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3
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這句話的意思,大家應該是都能看懂。大致是說,一家子窮,連續窮到第三代人就會有所改變,第三代人可能先窮上一陣子,後來就慢慢擺脫窮困,逐漸富裕起來,反之亦然。不過,細讀再品味,裡面的意思就會讓人產生思考:為何是“不過三代”?
當然,這句話所說的“不過三代”並不是非一個確切的不可,大概可以當“不會長久”來論,可以是兩三代,也可以是三五代或更長,但不會是永久。
從主觀上來看,好像是那麼回事,應該是揭示了一個普遍性的貧富規律,一個從未被蓄意去驗證的規律。
芸芸眾生,每個正常人都在為自己的生活而勞作奔波,只不過每個人的追求不同,去實現夢想的途徑和方法手段也不同,達到目標的效果也不盡相同,或是歪打正著,或是大相徑庭,或是耗盡一生未實現,或是幾代人努力終於成功。無論如何,只要是有夢想,為了夢想而堅持不懈的在正確的方向上走下去,終歸是要到羅馬的。
人自己最後感慨的不是輝煌的成就,而是艱辛而痛苦的歷程。別人總是豔羨成果,不會欽慕過程,因而才會有盜劫吧。
曾有一個朋友聊天談到類似話題,用一對聯來概括中心思想就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當初沒有細思這話,但結合文題一想,這絕對是當今世道的一股清流,值得玩味。
回想自己的兩代祖輩,從民國時期到改革開放,歷經二戰兵慌馬亂、三年自然災害、十年浩劫,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自是一貧如洗,掙扎著能將我輩養活且能延續下去自是極為不易,豈有閒情讀書賦篇?記憶中除了農耕紡作外還是農耕紡作,沒有詩書。而今自己的兒女都快成年了,及至我們得閒時已是數碼時代,書都不流行了,何況筆乎?念及我讀書時,幸虧父親偶爾年關寫對子貼大門給我心田留下鐵樹種子,日後便成了一個打發時間的愛好。無奈貪玩嗜樂、琴棋書畫,學業不舉,詩書繼世都沒開頭就入了俗流,南下打工了。這一入俗門深似海,偶沾銅臭味難清。幾年後就返鄉創業開店做起了小生意。沒想到,這一入俗流經營小店竟然耗去了我的半生,如此這般,也僅僅就是個敷日子混時間的效果,並沒有舉家富貴之望,而我給孩子的影響,就是一脈相承的愚頑跛足的經營之“道”,沒有半點詩畫的書卷味兒。汗顏!自然孩子的學業如我更甚,無琴棋書畫愛好,也整日碌碌不知其所為。這就是命中註定,悔亦無益。窮不過三代,在我身上怕是難有所改觀的了!只不過自己亦是輪迴中之平常人。
聊天中還談及現在能步入仕途至達官和舉家創富至大貴之家,多是教師家庭,且多是祖輩從教。細想一下也不無道理,現在的教師家庭不就是詩書之家嗎?從根基上就有善閱好學的傳統,飽學之人其文化素養和眼光也必然高巧、獨到,觀察世事、思考問題也必獨具妙方,從而聰慧與其見識相得益彰,高人一等就不難理解了。至於忠厚傳家詩書繼世與貧富輪迴,這其間是順理成章的關聯。
詩書之家逐代積智蓄才、修身養德,德才自生忠厚,忠厚自結善緣;智多廣生財,才長人自聰,德重人自貴,品良人自敬,忠厚富貴長,積至三世豈有不大富之理?
庸碌之輩終日勞作算計,處心積慮取巧而少積智德,才疏德淺奸邪自生,忠厚何以附存?心生邪念災禍自伏,大富自散小富不守,窮富無常,輪迴反覆。
因此,人還是要培養讀書的好習慣,多思多寫、善閱善讀,溝通交流,在家中形成一個良好的“詩書”氛圍,身體力行表率於後輩,日久薰陶,慣於學習,書香家風則可成,若能成教師之家則更好,教育也是需要專業技能的,只會有利於子女成長。
成長環境影響人的一生,既然不是詩書之家,無德才蔭及後輩,無書香薰陶子女,姑且先裝腔作勢、裝模作樣地行動起來,日行一件,積少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