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媽1962年出生,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外婆生了7男1女,僅有的一個女兒就是我媽媽,所以我有7個舅舅,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從小到大,因為有這麼多哥哥和弟弟,所以我媽媽小時候沒怎麼吃苦,讀了幾年了私塾,思想也算是比較開放。年輕的時候,最大的理想就是當個鄉村教師。可惜沒有實現,由於我外婆思想比較保守,加上那麼多舅舅要娶親,彩禮方面壓力非常大。在我媽媽18歲那年,外婆就準備找個好的婆家將我媽媽嫁出去了。
正好那時候,我爺爺家裡條件還不錯,因為家裡養了幾年了牛,有點小積蓄。當時爺爺看到媽媽的時候,就相中了我媽媽。在以前的那種年代,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順理成章,我媽媽就嫁給我爸爸了。
在懵懂的年紀,18歲嫁人,19歲就當了媽媽,生了個女兒(我大姐)。因爺爺比較重男輕女,對她生了個女兒的事情很不開心,第二年還是生了個女兒(我二姐),到了第六年才有了我。因為前面兩個都是女兒,所以爺爺要求分家,不再資助我們家了。慢慢的,家裡也入不敷出。小時候家裡哥哥多沒幹體力活,分家後,不僅要帶孩子還要兼顧餵豬、砍柴、採茶葉等農活。
一切都要學習,60年代出生那一代人農村人其實都是很苦的。記得有一次,媽媽和我說,她和我爸省吃儉用一年,存了50塊錢,將錢小貸給別人,每年能得到十來塊的利息,然後繼續貸給別人,每年的利息在加上砍柴賣等加起來才能供養一個家庭。
陸陸續續,我們5個兄弟姐妹相繼出生。因為我爸爸很勤勞,起早貪黑,種植的稻穀都夠全家人吃一年,解決了吃飯的大事,但是學費卻最頭疼的一件事。每年到了開學的時候,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到學校去,老師催繳學費。那時候小學是要交學費的,一個學期大概幾百元。五個兄弟姐妹加起來就是上千塊,這在當時可是一筆鉅款。媽媽都是找到校長,懇求學校先欠一半,然後再慢慢地還。每年到那時候,見到媽媽到處求人,每當想到那一幕幕情景,我都會潸然淚下。但是我從來沒有見到母親哭過,好像為了孩子,她做什麼都值得。
母親對教育非常重視,沒有讓一個孩子失學,只要對讀書有益資料,不管多貴都會給我們買。就是為了這個家庭,她拼命工作,春忙的季節,每天工作二十個小時,大概三十多歲,滿嘴的牙齒都丟光了。所以說我們都是喝著父母的血長大的,一點也不為過。
母親對我們教育也是非常嚴格的。要求我們每天五點半準時起床早讀,晚上十點睡覺。因為她付出太多了,渴望透過從孩子成績的表現,讓她得到一種精神的慰藉。就這樣,寒來暑往,五個兄弟姐妹還算都爭取,都是大學畢業。現在我的大姐在教書,我在單位上班,二姐、小妹、小弟都在做生意。
現在我們都長大了,但是母親還是沒有閒著。因為我工作忙,所以母親在幫我帶孩子、煮飯,每次看到她的背影及雙鬢的白髮,其實真的很想和她說句“對不起”。雖然也經常發牢騷,但是我每次都認真地聽著,沒有反駁。可能我真的沒有她想象中的那麼優秀。
幾十載風雨飄搖,數年勞苦,心事如潮。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無論你是貧窮也好,富裕也罷,在母親的眼中,你永遠都是她最愛的孩子。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父母苦了一輩子,趁著父母還在的的時候,好好地盡孝,總比失去了在墳前哭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