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喵姐,字數2300左右
最近朋友遇到一件煩心的事。
前幾天,他孩子身體不好,每天都開車去醫院,期間出於好意就送了一對母女回家,其實並不順路。
後來那位媽媽每天都等他,讓他去接她一起去醫院,然後再等他送她回家。
即使有時朋友故意拖延,但她還是等,甚至有次跟著朋友回家去拿一些尿不溼到醫院。
朋友搞得很不舒服,也很不方便,但他卻不知道該如何拒絕,總會擔心別人會不高興。
可結果呢?你不拒絕,別人卻理所當然的麻煩你,甚至還以為你樂意。
正如畢淑敏所說:
“拒絕就是一種權利,你那麼好說話,又有誰能體諒你?
生活本就不容易,很多時候,你捨棄了自己寶貴的時間,卻被那些利用你善良的人們壓榨。”
深以為然。
生活中,你不學會拒絕,就總會被一些人不斷的要求甚至消耗你的能量,最終給自己帶來無盡的困擾。
01、曉馨是特別隨和的人,她希望自己在學校能交到很多好朋友,只要同學開口找她,她都不會拒絕。
有個男同學常約她一起自習,一起吃飯,一起上課,她認為是同學,這很正常。
曉馨有次說忙完後一起自習,但因忙完後已經很晚,就和我一起回家了。
結果男生很生氣,說曉馨說話不算話,甚至還把她拉黑了。
曉馨跟他說自己有男朋友,男生說我不追你,但你說要跟我自習的,那我們是同學就要一起學習。
每次我跟她說,你直接就說你不喜歡,你想自己一個人自習。
可她卻說:她不好意思,怕自己拒絕了他,他又會不開心,生氣。
以至於現在曉馨只要稍微拒絕男生,男生就會生氣,打電話跟曉馨辯駁,甚至退出班級群。
而最後的結果卻是曉馨要哄他,給他說好聽的。
這個男生原生家庭是以他為先,上面兩個姐姐和媽媽什麼都依著他,只要一開始你沒拒絕,他就會一直依賴著你。
其實這就像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很多中國式的家庭常常是共生的關係,邊界感模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陷入死迴圈。
而正因為曉馨開始的沒拒絕,讓他認為曉馨應該和他媽媽姐姐一樣,不能拒絕,拒絕了就要想辦法哄他開心。
其實美國康奈爾大學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
“過度隨和,並且完全不懂拒絕的人,比那些懂得拒絕的人收入要低18%,毫無底線地接受或幫忙,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和諧的人際關係,反之,得到的卻是別人的輕視。”
著名詩人汪國真,曾經寫過一篇題為《拒絕》的散文裡面有這麼一句話:
"一味的拒絕會失去朋友。一味的順從會失去自我。就人生而言,一方面應該懂得有容乃大,另一方面也應該明曉,不能總是來者不拒。"
深以為然。
02、《家有兒女》裡有個這樣的情節。
主人公的鄰居經常向他們家借東西,很多次他們都不想借,然而又沒有勇氣說“不借”。
借出的東西,還不好意思要回來。
偏偏那個鄰居又不自覺,借了東西不還,還繼續借其他的。搞的他們家很是鬱悶。
後來,還是他們的女兒拒絕了那個鄰居的借書,還氣呼呼地說:“說個‘不’字,有那麼困難嗎?不想借就不借嘛!”
是啊,自己家的東西不想借就不借,可是有多少人擔心拒絕破壞了鄰里關係,破壞了感情?
可這樣的人大多為了不拒絕別人,卻傷害了親近的人。
我們鄰居家的老公是院子裡公認的好人,無論是誰,只要開口跟她老公要幫忙,她老公都盡最大可能幫人家做好,還不要報酬。
甚至老家親戚要借錢投資,他自己都沒有多少存款,竟然還往外借。
在別人眼裡他確實是好人,但是總是不拒絕別人,甚至超出自己的能力外的也不知道拒絕,結果就是鄰居越過越苦悶,自己家孩子還都沒有豐富的條件,她老公就給借了,而且還不好意思開口要。
怪不得有人說:過度的友善也是一種病,病就病在企圖取悅所有人。
有人做過一項調查:如果一個人學會合理的拒絕,就能減少90%以上的不必要麻煩,更能減少大量的個人時間和精力上的浪費。
是啊,一味的答應而不知拒絕,不僅消耗自己精力,反而還會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困擾。
所以,想要拒絕就拒絕,不要試圖討好別人,委屈自己。
03、很多人會說,別人鼓足勇氣開口找你,你卻直接拒絕了,你有沒有考慮過他的感受?
我知道有這樣想法的人本身就懼怕別人的拒絕,別人的拒絕讓他感覺暗無天日甚至世界末日,所以他們也不希望拒絕別人,即使自己不喜歡。
可正如三毛所說:如果自己的理由出於正當,就不要害怕拒絕他人。因為當一個人開口提出要求的時候,他的心裡根本預備好了兩種答案,所以給他任何一個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中的。
其實你害怕別人拒絕時,是不是再開口前也已經做好了被別人拒絕的準備,其實別人也一樣。
拒絕別人,被別人拒絕都沒什麼,只要不像,拒絕就是了,也不用找那麼多借口和理由,否則會給別人造成錯覺:你是故意拒絕我,或者故意想讓我再求你。
前段時間好友林就遇到了,一個學姐請她幫忙做腦電實驗,要做六七個小時,當時她很不想去,就說:“學姐,明天我沒時間。”
不曾想,學姐又說:沒事,下週哪天有時間再去。
最終她沒好意思直接拒絕,就答應了,可她內心十分不情願。
到實驗前她才鼓足勇氣,跟學姐說:“學姐,我不喜歡去做腦電實驗,你找其他人吧。”
學姐很生氣地跟她說:“是你答應的,結果現在才來說,一開始的時候不願意就應該直接拒絕,最後也不至於我等你一週。”
當時林聽完後,後悔極了,如果一開始直接拒絕就不會鬧到如此地步,而且這一週林的心裡也是一直不舒服,一直想著該如何解決自己當初答應的事。
在《你的原則,要有分寸地說出來》書中這樣說:
“人要學會拒絕,樹立起生活的邊界,別讓所謂的“涵養”成為一把害人害己的利器。”
的確如此,你感覺你不直接拒絕是好意,讓別人知難而退,但是別人還以為你是樂意的,最終彼此都不好。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不想做什麼就不做什麼。”
所以,不喜歡的不想要的,拒絕就直接乾脆拒絕,不要找藉口,學會拒絕,才是成年人的必修課,而且拒絕後,你會發現自己的生活都變得簡單又美好。
#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