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有些事情是不公平的。
我們原以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是現實中,我們往往看到的,是好人不得志,鬱鬱寡歡;壞人卻逍遙自在,貪得無厭。
《道德經》中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現實中,卻是富足的人貪得無厭,還要從貧乏者的手中掠奪資源。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對於高尚的人來說,即使再怎麼不如意,他們還是會堅守內心的準則。
身處複雜的環境中,我們要堅守內心的信念,但是也要學會變通,不能過分“善良”。
過分善良,令人瞧不起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過分的善良,不但不會贏得好感,反而會令人鄙視。這是為何呢?
因為在有些人的眼中,他們沒有善良的概念。你越是對他們好,他們就越會覺得,你是在討好他們,你是低人一等的。
這樣的關係,從一開始,便是不平等的。
不平等的關係,註定要其中一方受委屈,另一方高高在上。
時間久了,你便會發現,你付出了那麼多,換來的,是對方的冷漠與鄙視,你大失所望。
如果從一開始,你便以平等的心態與之交往,不過分付出,那麼,這段關係便更加容易長久。
來往的關鍵,是有來有往,平等互利。
來與往之間,要平衡。
你過分“大度”地付出,這段關係,便失去了平衡。失去平衡的關係,註定是不會長久的。
過分善良,會激發對方內心的惡每個人,內心都有黑暗的一面。只是在平時隱藏在心底而已。
而一個人過分善良的付出,就會令對方認為,他所得到的,是理所應當的。
一個人越是無私付出,往往換來的,不是對方的感激,而是會令對方覺得,這來的也太容易了吧。
反而會更加貪婪,索要的更多。
一旦你沒有答應他的要求,他便會對你心懷怨恨。比起從來沒有對他付出過的人,他更加恨你。
有的父母,對子女有求必應,不忍心有一點拒絕,也不忍心對子女有一點要求。
這樣的教育方式,看似父母很無私,實則是把孩子教育得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報。
正所謂“父母的無私,造就了孩子的自私。”
所以,“善,不一定有善報”,過分的善良,是滋養惡的溫床。
真正的善良,待人有度我們是應該做一個善良的人,但是要把握好尺度。
對內心光明的人,我們付出一分好,會得到他們十分的感激,這樣的人,我們再怎麼善良,都不為過。
但是,對於有的人來說,他們的眼裡,是沒有善良的,他們的眼裡,只有好處。你的善良,變成了他們可以利用的資源。
他們肆意揮霍你的善良,沒有絲毫感激。
對於這樣的人,我們不能心軟,而是要節制自己的善良。
與他們交往,就是要有來有往,達到一個付出與得到的平衡。
只有平衡了,他們才會珍惜你的好,而不是輕視你。
對他們來說,你越是無私給出的東西,他們越會認為是廉價的。只有以他們的付出來交換你的付出,他們才會珍惜你的付出。
餘生,珍惜你的善良。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好的。
-
1 #很多時候,有些事情是不公平的。 我們原以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是現實中,我們往往看到的,是好人不得志,鬱鬱寡歡;壞人卻逍遙自在,貪得無厭。
-
2 #對人太好了只能讓他內心更惡,這話沒錯。
-
3 #說來說去總一句牙門無耕田有理無理無錢免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