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手捧鮮花,身披潔白婚紗的女孩,亦步亦趨的走向婚禮儀式臺。和其他新娘子不一樣的是,這個女孩是獨自一人走到了婚禮主持人面前,而婚禮現場並沒有新郎,但她又並非因為新郎爽約而逃婚的新娘子。用這位名叫Holly English妹子的話說,她正在嫁給自己的現實與存在(existence)。一種非常另類的結婚形式——自婚。
一個人的婚禮
傳統的認識裡,人們習慣並默認了包括隱婚、閃婚等形式的婚姻形式,能夠接受“不婚族”,也能夠理解婚後不要孩子的“丁克一族”,但對於“自婚”這種事,估計是想不明白,也難以理解。相似於自婚,卻沒有自婚形式,且以不婚為由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被許多人喜愛的某位女演員,戲演的好,人長得又漂亮,一顰一笑令無數男人傾倒,人家五十歲了,依然單著,而且沒有絲毫會結婚的資訊透露。其實,這不是偶然的幾個人,仔細揣摩,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大齡剩女”,包括剩男,她們/他們真的是難以找到心儀的物件嗎?還是優秀到沒人敢去折枝?顯然都不是,因為他們/她們仍在挑三揀四的選擇異性,偶有緋聞傳出。這極有可能就是不能示人的隱性“自婚”,因為社會或大眾尚不能接收這種另類婚姻,因為這些人還要在社會生存,另類容易遭到排斥。
Holly English嫁給自己的現實與存在
人們想當然的存疑或惋惜——結婚不好嗎?沒有那個人會拒絕婚姻,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遇到金玉良緣,在渣男渣女滿天飛的社會里,在適婚年齡一而再再而三的受挫於情感,這些人無法再去承受情傷帶來的傷害,把結婚這個美好的理想打包起來,藏於心底一個犄角旮旯,不去傷人,也從此不被人傷,用不婚的方式嫁給自己,這可能是這些人從不承認,但卻用行動證明自己態度的一個方式。昆士蘭大學的一名社會研究員Janeen Baxter說:“對於一些非常成功的女性來說,媒體常常會從其婚戀狀況或母親身份的角度進行解讀。而那些不遵循傳統模式的傑出女性會被看作是怪物,或者在某種程度上不是‘真正的’女性。”
Linda Doktar在她所描述的“自愛儀式”上嫁給了自己。
事實上,在背後議論那些至今仍然單身且卓爾不凡的成功女性時,對她們抱有好感的人們,往往會感嘆“她真可憐”。其實,這又是人們在杞人憂天。選擇不婚,或者叫“嫁給自己”的女性,並不意味著她們排斥與有好感的異性互動。有些人寧願選擇與異性無限期同居,也不願意正式結婚,她們是在嘲諷婚姻嗎?也不是,這個原委又回到了老話題上——傷不起。雖然傷不起,卻也不妨礙這些人體驗人生的各種樂趣,單身以及孩子生父不詳的單親媽媽,還算新鮮事嗎?一些女性選擇不婚,僅僅是一種個人的生活方式,這些人當中,可能有些人永遠找不到匹配自己的伴侶,但她們同時也證明了,優秀的女性不需要依靠男人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Holly English說她的無伴侶婚禮神聖而美好。
自婚一族,她們並不是孤獨的。世界上首次公開報道的單人婚姻,發生於1993年,新人是一位名叫Linda Barker的美國女士。三年後,NBA籃球巨星Dennis Rodman也身披潔白的婚紗宣佈嫁給自己。隨後,一大波單身新娘(偶有新郎)紛紛出現。著名演員Emma Watson在接受英國《時尚》(Vogue)雜誌的採訪時,也使用了“與自己相伴”(self-partnered)這個表達來描述她當前的情感狀態。這個術語隨之正式地進入文化詞典。
著名演員Emma Watson說她“與自己相伴”。
儀式化的自婚,在西方國家可以呼朋喚友高調舉行,雖然不被法律承認,但這有什麼關係呢?人的自由形態,在西方社會里,只要不違反法律,總統也只有乾笑的份兒,這與傳統的東方社會有天壤之別。所以說,自婚一族,在傳統社會里的,選擇這種生活方式的男人或女人,她們/他們只好省略掉儀式感很搶眼球的自婚儀式,用人們能夠理解的代名詞,比如說不婚、大齡剩女(剩男),來隱蔽“自己嫁給自己”的自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