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瑋瑋編輯部的勞拉。
2021年我看見的第一個魔幻新聞,是一對小夫妻因為內衣買小離婚。
但隨著新娘本人和父母出來發聲,事情又出現了反轉:
內衣也是婆婆給媳婦故意買了最小號的,這分明就是嫁進家門要給新娘故意刁難來個下馬威的意思。
新娘表哥說領完證“態度和口氣全都變了,感覺就像是女方已經是他們家人了,隨便怎樣都行。”
新娘之前還提過為了內衣合適,要一起去買,結果被男方母親拒絕。
女生都懂,32A這種最小號,很多高中生都穿不下,更別說大人了。
而且關鍵是新娘家也一早提供了尺碼,只要稍微上點心,根本不可能買錯。
女方家還表態“這不僅僅是一件內衣的問題”。
無論是接親現場扇新娘好友耳光,還是接親時大喊退彩禮,出事了之後在網上發婚禮司儀亂講話的影片汙衊女方。
男方家根本就不尊重新娘。
瑋瑋跟我聊,其實毀掉一段感情的那個導火索往往都很不起眼,什麼鞋子有沒有擺整齊,對方在你喜歡的花盆裡丟菸灰,對方吃東西總是不顧及你的口味,記不住你的喜好.......
尤其是在婚姻生活中,生活距離很近,這些日常瑣事都會被無比放大。
很多感情關係看上去是死於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其實背後早就四處埋雷,早就有崩裂的跡象了。
“因為一袋垃圾,我們分手了。”
在愛情裡打退堂鼓,也就是一瞬間的事情。
之前朋友和大學時代的男友,在同居兩年之後分手了,我很詫異,因為一度要談婚論嫁的他們的愛情,敗給了一袋沒有分類的溼垃圾。
朋友還開玩笑說,是上海的垃圾分類殺死了她愛情。
男友敷衍著答應,但是等她下班完回來,那袋垃圾仍然原封不動的放在那裡。
她心裡湧起失望,每一次,每一次這種小事都是囑咐他之後他卻不做,最後還得自己做。
朋友故意沒扔那袋垃圾,她就想知道男友到底會不會扔。
但是過了一個星期,廚房的垃圾還是矗立在門口,發臭變質,就像他們的感情。
朋友提出分手的時候,男生覺得很委屈和莫名其妙,說她小題大做。
但他不知道在此前,她累積了多少的情緒。
一起養的貓只有她在鏟貓砂;
她說用完馬桶圈記得關上不然有味道冒出來,他卻總是習慣翻上去;
男友說“等一會兒,打完這把就去”,可是第二天,水池裡的碗還是孤零零的躺在那裡。
家裡空調壞了,讓男友找人來修,他拖拖拉拉一直沒找,最後她自己找了師傅。
到了後來她想,我什麼事情不能自己做,到底為什麼要跟他在一起?
她的心裡就像有一個記事本,每失望一次就自動記錄下來,直到本子已經記完了,她的愛情也就結束了。
她的男友到處傾訴說她為了一袋垃圾沒扔,和他分手的行徑有多荒唐,但只有我們知道,在那之前,失望的分量已經讓她放棄這段感情。
每一件不被放在心上的小事,都是不被愛的證據。
她在乎的不是幹活、這些生活瑣事本身,而是去做這件事的人,早已習慣了沒把她放在心上。
“婚前退一步,婚後退百步。”
很多普通人的婚姻,也會因為一點點小事就看出端倪。
愛與不愛,尊重與否,其實早就被藏在故事的開頭,作為結尾的伏筆。
有網友分享了類似內衣事件的場景:她結婚前商量好要安排好車隊來接親,家人提出頭一輛必須租一輛較新的好車。
男方滿口答應,結果當天找了一輛破舊的二手車來接親。
女生氣得不行,但騎虎難下,也就忍著一口氣辦了婚禮儀式。
沒想到從這裡退讓了,婚後就面臨無窮無盡的問題:小到讓女生做家務,大到逼迫女方生二胎,一步步挑戰她的底線。
她十分後悔,早知道當時應該說出不快,這一讓,就讓他們覺得自己好拿捏。
我有個遠房表姐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當初買三金和鑽戒時,男生家人說剛買完房,經濟緊張,一切從簡。
她想著體諒男方,買了兩隻最便宜的不帶鑽戒指,婚禮的場地和婚宴也一塌糊塗,就為了省錢。
但是婚後男方家不但不諒解,反而無窮無盡的找麻煩,對她呼來喝去。
就像內衣事件一樣,挑選一件尺寸合適的內衣,租到一輛稍微好點的接親車,買一對好一點戒指,辦稍微走心一點的儀式,其實都不算是太難的事情。
這些小事情裡藏著試探,雙方一過招,就發現女方的底線在哪裡,自然婚後也可以盡情欺負。
過橋抽板,上樹拔梯,婚禮之所以繁瑣複雜,就在於這是人性博弈後的結果。
越是成本高,付出多,越能考驗雙方的誠意和真心。
“結婚,是兩個人變成利益共同體。”
我周圍認識的很多朋友裡,有不少情侶是在談婚論嫁這個關鍵步驟時崩掉的。
很多人都說,婚禮是壓死愛情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在我看來,正因為它的繁瑣,涉及的現實利益,才是對新人最好的考驗。
兩個人無法搞定婚禮這件事,一定不是敗給了最後一根稻草的重量。
而是在他們之前的生活裡,就累積了太多的負擔沒有解決。
其實我越來越覺得,婚禮真的很考驗兩個年輕人的心理素質。
我的一位朋友瑜瑜,是我見過處理婚禮瑣事時最遊刃有餘的女生。
她從跟男友確定了要結婚之後,兩人就一直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
瑜瑜的老家在重慶,男生則在偏遠小城,雙方商量後,決定男生一家都來重慶發展,因為那裡經濟條件更好,機遇更多。
整個過程心平氣和,男生一點也沒有“你必須去我的城市”的武斷。
瑜瑜的父母開了一家餐飲店,生意剛起步需要人手,男生的父母就過來幫忙。
兩家人相處得很好,儼然是一個大家庭。
今年他們結婚,大小事情都商量著來,偶有爭議也能很快消解,因為兩家人都清楚:
大家是要一起把日子過好,每個人已經成為利益共同體。
她就像粘合劑,把雙方家人緊緊的凝聚在一起,共同奔著更好的生活而去。
“在一地雞毛的婚姻裡,我們會忘記當初為什麼相愛。”
很多年輕人把結婚當成一場比拼,兩家人明爭暗鬥,都想要在親友面前壓過對方一頭,都害怕自家的孩子吃虧。
但隨著鑼鼓喧天的爭吵和鬧劇後,大家疑竇暗生,都懷疑對方並非良配。
最後漸漸的都忘記了兩個人結婚的初衷:我們其實最初是奔著組成一個家庭去的。
結果非但沒有變得更緊密,反而像是兩塊同極的磁鐵,被一股莫名的力量越推越遠。
我們忘記彼此為什麼相愛,為什麼決定結婚,又為何在準備婚禮時大吵。
結婚只是一種習俗,它改變不了任何東西,它本身也不具備任何力量。
不是結婚了,就自動變成一家人,就自動相親相愛一輩子,生活畢竟不是童話,王子和公主才不為婚宴的價格、婚禮的習俗等大傷腦筋。
能夠去改變和適應的只有我們自己。
想對每個女生說,結婚需要兩個人把彼此看作命運共同體,然後一起努力。
不能共同進退的兩個人,還是不要彼此耽誤的好。
為什麼很多情侶會在談婚論嫁這個環節分道揚鑣?
原因很簡單,要麼大家彼此並非合適人選,一個坐地起價,一個不肯付出,別說共進退,不倒退便已經很好;
要麼是有的人臨到結婚才恍然明白,其實自己更適合單打獨鬥,伴侶只會成為拖累。
見過太多結婚前談崩的情侶,看似只是一件小事:
不想拍昂貴的結婚照,不想找婚慶辦儀式,房子彩禮等條件談不攏……
理由五花八門,其實核心都一樣:
很多人把婚姻當成一件交易,都想在這樁生意裡佔盡便宜,算計如何讓對方鎩羽而歸。
卻忽略了結婚本是應該由祝福和愛傾注的儀式,恭賀世界上有兩個人最終成為一體,從此不再孤獨。
愛情裡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從來不是稻草本身的重量。
把結婚當成博弈,那麼所有參與的人都是輸家。
封面 / 網路
插圖 / 《革命之路》、《姐妹們的茶話會》、微博
文 / 瑋瑋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