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拿破崙說:“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池城的將軍更偉大。”這句話聽起來特別給力,感覺拿先生不僅是一位馳騁疆場的硬漢,也是一位能體察人性的暖男。想必,拿先生應該也對狂風暴雨似的壞情緒畏懼三分吧。

我們都有過被不良情緒困擾的時刻,感覺就像被掉進了沼澤地一樣,越掙扎陷得越深,讓人抓狂、絕望,它像個幽靈一樣看不到,摸不著,卻無時無刻不在叨擾我們的生活,那麼情緒到底是個什麼鬼呢?

普通心理學上給情緒的定義是人對客觀外界事物的態度體驗,是人腦對客觀外界事物與主體需要之間關係的反映,就是說情緒是和需要有關的一種心理體驗,符合需要的就引起積極的情緒,不符合需要的就是引起消極的情緒。

值得反思的是,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很多人什麼都不缺,還是不快樂,相反的,他們卻因為過分的滿足而內心空虛,喪失了奮鬥的動力,覺得活著毫無意義。所以,當我們想從糟糕的情緒裡掙脫出來,靠這個定義是行不通的。

其實很多時候,嚇到我們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被矇在鼓裡,不知道它長什麼樣,拿什麼方法對付它,失控感是最折磨人的。

高效性和質變性是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的其中兩個特點,它之所以具有這兩個特點,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對潛意識和心理問題形成機制的解釋,對心理結構的全面把握,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對情緒的全面把握,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不僅看到了基礎情緒和認知情緒,更重要的是它看到了條件性情緒,即潛意識情緒。

下面,我們站在元認知的角度,對情緒進行細緻的分類,並給出詳細的解決辦法。

01

第一類是基礎情緒。基礎情緒是怎麼來的?有些孩子生下來就不太好帶,我們叫困難型兒童,如果媽媽在懷孕的時候經常生氣、焦慮,有可能生出的孩子也比較容易焦慮,這個我也不確定,但孕媽媽保持愉快的情緒對寶寶有益是肯定的。不過基礎情緒很大部分是後天形成的,如果成長過程比較緊張壓抑,生活境遇比較糟糕等,都可能讓一個孩子敏感、多疑、小心眼,他就比較容易緊張、焦慮、自卑,稍微遇到一點問題,他就比一般人反應強烈。

第二類是認識評價性情緒。如果認識客觀,評價積極,就會產生積極情緒;評價消極,認識歪曲就會導致消極情緒。

第一個是災難化思維,就是糟糕至極,有個受疫情影響的孩子對我說,他不敢去隔離區,去了就被感染了,治不好就死了,治好也有新冠病史,以後跳到黃河也洗不清了,這輩子就完了。

第二個是絕對化的要求,有個來訪者要求他的妻子必須給他道歉,不然就離婚,這種思維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話裡常帶“必須”、“應該”,這種人很容易生氣,因為凡事不可能都以個人意志為轉移。

第三是過分概括化,就是以偏概全,比如一個孩子一次沒考好,媽媽就說他“完了”、“你真是沒救了”,做錯一件事就說“要你有什麼用啊?”

第三類叫條件性情緒。一般情況下沒事,一到了某種條件下內心就起了波瀾,就像很多人愛說“我最討厭XXX”,“我最怕XXX”、“我最喜歡XXX”,他討厭的、害怕的、喜歡的那個人、事、物就是條件,一遇到那個條件就產生積極的或消極的情緒,想控制也控制不了。條件性情緒本質上是一種條件反射,它在兩種情況下比較容易形成:

一是一次強烈的刺激,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被井繩;

二是長期連續的弱刺激,比如我有個來訪者,每次和丈夫說話,丈夫都很不耐煩,長期下來,她一和丈夫說話就緊張,就是這種情況。

想起一件事,有一天我和朋友買圍巾,店員和一個60多歲的顧客吵了起來,因為店員叫了顧客一聲“大姨”,顧客就生氣了,說你這麼大年紀了為什麼叫我大姨,然後把找她的10塊錢扔給了店員,店員也火了,指著顧客的鼻子把她懟了一頓。這裡面,顧客對“阿姨”這個稱呼有條件性情緒--憤怒,店員則對那種“比較橫的人”有條件性情緒--憤怒。

02

下面我們看看情緒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影響?

首先是對認知的影響。消極情緒會強迫性地讓人的大腦檢索消極的知識,從而讓人產生歪曲的認知。有些認知歪曲是因為缺乏相應的知識或知識錯誤,但有些認知歪曲是消極情緒引起的,他在情緒積極的時候認知是沒問題的。想像一下,如果拿破崙在焦慮的時候去指揮作仗,很可能會吃敗仗,也許他吃過這方面的虧,才發出這樣的感嘆。不同情況導致的認識歪曲,其解決辦法也不同,下面會說,這裡不再贅述。

其次是對思維的影響。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生理性思維的影響,人在焦慮、憤怒、抑鬱的時候大腦檢索知識是受限的,所以考試焦慮的孩子,在考場上本來會的題也不會做了。

二是對檢索知識的性質的影響,人在情緒消極的時候,檢索到的知識也是消極的,思維也是消極的,所以學生在心情不好的,覺得前途渺茫,心情好的的時候,又覺得條條大路通羅馬。

再次是對行為的影響。人在消極情緒的推動容易產生消極的行為,比如一些破壞性行為、成癮行為、拒絕上學、逃避社交、懶得運動等。

最後是對生理的影響。身心是一體的,研究表明,很多生理疾病和情緒有關,比如乳腺問題、消化系統問題,免疫系統問題。另外情緒和植物神經系統息息相關的,對心跳、呼吸、食慾等都有影響。有個考試焦慮的孩子,考試前就會手抖、口腔潰瘍,這就是焦慮引起的軀體化症狀。

我們把情緒引起的種種表現叫症狀,症狀不可怕,就像感冒燒到40度,發燒就是症狀,光靠冷敷、抹酒精降溫是不行的,要檢查一下是細菌性還是病毒性的,再針對性治療,溫度自然下去了。心理上的症狀也一樣,既然症狀是由情緒引起的,我們處理好情緒,症狀自然就緩解或消失了。

03

下面我們分別說一下調整它們的辦法:

首先,對於基礎性情緒,最好的辦法就是運動。

如果你比較敏感,心眼小,容易生氣、焦慮、緊張,或者經常性的情緒低落,就去運動吧。運動能治好你的因敏感、小心眼導致的焦慮問題,不是我說的,是有科學依據的。

詹姆斯-蘭格的情緒外周理論理論認為,情緒變化是人對自身身體變化的感知,認為情緒是對身體生理變化的知覺,由生理變化引起。

這個理論提醒我們情緒和生理變化是有密切關係的,悲傷是因為哭泣,憤怒是因為吵架,所以我們想調整情緒,就可以從調整生理狀態開始。另外哈佛大學的心理學與哲學博士塔爾賓-夏哈爾也提到運動可以刺激人體產生內啡呔,內啡呔也稱為“快樂激素”,可以使人體平靜和快樂起來。

其次,對於認識評價性情緒,就要靠調整認知。分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因為大腦裡缺知識或知識的錯誤導致人產生錯誤的認知,從而引起消極的情緒。有個孩子聽了某諮詢師說:“做你自己就行,不用管你媽說啥。”於是他大腦裡就有了“媽媽的話不用聽,做我自己”的知識,當媽媽管他的時候,他就產生強烈牴觸情緒。這種情況得把他腦子裡的錯誤知識給糾正過來,然後給他正確的知識。

第二種情況是針對三種非理性的認知的,可以透過多角度看問題來,從正反兩面舉例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另外我們要評價一個人的具體行為或者事情,而不是評價這個人。這用的是一個叫“產婆術”的辯論技術,是基於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辯證法,辯論的結果就是拿你的矛攻你的盾,讓你認識到自己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比如有個來訪者說“我怎麼這麼笨,什麼都做不好”,天天對自己不滿,不自信,其實他在工作上很出色。

第三種情況是對低評價的問題,就要多積極地去評價自己和他人。習慣性低評價的人一般都有一雙挑剔的眼睛,善於找毛病,總能看到不足的地方,“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顆發現美的眼睛”,我們要善於發掘自己和他人的閃光點,這樣我們才能總是很開開心心的。比如我在微信群裡做過一場《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在兒童青年問題中的應用》的公益講座,因為第一次做,我很擔心講不好,但結束後我就自我表揚了一番,我能夠順利把準備的內容講完就很不錯了,為此我開心得不得了。

再次,調整條件性情緒,要做臨床放鬆訓練。認知調整好了,什麼都懂了,但到某種情境還是緊張焦慮,想控制卻控制不了,這是潛意識情緒,需要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做臨床放鬆訓練。透過肌肉的繃緊放鬆,讓人進入一種輕鬆寧靜的狀態,然後把一套事先設計好的積極的條件性情緒輸入到人的大腦裡,經過反覆多次的訓練,使積極的條件性情緒覆蓋掉消極的條件性情緒。

金洪源教授在綠皮書中寫道“幾乎所有的心理障礙現象都是潛意識的心理活動,幾乎所有的潛意識心理活動都是以條件性情緒反應為關鍵與核心因素,而條件性情緒是後天建立起來的條件反射,它容易建立也容易消除,因此,人類的幾乎所有心理障礙都是容易解決的。

正是因為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看到了心理問題中的條件性情緒,才讓心理問題的快速徹底解決有了可能,這也決定了元認知的高效性和質變性。所以,如果你遇到了條件性情緒,建議找元認知方向的諮詢師。

以上我們揭開了情緒的面紗,並且有了調整它的知識,但願你能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有一天再和它狹路相逢,你也能坦然應對,做到情緒虐我千百遍,我待情緒如初戀。

10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66歲阿姨傾述:自從給兒孫發紅包後,我的晚年過得越來越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