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人有兩部分,看得見的身體和看不見的靈魂。靈魂的美惡,不體現在肉體上。——楊絳《走在人生邊上》

經不起考驗的人性

弱的時候你會發現身邊沒朋友。這句話來自睿智的楊絳老師,它折射出了現實中絕大多數人際關係的實質。

來區分一下個人可能會弱在哪些方面:

1.身體病痛導致的體虛力弱

2.社會角色、個人地位被削弱

3.內心遭受打擊失去方向萎靡不振

無論是哪一種弱,總歸都是個體自己要去面對和經歷的人生。對待弱者的方式,動物世界與人類社會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動物世界裡,族群內的弱者不會被拋棄,但也享受不到更多保護,通常還會因體力不支搶不到食物而被兄弟姐妹欺負,最後餓得奄奄一息的死去;而在野外面臨天敵的襲擊時,體能弱者也會是率先被吃掉的那一個。

所以在動物世界裡,虛弱的體能=更早的死亡與消失,更客觀地說,這是大自然優勝劣汰、生物進化的必然。關於這一點,達爾文老爺子的“物競天擇”進化論原理當真是從未失過效。

等到了人類社會,對待弱者的方式就明顯不同了。

區別於動物本能的生存方式,在文明的框架和教化下,人的動物屬性被部分的隱藏了,而憐憫、關懷、同情心部分在弱者面前被非常恰當的彰顯和釋放了出來。不過顯而易見的是,在這份對弱者的關注中,缺少了人最重要也最需要的兩樣東西——尊重與理解。

成熟如你我的社會人都知道,多數人往往是表面上遵循著公認的道德標準及規範,實際上卻是從利害關係角度考量,僅對弱者體現出表面“同情”,卻在理智上保持超遠距離,並有可能公開流露出蔑視、忽視、輕視的態度。

“人一走,茶就涼”這都還只是說的表面兒交往功夫,一旦同事或平時所謂的“朋友”落了難,成了眾人眼中的弱勢群體,清醒的勢利者最擅長做到的,就是迅速與之撇清關係,並快速切割各種捆綁與曖昧,如其所謂“擦乾腳上岸”,隨之切換的還有臉譜、表情和語言表達方式。

舉個例子,通常情況下,人自己很難承認自己的“弱者”身份和定位,因為還有著對自己的深入瞭解與確認,在自我目標尚未實現的時候,還有翻盤的計劃和打算,哪怕一時陰溝裡翻船。

但這些內觀因素外人是看不見也不會去在意的,因為沒人會去關心失敗者怎麼想。

當一個人在職場中被打壓、做錯事、團隊關係不協調被孤立、遭受職場PUA時,她/他的個人身份與能力,社會角色與地位,就已和周圍同事或者所謂的“朋友”脫線錯位了。

微妙的格局變化下,弱者其實已經在暗中被其他人放置在了“被動”位置上。

想想看,平凡如你我,一旦發現自己忽然有了左右他人的能力,內心會不會感到一陣狂喜和自大?眼下,要不要對一個弱者施予尊重和理解,就在自己的“許與不許”之間,還有比這更讓人上頭的快感嗎?

當你面對一個社會關係學中的弱者,一個在利益廝殺中敗北的人,一個性格柔軟無主見人云亦云的員工,一個身無所長混日子的職場老人時,你還能虛掩著道德標準的門,打點起多少涵養去包容她/他?

自己內心的優越感和對其人的挑剔與不屑,都會“微微風簇浪”一般一股股的席捲而來。而人性,其實最經不起考驗的。

所以當事情起了變化,弱者出現時分,以下才是他們最常見的語言、行動、策略。

【弱者塑膠友情大型翻車場景一】

“聽說她/他是你朋友?”

“啊?沒有啊!我跟她/他?我們倆根本就不熟的好嗎!”

【弱者塑膠友情大型翻車場景二】

你現在混成這樣我就不落井下石,雪上加霜了。但學一下三國時期魏國人管寧還是有必要的,割開席子不跟你坐一塊兒。怎麼樣,我還算比較厚道吧?

【弱者塑膠友情大型翻車場景三】

“這人我理解一下還行,尊重就算了,她/他配得到我恭敬微笑著打招呼嗎?跟他/她一起工作就已經很為難我了,哪兒還能是我朋友?物以類聚,我就沒這種混沌朋友,拉低我的層次……”

所以,你看,楊絳先生說得很真切。你弱的時候,不僅不會有朋友不被尊重和理解,就連壞人和要提防的地方和人,都變得更多!

這件事情的本質,就跟當年棄醫從文的魯迅先生曾經勘破的國人秉性那樣:勇者憤怒,抽刀向更強者;怯者憤怒,抽刀向更弱者。

人性的多變、脆弱,從對待弱者的態度與方式已然能夠窺見。

弱的時候比沒有朋友更糟糕的是什麼?

當你陷入人生低谷,當你沉浸在一團亂麻的生活中無法振作起來,當樓下賣燒烤的鋪子都不想給你賒賬的時候,連你自己幾乎都要確認自己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弱者,孤零零無人過問,被全世界都拋棄了。

當人處在在弱勢低谷的時候,這麼想和感受當然是能夠被理解的,但你要清楚和看明白的是,勢弱的時候沒有朋友並不是最糟糕的。

糟糕的是,你的坍塌是因為外界的變化導致的,外因仍然在阻撓你看清你自己。

導致這一混沌的主要緣由,很有可能是日常我們所有的行為和情感都建立在一些並不重要的關聯上,久而久之你會以為這些弱關係就是你人生的全部支點,總是為了保全這些外在支點而勉強自己忘記自己的真實需求。

把自己的根基建立在對外物和他人的期望中,飄若風中柳絮,你此時不跌落,彼時也會因為這樣的存在模式而吃盡苦頭。

所以,人最應該思考的就是,如何在各種社會交往和工作關係中,去夯實和發現一個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替代的自己。

弱的時候更要保有自己的內心和靈魂

弱的時候沒朋友很正常。花無百日紅,人無再少年。誰也不能保證自己這一生就一定是順風順水沒有坎坷遭遇的。

只有當你跌入低谷成為弱者時,那些平日裡跟你熱絡的“朋友”四散而去的事實,才能讓你看清楚人生無常,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脆弱性,讓你之後對交往什麼樣的人,怎樣為人處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策略。

經歷了風浪後,你會更堅定相信自己,更堅決地切割掉毫無必要的外在聯絡,捨棄掉此前因為虛榮心或別的什麼目的去追逐和圍觀的無用社交,轉而構建起一道防火牆。

牆內是能支撐自己並不斷壯大自身能力的所有必要關聯和因素,牆外是身為社會人必須有所關聯卻能理性判斷並隨時捨棄的人、事、場景、結構。

在內心保有並壯大自己,而非將一切構建在鏡花水月的外部關聯上,應該是弱者處在人生底部時分人最該明晰的事。

擺脫了這個階段,你會成為一個內心清晰圓滿的人,而日常交往會是這樣的。

物以類聚的情況下,如果自己不在某類人群範圍內,又不想被狐朋狗友汙染或耗散,就坦然選擇落單。

通常情況下,這種落單都是你自己做出的決定,而“沒朋友”的社交空白狀態,本質上是對自己精神圈的淨化和生活質量的保護,從內涵到外延都具備個體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在自己這個小世界裡,被允許進來的,都是經過篩選的,是對自己有所啟發和溫暖觸碰的。

在這樣的標準下,交對朋友就是要享受到“靈魂滋養”這種陽春白雪式的體驗,就不再是什麼矯情的小資情調。

成為一個人在靈性層面真實存在的需求,能夠起到“靈魂滋養”效果的朋友,於人心是一種眷顧、篩選、堅守,於人際交往上則是一道高高豎起的標準,一道門檻,道不同者、不同頻者、質地參差混雜者均無法入內。

一如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在《自我實現的人》一書中提到的“豐滿人性的實現”與“個體潛能的實現”一樣,東方所指的“靈性”與西方講述的自我實現,其實是一個道理,都是指一個人最高的需求。

所以,對於一個內心豐滿而有自我的人來說,如果人生遭遇了“滑鐵盧”,不幸成為人們眼中的弱者,她/他一定不會因為失去朋友而寂寞,因為作為個體,作為人,她/他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還在,眾人匯聚皆寂寞而我獨自狂歡,低谷時期這種狀態沒什麼不好倒是非常難得。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沉浮跌宕抵達到人生某個階段之後,一個人的生命狀態會自發開始自我淨化。

然後如同電腦瘦身防毒後,充滿活力一身輕鬆的,徑直去往心安之處,並自得於此暫停於斯,直到出現下一個新的生命狀態與期許,再以“事了拂衣去”的淡然輕快,欣然啟程前往新的目的地。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說的大概就是這種歷經人生磨礪後的心性與修為進階。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在做了多年的心理治療師之後,結合病人案例與自己的執業體會說了一句深有體悟的話:“40歲以後的問題都是靈魂的問題,無一例外。”

當一個有靈魂的人,在時局爭鬥中陰差陽錯成為了“弱者”,想必,她/他也不會糾結於此,而會在反省自我的同時感謝生活的坎坷,給了她/他明辨是非,識人斷物的機會。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一粒米

參考資料:[1]Vinciarelli A., Salamin H., Polychroniou A., Mohammadi G., Origlia A. (2012) From Nonverbal Cues to Percep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Attractiveness.

[2]Malinowski, B. (1923)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 in: Ogden, C. & Richards, I., The Meaning of Meaning, Routledge, London.

14
最新評論
  • 1 #
    弱肉強食是動物世界的潛規則,人間的弱者,雖不會被同夥吃掉。但如是不逼迫自己強硬,活的也不會多麼滋潤!
  • 2 #
    戰勝自己的弱,一定陽春白雪!
  • 3 #
    弱者,活在別人的影子裡。強者,特立獨行走世界。
  • 4 #
    什麼是強什麼是弱,有錢有實力就是強者嗎,就沒苦難,活得好嗎?覺得只有內心強才是強者。許多物質強的多不理性,走極端。
  • 5 #
    是的這個結論我是現在才明白 而且壞法還一樣 所以我改變了自己
  • 6 #
    當你變弱時除了自己的父母,周圍幾乎所有的人都想踩你一腳,當你是一隻跑在羊群隊伍最後面的一隻羊,所有的猛獸都想吃掉你。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活人沒錢分,過世的人還能分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