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不知從何時開始,“養兒防老”這一觀念紮根於中年人心中,成為了他們面向風雨時的保證。

在很多人看來,世間萬般恩情不及生育之恩,只要將一個生命帶到這個世界上,對方便要負擔起自己的晚年,哪怕刨除了養育的過程,也同樣如此。

可事實上,“父母”這個詞並不只是生育現象的投射,而是將孩子養育成人這一過程所凝聚出的情感集合。比生育更重要的是養育,生而不養,養而不教的人,沒有足夠的資格稱之為父母,也很難得到子女的贍養。

偶然間看到一則新聞,恰好證明了這一點。

可沒想到,知道王女士的來意時,該男子一口回絕,理由是:王女士從來沒有養育過自己,他也沒有義務照顧王女士。

原來,王女士年輕時生下了三個兒子,因為家庭條件不允許,所以將小兒子送給了他人。

從生下兒子到新聞發出這三十五年來,王女士從沒有主動聯絡、關心過小兒子。直到三十年後,她發現自己身體大不如前,其他兒子又無力照顧,她才想到了小兒子,最後發生了這一局面。

真實原因被披露後,網友們眾說紛紜,有人覺得:就算王女士沒有養育孩子,可她忍痛生下了小兒子,於情於理,小兒子都不能坐視不管。

但多數人認為,王女士沒有養育過小兒子,沒有資格要求對方贍養自己。畢竟,孩子沒有辦法決定被誰生下來,但父母卻有責任對孩子負責。生而不養,不如不生,既然當初拋下了孩子,如今便沒有資格請求孩子原諒。

客觀來說,這兩種觀點都有其道理,究竟該如何選擇,還取決於王女士的小兒子。

只是,從網友們的態度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人都傾向於養育比生育更重要,且贍養父母與父母是否養育子女掛鉤的觀點。而這,也是社會中的普遍現象。

不可否認,生育是一件極其偉大的事情,可往往,很多父母忘了,生育的意義要在養育的過程中昇華,只有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他們才會體會到降生的樂趣。

若是生而不養,讓孩子飽嘗艱辛,那麼生育便成為了孩子們痛苦的根源,無論你將生育過程多麼崇高化,孩子們都不會領情,說不定還會埋怨:為什麼你要將我生下來。

電影《何以為家》正是如此,故事的主人公贊恩一生下來便面臨無邊的苦惱,因為家境貧窮,所以他只能早早進入社會,整日以賣貨、送煤氣、整理雜貨謀生。因為父母生而不養,所以他只能每日接受著父母的責罵、毆打,親眼看著年幼的妹妹被賣給成年男子。

如果說,別人的父母為孩子帶來了五彩斑斕的世界的話,那麼贊恩的父母就是徹底將他拋在了黑暗的井底。他還只是一個孩子,可卻沒有享受過一天的溫馨,他活在地獄中,而讓他如此痛苦的,就是他的父母。

也正是因此,贊恩在影片開頭大聲控訴:“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把我帶到了這個世界。”

生育是父母的責任,養育何嘗不是。沒有了父母的養育,孩子就像是浮萍一樣,每天經受著風吹雨打。這樣的日子,比沒有降生更難熬,此時,生育不再是開啟歡樂天堂的鑰匙,而是推開地獄之門的那雙手,你讓他們活得如何痛苦,他們又怎會感恩你的生育之情呢?

贊恩只是影片中的人物,但他代表著這世界上許許多多隻被生出來,卻沒有被好好養育長大的人。當他們的成長過程遍佈荊棘時,“被生下來”就是心中永遠的刺,這樣的他們,很難發自內心地去贍養父母。

這也警示我們,那些晚年沒福氣、得不到子女贍養的人,可能不是沒有盡到生育的責任,而是沒有好好養育孩子。晚年過不好的老年人,可能只有一種,就是不懂得養育孩子的人。如果你是,請及時反思。

“養育”這個詞包含“養”和“育”,可知,為孩子提供穩定的生活是養育的一部分,將他們培養成合格的大人更是其中重要的一環。生而不養的定義,不止是在物質生活上虧待孩子,在外表上虐待孩子,還包括上在精神上對孩子的施壓。

現代社會中,打孩子不被允許,很多家長不會隨便動孩子動粗,但他們毫無節制地給子女壓力,疏於陪伴,不好好教育孩子的行為,比打罵所帶來的影響更嚴重。

金星說:“一個老人有七個子女,卻沒有一個人願意贍養他, 我覺得這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也有老人的問題。我們總說養育孩子就是給他吃給他穿,但是,如果沒有給孩子良好的教育,沒有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關懷,他們能贍養你嗎?”

深以為然,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不只是產房的那一聲痛哭,還有無數次的叮嚀、關懷,以及漫漫長夜裡的陪伴與教育。只有如此,孩子才能充分體會到這世界的美好,願意以同樣的方式回饋父母。如果只是生下來,只是保障了他們的物質條件,卻沒有兼顧到他們的思想和精神的發展,那麼結果也未必如願。

生活中,無數父母寧願委曲求全、與時間賽跑,也要為子女博得一份安靜的天空。在他們看來,養育子女是責任,犧牲自己是必然,而晚年得到子女贍養,則是結果,可又有多少人意識到了養育的真正意義呢?

希望所有父母能夠認真對待養育這個問題,給孩子健康的成長環境,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擁有晚年的福氣,一生幸福。

END

今日話題:如果父母生下了你卻沒有養育你,你會給他們養老嗎?

17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