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向來是複雜多變的。
能言善辯之人,可以妙語連珠,也可以夾槍帶炮,言語之間總是能夠吸引眾人的注意,引發激烈的紛爭。
可很多時候,這些在言語上巧舌如簧的人,看似佔了上風,但往往也失去了別人眼裡的認可和尊重。
01
必須承認,我曾經就是一個能言善辯之人,總有一種想要在言語上勝過別人的慾望。
過去在一個群裡,有位朋友對於速讀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我看到之後,在沒有完全領會對方意思的情況下,就直接把自己的觀點啪啪啪地拋了出去。
我開始進入到一種好辯的模式,對別人的言語進行條件反射式地挑刺,質疑,然後是反駁,辯解,拿出一副得理不饒人的架勢,想要獲得一種高人一等,壓人一籌的優越感。
儘管最後我以一種勝利者的姿態獲得了眾多人的關注,可是在以後的交流中,別人卻總是有意無意地對我的言論愛搭不理,甚至選擇忽視。
其實,總是想要在言語上勝過別人的人,都得了一種叫做『語欲勝人症』的毛病,他們想要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追求虛幻的勝利感和成就感。
這讓我想到了網上看到的一段關於醫生和病人的對話。
醫生:你好!
病人:我好什麼好,我要是好的話,還來找你幹嘛?
醫生:哎呦,今天天氣不錯啊!
病人:你只能說我們這兒的天氣還不錯,南極和北極的天氣就好不到哪兒去。
醫生:那你請坐。
病人:難道你能剝奪我站的權利嗎?
醫生:你有什麼病?
病人:你只能說我身體的哪個器官有什麼病,你不能說我這個人有什麼病。
就這麼一來一回的交流,醫生全明白了,這個病人別的毛病不一定有,但肯定得了語欲勝人症。
其實,患有語欲勝人症的人並不少見,網上鍵盤俠的你來我往,工作會議上的言語交鋒,甚至生活中的閒聊寒暄,往往都可能因為想要在言語上勝過別人而演變成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語欲勝人症患者,對於某個真實問題如何解決並無興趣,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東西是逞口舌之快,用詭辯挖苦你,用氣勢壓倒你,雞蛋裡挑骨頭為難你,然後,他們會以勝利者自居,獲得一種讓人上癮的成就感。
總是想要在言語上勝過別人的人,看似眼下能夠得到諸多好處,可從長遠來看,他終將成為是一個情商堪憂的失敗者。
02
語欲勝人,就總是會在無關緊要的節點上追求一種成就感,但其實他的內心非常脆弱,對於承認自己的弱勢有一種恐懼感。
這就像是我們在十幾歲時候的叛逆期,面對父母的任何言論都持有一種否定的態度,為了反對而反對,表面上強悍,其實內心充滿了膽怯和不安。
當一個人有了示弱恐懼感,就會想要在言語上勝過別人,這時候,他往往就會忘記溝通交流的真正目的,讓自己的認知處於停滯期。
吳伯凡老師在他的文章裡提到過這樣一個事情:
他有一次去外地講課,來的人都是創業者。特別有意思的是,在課後互動的時候,他發現了一個現象,創業者中有兩類提問者。
一類提問者每一次問的問題都很深入,他是在認真聽了課程以後,是真的有了困惑和問題,而他提問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如何解答他的困惑。
而另一類提問者則不同,他提的問題是為了提問題本身,包含著一種挑釁,而且這些問題和他創業毫無關係。他會很關注你課堂裡的某個細節,然後提出反對意見,有著一種“我比你厲害”的明顯訴求。
後一類提問者表面上是在溝通和交流,實際上,他是固守了一種立場和姿態,一直試圖把他的意見和看法強加給你。他總能抓住所謂的漏洞,總是想要糾正你,似乎只要他在場,他就永遠站在了真理的一方。
在這樣一種自我防衛式的交流習慣裡,他的認知就停滯了,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卻從來不去反思自己的對,往往都是自封的。
而交流的真正目的,從來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而是讓自己有切切實實的進步。
語欲勝人,就是在把那些戰略性的資源消耗在了非戰略性的節點上。
這種選擇,沒有把有限的能量用在真正有價值的和有意義的事情上,不是以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為目標,而是用一種自鳴得意的努力方式,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了無意義的自我證明之中。
後一類提問者的企業,他們往往就是那種業績並不怎麼樣卻非常自大的企業。
而在言語上保持一種謙卑,遠比盛氣凌人的抬槓,要高明太多。
03
幸福感的內涵之一,就是和自己,他人以及周圍的世界構建出和諧的關係。
而總想要在言語上勝過別人,贏得了一時的洋洋自得,卻失去了與他人長遠的關係。
就像在職場上與人溝通交流,如果你留心觀察,就會發現,當大家觀點不一致的時候,有些人在還沒聽完對方的意見,就急著反駁,為自己辯解,還喜歡各種抬槓,咄咄逼人,說來說去無非是在證明,我是對的,是絕對的權威,而對於別人的看法,卻往往置之不理。
因為沒有人喜歡被挑釁,被反駁,被攻擊,日常人際交往中的『語欲勝人』,不會讓你得到別人的認同,反而會讓人覺得你自以為是,狹隘自負。
在言語上勝過別人,讓你在情商上的缺陷暴露無遺,在虛榮心上獲得的那一點點成就感,卻遠遠補償不了別人對你的孤立和疏遠。
人際關係的高手,往往都懂得在言語上的剋制,他不會以一種盛氣凌人的架勢壓倒你,讓你感到尷尬和憤怒,反而是以一種謙遜的低姿態來與你交流溝通,言語之間,如沐春風,讓人感到舒服。
總想在言語上勝過別人,其實是一種低情商的表現。
它讓我們把自負的情緒駕臨在與他人的關係之上,讓溝通交流變成了一場毫無意義的爭論,結果不僅問題得不到解決,雙方的關係也會急劇惡化,成為各自的負擔。
04
伊索寓言裡有一則關於太陽和風的故事。
太陽和風有一天打賭誰能夠更快地讓路上老人把外套脫下來。
說著,風便用力地對著老人吹,希望把老人的外套吹下來,可是它愈用力吹,老人愈把外套裹得更緊。後來,風吹累了,太陽便從後面走出來,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沒過多久,老人便開始擦汗,並且把外套脫下來了。
比起激烈狂暴,溫暖的力量總是要強大許多。
總想要在言語上勝過別人,就像那凜冽的寒風,激發的是對抗和紛爭,撕裂的是與他人之間的關係,而遺忘的卻是我們溝通交流的真正目的。
一個人不能完全理解別人的感受和需求,也就很難要求別人來理解你的感受和需求。
比語欲勝人症的低智商表現更難的,是學會傾聽。
傾聽是高情商的人的標配,他們總是試圖從言語中去理解別人的感受和需求,然後在理解的基礎上去給予自己的反饋。溝通交流在他眼裡不是為了彰顯自己的聰明,而是讓自己能更好地認識自己,瞭解他人,在這個世界作出更合適的選擇。
要避免總是想要在言語上勝過別人的行為,一方面,我們就要在跟別人溝通交流,甚至爭論的時候,始終把握一點——
我要的是什麼,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只有當我們明確了自己交流的真正需求,並且以此作為交流的基礎,我們才不會在言語上逞口舌之利,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而是進入到一個謙遜的學習狀態,能積極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也能在與他人的觀點碰撞中獲得有價值的建設性的想法,讓自己不斷地成長,塑造出一種成長型人格,從而讓自己和他人都成為人生的贏家,構建出和諧的關係。
另一方面,我們始終需要把自己固有的認知看做一種猜想,一種可被證實也可被證偽的猜想。
其實,當一個人變得越來越成熟,就越來越不再想要跟別人證明自己是對的,也不再願意去跟有些人做無謂的辯解,而沉默是最好的迴應。
因為他清楚地知道,很多人的認知和三觀是從來不願意改變的,只要抓住機會,他們就喜歡用狹隘的認知去理解別人,甚至以此來認識自己,而與這樣的人交流,只會陷入無趣無聊無用的境地。
其實,更好的選擇是,我們可以把自己的認知和價值觀當作一種可被證實證偽的猜想,當被證偽了,那正是我們改變自己的時候,當被證實了,也要繼續保持一個謙卑的心態,因為那也許不過是考驗我們認知的事實和經驗還不夠多。
總是想要在言語上勝過別人,表現出的是一種情商上的低下,更是認知上的缺失。
與其在與別人的爭執中獲得存在感和優越感,不如放棄這種無效的勝利,真正地去解決實際問題,構建和諧關係,成為人生中真正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