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為什麼過著低配人生的人,90%都受過高等教育
航海遠行的人,必先定個目的地,中途的指標,總是指著這個方向走,恐怕永無達到的日子——李大釗
首卷語
隨著社會的繁榮發展,我國城市間的經濟差距和發展程序也出現了明顯的差異化。而懷揣著夢想的青年派們都會把“北上廣深”為代表的一線城市會作為就業和創業的首選目標。但是真的進入這個大城市的時候,一連串的打擊和生活壓力讓他們感到生活並不輕鬆。
在經過不懈的努力和奮鬥之後,成功的人們在自己夢寐以求的城市中紮根了。可那些沒有扛過生活磨難的,就只能帶著失望和遺憾回到自己的家鄉,做著一份穩定的工作,從而生活過得平平淡淡了。
上述說的這兩種人生無論哪一種其實都是一種很幸運的人生,但是還有一部分青年人,從最初的懷著美好的夢想來到社會奮鬥,最後沒有混出成績,如果回到老家自己還不甘心,依然帶著一顆不死的心繼續在這個不屬於自己的城市中奮鬥。
其實這樣的生活變化已經導致了自己的生活質量急劇下降,包括生活中要考慮的經濟能力和自身的工作能力都出現了或多或少的瓶頸期。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人的最終需求,也是最高階需求其實是精神上的,而並非大多人想象中的“衣食無憂”。
相反,在馬斯洛看來,物質需求恰恰是最基礎的,所以最終可以稱之為滿足的生活,其實是我們在精神上與內心層面的滿足,是找尋自己生命的真諦,是從心所欲。
而大多數年輕人在大城市、在異鄉打拼,他們最初的起點目標就很高。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如果拼搏中的年輕人在經歷了工作和生活錘鍊之後,自己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達到了最初設定的目標甚至超出了最初的預想,這說明這個人的生活付出和他的回報也是成正比的,通常這類人是很少有心裡扭曲和想不開的時候。
反之如果在他們的生活經歷以及條件未達到想要的滿足的時候,這類的人們心裡都會發生一些不可避免的扭曲和想不開,不管多努力他們都會感覺到生活中的無助和重重的打擊。
現如今年輕的人們想在大城市站穩腳跟,起碼要有一個非常亮眼的本科院校文憑。很多人在出校園之前會天真的認為,有了高大上的文憑之後生活就會一帆風順。但現實總是殘酷的要在你最樂觀的時候打擊你一下,生活就是要這樣鞭策你的人生。
殘酷事實:90%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正在過著低配的人生
來自現實社會的“毒打”
當許多從校園走出畢業生在剛進入社會的時候,要面對的最大的也是最基礎是問題就是生存:吃什麼?穿什麼?住在哪裡?怎麼維繫自己的生存?一個個最基本的問題擺在眼前,再加上工作並不穩定,對於許多人而言,這段日子是十分難熬的。
畢竟對於許多人而言,自己在校園裡的專業技能和特長,並不會得到大多數用工單位的賞識,他們在意的是你的工作能力,是為其創造效力的能力,社會是現實的。而一些青年畢業生是沒有看到這一點,所以在工作的過程中總是以自身的學歷這種虛無的外表來包裝自己的工作不足,這是萬萬不可有的想法。
如果在你的工作和學識上沒有達到一定的能力,身邊的同事會對你產生一種鄙視的態度,而這種強烈的衝擊迴盪在幻想與現實之間,懵懂與無措交織在畢業生的心頭,彷徨、迷茫已經不足以形容他們此時此刻的心情,生活在此刻變得無比艱難,彷彿僅僅是“活下去”就已經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了。
在這種現實當中,往往他們會選擇一份專業契合程度與收入都十分平庸的工作,由於工作相關的事情自己並不瞭解,所以又要進入一個學習和適應新環境的階段。在面對社會環境複雜的過程中每個新階段的開始都會進入一個生活水平下降的懈怠期,這個階段有可能會面臨兩種境地,一種是透過自己的努力得到工作的機會,另一種則是被公司淘汰再重新尋找另一份機遇。
最初的幻想很美好:走出校園終於可以經濟獨立,自己掙錢自己消費,不但不再依靠父母養活,甚至還可以給他們一些錢來進行“報答”。
但是事實再次將你從幻想當中拉回來。僅僅是自己的衣食住行就要花費很大的一筆錢,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超出計劃的支出:在校園當中不用擔心的水電、物業費;各種交通費用;一些突發情況需要用的費用......
第一點:在步入社會之前多去看看工作在底層的人員的生活狀態。
第二點:降低心理期待,不要去設定自己完成不了的目標。
為什麼要提出這兩個觀點?多去看看底層人員的生活對我們畢業生有什麼幫助?沒有較高的就業目標那麼我們讀書的意義何在?
其實筆者之所以提出這兩個觀點也是想提醒現在的畢業生們,社會上的路並不是那麼的好走,在走之前要先像過馬路那樣學著左右看看,多觀察一下生活。這樣你就不容易被生活的不美好所打敗。如若執意要一意孤行,那麼吃苦受罪的就只有自己了。古人說的識時務者為俊傑就是這麼個道理。
儲蓄能力幾乎為零,就連養活自己都是一件難事。
這些經歷都是相同的,很多人都覺得走出象牙塔的我們就會有想象中的美好生活,但是生活是殘酷的,未來的生活總是出人意料的。未出校園的時候大家都會幻想著如何到社會中升職加薪、遇到什麼樣的愛情、未來能過上什麼樣的生活,而我們幻想的這些前提似乎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未來一切的生活物質都需要資金來維持。
來到社會以後杯水車薪的工資,不斷延長的試用期,不停上漲的房租甚至連吃碗拉麵也要從過去的五塊錢漲到現在的十塊錢。在校園裡我們還可以和父母支援,可是步入社會以後你就知道目前要面臨的困境到底是有多麼的艱難。
中國傳統文化中就十分強調知識與學歷的重要性,因為我們對儒家思想是比較認可的。由過去的杏壇到科舉、從鄉試到殿前高中,都包含了無數學子的最終夢想。可是也不排除一部分學子因為沒有很好的心理素質,在經歷了大悲大喜之後終究不能走上仕途,范進中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喜的是苦學多年,最終考中了舉人。悲的是因為太過高興,精神錯亂瘋掉了。
知識就是許多人一生追求的東西
在今天,年輕人數量日益增加,想要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去更廣闊的的天地生活,就要在學歷上領先別人。所以很多家長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也就是這個原因。
但是話說回來,所謂“學歷”某種意義上就是文憑,而文憑最終只是一張紙而已,它對我們的人生會起到多大的作用?其實我們要用一種平衡的心態來對待學歷文憑這個事情,對於畢業生來說任何一個學歷文憑都是我們在社會生存的加分項,而我們的工作技能和閱歷不是一張學歷文憑可以涵蓋全面的,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人說的學歷不等於能力,就是這個道理。
生活需要的是技能、是能力,是對於迎面而來的各種問題的綜合考量,最終合理解決,這些東西是在校園當中、在書本上難以學到的知識。為什麼我們在校園中的最後一年是畢業生實習的階段,就是為了讓每一位畢業的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能夠提前瞭解社會。不要因為社會上的挫折而增加心理落差。
在社會的洪流之中堅守
早年間的“大學生”算是對一個學子的最高褒獎,在民間幾乎僅次於院士。但是隨著國家經濟和技術的發展,高等教育水平也隨之急速提升。眾多院校拔地而起,各種針對高校教育的計劃應運而生,接受大學教育逐漸變得不是那麼困難,“大學生”也從大家心中走入尋常百姓家了。
這是由於當時人口較少,大多數人口都提前投入到社會的建設當中,上大學的機會並不是十分普及,所以在之前上大學真的可以算是一種奢望。
所以在今天,許多名牌大學生、研究生,也都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個,雖然不會真的和普通人一樣平凡,但是他們的地位和幾十年之前相比依然是不可同日而語。因為他們的學識和選擇的道路是他們自己在信念中一直很堅定的走下去,不會因為迷茫而選擇不適合自己的生活道路。
有的名牌大學學生由於找不到專業相關的工作,會選擇回家做小本買賣,還有的甚至會去做一些我們看來比較“底層”的工作:快遞、外賣等等。這種情況令人感到扼腕嘆息。
我們不能說他們錯了,也許只是他們的想法有些脫離實際了而已。
結語
社會就業趨勢每年都會改變,而我們作為年輕的一代從最初的夢想,到一點點另闢蹊徑的選擇另一種生活途徑改變自己的人生道路,我們不能說這是錯誤的選擇,只是我們在現實和夢想面前更多的選擇了現實而已。有時候我們在現實面前不得不放低身段,去選擇底層的工作,縱然可能覺得可惜,但是我們為了生存必須學會放棄一些東西,這裡並不是指的你要放棄自己,而是在生存道路中,我們不得不遵循社會規則來養活自己。說不定在這個底層社會中也許會看到你意想不到的收穫呢?
作者|布丁庸子
編輯|布丁庸子
參考資料|Hill, C. E., & O'Brien, K. M. (2004). Helping Skills: Facilitating Exploration, Insight, and 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