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北大的錢理群教授在一次演講中,提出了一個“絕對的、精緻的利已主義者”的概念,並且給這樣的人畫了像:

無論是說話還是行動,唯一的、絕對的直接驅動力是個人利益,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種投資。具備很高的智商、很好的教養,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無可挑剔。人際交往中表現出驚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誠姿態,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體制的力量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激發錢教授“靈感”的是這樣的一些學生:

他們還沒上大學就開始打聽:大學英語課是某某老師教的?哪個給分數高?團委和學生會哪一個比較有前途?評獎學金是不是既看成績,又要在學生會混得很好?

讓錢教授目瞪口呆的是,有一個新生還沒有正式報到,就已經把學校裡主要領導、團委書記、班主任的基本情況都摸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親身的經歷,更讓錢理群教授印象深刻。

由於社會名望和專業水平“雙高”,他在北大的課堂常是座無虛席,由於上課學生人數變動較多,聽課學生也不盡相同,所以作為老師,他很難特別記住某個學生。

但一位總是坐在教室第一排的同學卻引起了錢理群教授的注意。

該生不僅總是坐在最前面顯眼的位置,而且課下還常找錢理群教授解疑答惑,甚至積極地與他探討課程之外的問題。錢教授非常欣賞其好學的精神,同時也發現他思維敏捷,為人謙遜,從不自誇,還時常表達自己對錢理群教授的敬慕。

日子一長,錢教授對這位學生的印象越來越好,甚至因北大能有這樣謙卑有禮的後輩學子感到了自豪。

在師生兩人關係親密之時,該生向錢教授提出:他準備前往美國留學,希望錢教授能為他寫一封推薦信。錢教授認為如此優秀的學生應當得到進一步深造的機會,也非常樂意為之搭建橋樑。於是也沒多考慮,很快便寫了封熱情洋溢的推薦信交到了那位學生的手裡。

故事的結局是:錢理群教授從此再也沒有在課堂上見到那位學生……

設身處地地替錢教授想想,確實有些意難平。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位學生用極其高明的偽裝,騙取了老師的信任,一朝功成後,連多呆一兩天、緩衝一下的形式都不留,絲毫不考慮老師的感受,直接玩個失蹤,徹底從人間蒸發,。

其背後的邏輯是:你對我已經沒有利用價值,我不必再在你面前假惺惺地表演。

那多累啊!

人設崩塌,斯文掃地。令人大跌眼鏡的同時,非常容易讓被套路的人從此懷疑人性,進而遷怒於他人。

就像金庸武俠中經常出現的李莫愁們一樣,一朝被情所傷,不管是誰的責任,從此便認定“天下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

所幸錢理群教授宰相肚裡能撐船,——估計也是見多不怪了,遇到這樣的事情,至多是唏噓一番,對年輕人有些失望罷了。

不過,靜下心來想一想,錢教授聽到的事情、碰到的人也僅僅是極少極少的一部分罷了,連冰山的一角也算不上。

這樣的現象,小而言之,就如錢教授在演講中提到的,“公關思維、搞關係思維已經滲透到大學一年級學生中”;大而言之,無論是因為生存的壓力,還是源於對名利赤裸裸的慾望,已經讓一部分人拋棄了信仰,扭曲了人格,為達個人目的無所不用其極。

這樣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行為,儘管已經庸俗化,毫無尊嚴與廉恥可言,難登大雅之堂,但在社會上卻往往大行其道,一種綠燈,暢通無阻,有些人還是各行各業中妥妥的人生贏家。

這就不能不引起警惕了。

誰也想知道,他們如何修煉成了這樣讓人驚詫的模樣?

首先,應該是來自家庭的影響,要歸因於遺傳和從小耳濡目染的環境。

一方面,父母本身就自私自利。無論是對待長輩還是兄弟姐妹,有便宜就佔,有麻煩就躲。手段之高明。心機之深厚,往往讓對方吃了虧還辯解不得,把人賣了還要人幫著把錢數好。有些屬於先天的基因,自然代代相傳,而後來獲得的“秘籍”,也成為家族的遺產,為了子女的生存,父母當然也會傾囊相授。

另一方面,孩子從小被過分溺愛。從出生之時起,父母就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凡所應有,無所不有。孩子感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一切都得圍繞著自己轉。久而久之,便養成了極端利己的行為處事方式,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加固化。

其次,升學競爭所帶來的壓力也是“精緻利己主義者”修煉成功的因素。

多年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理念盛行。優質教育資源的相對匱乏更加劇了家長的這種焦慮,獨生子女現象(現在絕大部分家庭也就是1-2個孩子)又契合了這種氛圍。成人在生活、職場中的艱難體驗很自然地換一種形式傳遞給孩子,孩子身上寄寓了父母的高期望值,甚至承擔著完成後者“未競理想”的重任。在相當多的父母看來,人生不是一個自我提升和完善的過程,而是一個“把別人比下去”的競賽。反映在家長的觀念中就形成了這樣的邏輯:

沒有好幼兒園就沒有好小學、沒有好小學就沒有好中學、沒有好中學就沒有好大學,沒有好大學就沒有好工作,沒有好工作就不可能成功。而決定這一切的,就是分數。

為了培養出“名生”,吸引更多的優秀生源,有的高中學校對出類拔萃的學生,不僅不收學雜費,還免費提供套房供家長陪讀……在分數為王的時代,連校園人際關係都發生了變異,身邊的同學已經不再是夥伴,而是對手。

最後,資本、利潤、利益至上的社會環境也是促成“精緻利己主義者”打怪升級的重要原因。

社會上,專業醫鬧的出現,進一步敗壞了社會風氣,把正常的醫患糾紛變成了有目的的敲詐。教育方面也常常責任倒置,凡是發生在校園內部(乃至學校周邊)的安全問題,包括學生之間的小衝突,由於少數家長的別有用心,透過片面師德綁架,社會輿論控制,將小機率事件炒作為責任事故,提出各種不合理的訴求,謀求本不該獲得的利益,對學生造成了極壞的影響。少數無良商家,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潤,無視群眾健康和生命,頻頻製造食品安全事件。更可怕的是,大學裡有些碩導和博導不專注於教書育人,而是熱衷於透過託關係報課題,申請研究經費,將所帶的研究生變成了自己廉價的優質勞動力,充當了“精緻利己主義”的活教材。

試想,在這樣的導師手底下耳濡目染,一旦走向社會,面對拼能力不如拼關係、拼智慧不如拼資源(拼爹)的現實生存問題,怎麼可能不讓學生價值觀發生位移,在心目中更加認同教科書上鄙棄的“利己主義”呢?

正因為有了或近或遠、或深或淺、或隱或顯的土壤,才會出現這樣“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而他們在相關領域和行業的名利雙收,又無形中樹立了社會後果很嚴重卻極具現實示範效應的榜樣,讓年輕學生、職場菜鳥爭相效仿。

不以為非,反以為是。

要完全消解“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產生的土壤,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日一時之功,必須從教育、道德、法制、文化等多方面綜合施治,並且長期堅持,才會見成效。

從現實來看,此項工程可謂任重而道遠。

4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弟弟結婚需要30萬,姐夫不允許妻子借:“必須打欠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