,打到純靠在角柱上捱揍。

像被命運摁著頭在地上摩擦。

喊著不能輸的一子,讓人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好不容易奮力一搏,勾拳砸到對方的腹部,再照臉狠狠來了一下,然後下一秒就被對手一拳打趴下。

好想贏一次,可終究還是輸了。

像很多人的人生,拼盡全力,也沒有取得勝利。

努力留在一座城市,結果未必如願;

付出一切的感情,化作東流水;

奮鬥一生的終點,可能還不及人家的起點。

沒有強行加BUFF然後勝利的戲碼,一子輸得毫無懸念。

可當背景樂響起,“好痛好痛、存在存在”的歌詞灌進耳邊,隱約又覺得哪裡不對。

真輸了嗎?明明也贏得很漂亮呀!

從前只潑涼水的老闆,說他好喜歡這場比賽;

想再次羞辱她的店長,被一子本人一拳KO;

四分五裂的一家人,因為她的改變重新緊密團結起來:小外甥不再打遊戲,跟一子學起了打拳;妹妹和媽媽趕來為她加油;一向懦弱的老爸都誇她,變得漂亮多啦!

連離開的拳擊男,再出現時都感覺已經配不上她了。

一子就這樣,一拳一拳地,贏回了別人的尊重和認可。

比賽最後的失敗,從小處說是實力不足,從大處看是人在命運面前必然的失敗。

我近幾年遭遇最切身的幻滅,源自對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理解。曾無比欽佩民國學術大師,朋友說別想太多,那批學者,全是三代以上底蘊的產物。

如陳寅恪,祖父陳寶箴,清末維新名臣,家中書籍汗牛充棟,交遊的是飽學鴻儒,有這樣的條件,才一步步打造出精通多國語言,在史學界著作等身的大家。

不是說出身決定一切,而是早早積累、研習,基礎打得紮實,所思所想才更加深刻。

在大學裡靠助學金度日,或工作後開始享受生活的人,明白學術為何物時,恐怕早已離開校園,不復研究的條件。

靠什麼來釋懷?看過一個小故事,太姥爺把外公送到村裡的私塾,外公把媽媽送到鎮上的小學,媽媽把女兒送上留學的飛機。每一代以上輩人的終點為起點,擴出一個不斷變大的同心圓。

不是生來的N代,就踏踏實實做第一代。命運公平層層積累,你的不及,說不定哪天會由後輩子孫來補足。

以前,有人問,《老人與海》講漁民打了條魚,最後只剩骨頭架子的故事,憑什麼能得諾貝爾文學獎?

我想這和電影表達的主題一樣:生命空來空去,捕獲一條大魚,到岸時可能依舊一無所有,可一路上打漁、歷險,和鯊魚風浪相抗的經歷,不會沒有痕跡。

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儘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

所以,即使跟命運對壘,也要記得揮拳。喪氣的時候告訴自己,來這世上一遭,不是專門認輸的。

好痛,但依然存在。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長期分居的代價:為家勞碌24年,子女生疏,丈夫有了新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