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假背景vacation background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在他的著作中講過一段關於他不在公眾場合表達情緒的成長故事。
在他12歲的時候,一家人外出,因為服務員犯了一個很小的錯誤,他的爸爸在公眾場合發火,持續了將近20分鐘,他當時感覺到自己非常尷尬。於是,他暗自發誓,自己長大了絕對不可以像父親那樣。
直到某一次,他意識到自己長大以後就真沒有在公眾場合發過火。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患上了高血壓,好友告訴他,他太冷漠、孤僻、冷血、無情,最後,他不得不去治療。
爾後,他嘗試著在公開 場合適度地表達情緒,表達他當下的憤怒,也恰從那時起,它的血壓降下來了,朋友們也不再認為他太過於冷漠無情了。
在公眾場合,派克難道沒有任何情緒嗎?為什麼他能做到不發火,不表達自己的情緒呢?
有時候,情緒是個人內心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的表現。
俗話說:人們越是缺某樣就越會表達自己的不在乎,越不會說大實話。所以,我們要學會辨識情緒的真偽。
辨識情緒的真偽並不是為了打假,而是為了找到情緒背後的真正訴求。只有把本質上的訴求給處理好了,那麼,所謂的情緒也就不復存在,除非,遇到胡攪蠻纏的人。
如何辨識情緒的真偽呢?1.情緒ABC理論,找出直接原因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建立的情緒ABC理論認為,激發事件A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與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
情緒ABC理論
簡單來說,A對於C的出現是間接原因,直接原因是A的認知水平和評價能力所產生的B引起的。
當遇到自己有情緒時,不要立馬下定論是當下發生的某件事引起的,而是要去思考是不是接受的某些資訊讓自己產生了偏離方向的結論從而誤解了。
派克不會在公眾場合發火,表達自己的情緒(C)並不是因為他沒有遇到激發事件(A),而是因為他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與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遏制了(C)的表達。
他覺得公眾場合發火這件事很丟臉,所以在公眾場合他拒絕發火,拒絕表達情緒。
2.U型思考:找出本質原因,給出解決方案
透過情緒ABC理論找到了直接原因,接下來就要尋找本質原因是什麼,再給出解決方案。
U型思考法
比如,昨天下班回到家,吃完飯便躺在沙發上看電視,沒過多久腦袋又開始疼起來了,疼得厲害時,我很氣憤地把電視給關了,然後心裡憤憤不平地對自己說:早不疼晚不疼,真的是有意思了。
冷靜下來後,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的眼睛最近老是會疼。找出來本質原因是晚上睡太晚而早上起太早,白天工作盯著電腦都沒有時間午休。於是,我安慰自己先睡飽,睡好。經過一週的調整,腦袋不疼了,人也有精神多了。
派克內心的需求是“不要像父親那樣在公眾場合發火”,他的本質原因是在公眾場合要文明禮貌,不可有過激行為。於是,他的內心一直在踐行這一準則。控制情緒成為習慣後,他自身並沒有覺得有何不妥,直到身體發出求救。
也正是身體向他求救,他才正視這個問題,從而注意到自己的認知偏差。
我們常常“談情緒會色變”,這是因為消極情緒、負面情緒,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痛苦體驗。
應該如何調節情緒呢?1.有意識地自我處理
當你感知到自己的不良情緒時,正視情緒的存在並接納它,切不可逃避。在你感知情緒即將到來之際,你應該停下手中的一切、停下大腦的思考,數9秒,然後深呼吸。
(1)如果你有一個安靜的地方,那麼你可以在心裡默唸或者念出聲:我知道你來了,也許你來得正是時候,也許你來得不是時候,我們一起聊聊好嗎?
(2)如果此刻沒有安靜的地方或者正在處理事情時,你仍然要停下來,默數9秒,在心中對自己說:恩,它來了,不過,我還是希望自己能理性處理這件事。
(3)若以上兩個辦法都無法處理好你的情緒時,請暫時離開。至少,情緒開始之際是矛盾尚未完全激化的時候。
2.透過理性的分析來藉助外力調節
當自己不能處理情緒時,不要被情緒帶亂思緒,此時,你可以向朋友、家人傾訴,請他們幫忙與你一起分析出情緒的緣由後採取一定的方式進行情緒的宣洩。比如:去KTV吼吼、出去旅遊、看看書、邀請朋友吃一頓或者玩遊戲等等。總之,在藉助外力調節情緒前,你應該要清晰地知道你要解決的情緒目的到底是什麼。因為某些問題或現象導致你有不良情緒並不是僅僅是這些原因,也有可能是你認為跟你毫不相干的事情所引起的。
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大多數人幾乎每天都會有各種情緒的存在。有的人會隨時表達自己的情緒,也有的人能不露聲色,你在他臉上根本看不到任何不好的跡象。
有的人,會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存在,從而很好地調節與宣洩,而往往很多人不太注意情緒的宣洩,最終讓身體承擔這些情緒垃圾。扛過來了也就扛過來了,扛不過來的或丟棄寶貴生命、或深陷抑鬱、或抱怨。
請不要輕視每一次的情緒爆發與壓抑,也許是在向你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