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身邊許多老人都覺得自己活得很孤單,社會不需要自己添磚加瓦,家庭似乎也沒有了自己的地位。

所以,很多老人人老後無所適從,尤其是在退休之後。

有的老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情感都寄託在孩子身上,可以他們慢慢發現,自己為了孩子辛苦了一輩子,任勞任怨,到頭來卻得不到兒女的感激,子女反而越來越討厭自己。

年輕人覺得老人管太多,管得太寬,而老人心裡也特別委屈,最後造成了緊張的親子關係。

人老後,老人如果不想子女討厭自己,需要明白下面這三個道理,現在知道還不晚。

愛惜自己的身體,便是幫兒女了

我的父親身體不太好,最近幾年因為家庭瑣事比較多,心情也不太好。每次回孃家問他的身體怎麼樣,他總是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樣子。

這樣讓我們做子女的感到很內疚。事實上,我們並沒有不孝順。比如每次回家看到他鬱鬱寡歡的樣子,便提議和他出去散散心,但是他總有各種理由拒絕你。

又比如我說“我帶你去做個身體檢查吧?有問題早發現,早治療。”他不願意,嘆氣說“人各有命,命數到了的時候,再怎麼折騰都沒用。”

其實,我也明白,他是不想讓我們花錢。可是,他又不愛惜自己的身體,真的不知道如何做他的兒女才好。

在現實生活中,像我父親一樣固執的老人還有很多。甚至還有比我的父親更愛折騰的。

他們一邊抱怨兒女不孝順,一邊又拒絕兒女的盡孝行為。似乎他們所有的抱怨,只是為了吸引兒女的關注。當兒女真的要有所行動的時候,他們卻以長輩的權威拒絕你。

這樣的老人有時候真的挺讓人討厭的,尤其身體不舒服卻扛著不願意去醫院檢查的時候,非得熬到熬不住的時候,熬到小問題變成大問題的時候。

老人要知道,每天在兒女面前哭訴這裡疼,那裡痛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沒錯,孝順的兒女都會心疼自己的父母,可是當小問題變成大問題,最後折騰的是兒女的時候,同樣會收穫兒女的埋怨。

所以,人老後,想要兒女不討厭自己,老人必須愛惜自己的身體。就像《大江大河2》裡邊宋運輝的母親安慰他的父親說的一樣話:我們保重好自己的身體,便是對兒女最大的支援了。

孩子大了,要學會放手

孩子剛學走路的時候,如果父母不忍心放開孩子的手,孩子永遠也學不會自己走路。有些父母一輩子都在學習如何和子女分離。

孩子長大了,想要脫離父母的管束是必然的。但是,許多父母沒有辦法做到對孩子放手。就像我們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在父母的眼裡,你永遠都是孩子。”

在父母的眼裡,他們永遠都是你的長輩,所以不管你是否成家立業,是否早已經成為了別人的父親,甚至是爺爺,只要父母還在一天,你就必須聽他們的話。

如果遇到明事理的父母還好,可如果遇到像蘇大強那種喜歡無理取鬧的父母,那就真的是很討厭了。

有許多的家庭之所以會父子關係緊張,多半是因為一方想要獨立,想要自由,而另一方則管太多。

我始終認為老人需要擁有自己的生活,不應該一輩子圍著孩子轉。如果自己有能力,孩子需要,那能幫的忙還是要幫的。最重要的是要有邊界感,不要過分地介入孩子的工作、婚姻和生活。

否則,老人的付出會變成一件不吃力討好的事情。而孩子則變成永遠長不大的媽寶男/媽寶女。

學會和兒女溝通,正確地表達自己的需要

影視作品中最讓人討厭的父親角色莫過於《都挺好》裡邊的蘇大強。說實話,蘇大強這個角色挺可憐的。

老婆在世的時候,事事被老婆壓著;老婆走了,她依然沒有辦法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他必須得聽兒女的安排。

他有三個孩子,三個孩子其實都很孝順,但是都不是蘇大強想要的孝順。

他想要什麼你呢?他想要和大兒子一起生活,他想要晚年有個伴,他想要一家和睦......

可是,他的每一個訴求都是透過“鬧”來告訴兒女的。

為了去大兒子家,他和小兒子鬧;為了蔡根花,他和兒女鬧。他想要一家和睦,但是因為感到虧欠,又不敢主動要求女兒做什麼。於是,他還是得鬧。

他的鬧騰確實讓兒女知道了他想要什麼,但是大家早已經被他鬧得身心疲憊,內心早已經失去對一個父親應有的尊重,有的只是義務。

其實,老人而子女溝通大可不必這麼累,有什麼需要和想法找個時間,泡壺茶,一家人心平氣和地提出來。

這樣老人不會覺得委屈,而子女也更明白如何去盡孝,不是嗎?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年老後可以“老有所依”甚至是“老有所為”,可現實是並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能夠成為父母的依靠,有一些年輕人還需要靠父母。

其中的心理落差是巨大,但是在短時間內也是沒有辦法改變的。子女和父母之間都應該互相體諒。

子女應該體諒父母的“依靠”心理,畢竟“養兒防老”的想法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老人也應該體諒年輕人的“不容易”。

只有互相體諒,互相配合,才能夠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讓老人安享晚年,兩不生厭。

9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半夜跟老公家裡吵架,究竟是我無理,還是他們無理,我迷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