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兩年前,當我對“如何讓家庭成員關係更和諧”的題目進行調研時,突然在腦海裡冒出過這個觀點,當時連我自己都不願意相信。因為,在我們的身邊,包括從古至今,只要說起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人們無一例外的都會這樣說子女:你爸爸媽媽容易嗎,為了你,他們一把屎一把尿,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你再不聽他們的話,不好好學習(不好好工作、不好好…),你對得起他們嗎?

我帶著這個觀點,有意識地和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以及他們的子女(七十年後期、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前期出生的人)作了些接觸,想進一步證實和豐滿這個觀點。可兩年之後的今天,我仍然覺得這個觀點還值得商榷。直到昨天晚上,我才從大機率的角度,認為這個觀點是站得住腳的。

昨天晚上,我請幾個久未見面的老友喝酒,同事老李三杯酒下肚,便發起對女兒和姑爺的牢騷:“我和老伴都60多的人了,容易嗎?每天我接送兩個外孫子上下學,老伴給他們一天做三頓飯,可他們一回來就坐沙發上玩手機,今天還嫌老伴做的飯不好吃,嫌不好吃自己做啊!

我們幾個都安慰著老李,說:孩子們也不容易,壓力大,再說了現在的人不都是隻往下看,不往上看嗎。

正說著,突然隔壁房間傳來一個年輕人的聲音:“他們不容易,我們容易嗎?我們出生的時候家裡窮,吃過什麼?玩過什麼?考上大學了吧還不分配工作。現在我們兩口子都快40了,經濟上才剛剛好些,可他們也老了。我們白天在單位上繃著勁幹,看著領導的臉色,不就是為了升個職,加個薪嗎?上邊有4個老人要伺候,下邊有個孩子也得管,哪頭顧不上都有意見”。聽得出,年輕人有些委屈,後來的聲音哽咽、越來越小。估計隔壁房間應該是為解決父母與子女的矛盾,利用吃飯來做子女的工作。

當時我的心裡一顫:這個年輕人的話,不正是兩年來我要求證的觀點嗎?這話和朋友老李埋怨子女的話合在一起,不正是岀生在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和出生在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前期的兩代父母和子女們的生活現狀嗎?

是啊,作為第一代的父母們不容易:他們出生在一個國家正是百廢待興、運動不斷、經濟貧窮落後的年代。可以說,這代人生在貧窮又困難時期,長在落後又動盪年代,吃不飽、穿不暖,他們是70年來最苦的一代。如果他們後來的一切都還不錯,不是靠父母,不是靠天地,都是靠他們自己的堅忍、勤奮和努力。所以,他們對子女的教育,來源於他們自己的苦難經歷和對曲折生活的感悟。

同樣,作為第二代的子女們也不容易。他們出生在我國剛開始改革開放和改革開放進行時,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走向正軌和迅猛發展。這一代人的生活條件和生存環境要比他們的父母輩好的多,不用再像父母輩們經歷那麼多苦難坎坷,也不用為衣食住行發愁。更重要的是他們和父母輩的價值觀,尤其是生活觀、家庭觀上的不同。因為從他們這一代開始,已經打破了父母輩們四平八穩的體制內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事業上的競爭加劇、生活的快節奏和來自各個方面的生存壓力。特別是他們的一個獨特點是父母輩及他們的後一代所沒有的:他們基本都是獨生子女。這就決定了他們肩上承擔的家庭責任,比父輩們多的多:父母輩雖然也上有老下有小,但因他們兄弟姐妹多,贍養老人可以分擔,但對下他們只有一個孩子。而這一代人,結婚後,上邊有四個老人(有的還多),身邊至少兩個孩子;還有充滿著競爭和風險、隨時面臨的被淘汰的事業上的壓力。

朋友:你或許是文章中的父母輩們,當你看完我這篇小文後,是不是認為你們的子女們也都不容易啊,其實,他們長大了,都很懂事,也很尊敬父母,只是他們活的比父母們累多了,希望要理解他們。

朋友:你或許是文章中的子女們,當你看完這篇文章後,是不是對你們的父母們苦心也讀懂了一些呢?在他們的心裡,子女才是他們埋在心底裡的唯一,只不過他們對子女的愛,不會用嘴說出來。對他們多一些理解和愛吧。

27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67歲老人:我的後半生,有七年是在每天工作15個小時中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