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張大芝 編輯 / 王煒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小甜、小龍、小顏均為化名
廢柴,是一個網路上近年來比較火的詞彙,一般用來自嘲自己毫無用處。但如果你在現實生活中,聽見某個年輕人說自己就是個廢柴,拜託千萬別信以為真,更別用廢物的眼光看人家。否則,你可真要被這個時代摁在地上摩擦。
正如醉酒的人從不說自己喝多了,精神病人也從不說我有病,真正的廢柴是不會如此自稱的。只有那些有潛能,只是暫時未燃燒起來的年輕人,才勇於將自己自嘲為“廢柴”。正如去年火爆全網的脫口秀演員,北大畢業生李雪琴,在節目上被問及“北大畢業的做點啥不好非要幹這個”時,她迴應道:“誰說北大畢業的就不能做個廢柴呢?”
這番話代表的是當下95後們的心態:廢物不廢。他們並非頹廢不上進,只不過不想被某種“定義”綁架罷了,用一份自嘲的姿態退後一步,懶得跟你解釋。而且更重要的是,廢柴根本就是95後年輕人對主流世界貼標籤的抗拒。
日劇《寬鬆世代又如何》,反映的就是塑造平成廢柴的那個年代裡廢柴青年的工作與生活
1
柴廢發展史:從平成廢柴到中國廢柴平凡人喪也要喪得精彩
平成廢柴,特產於平成初年,差不多就是日本的90後。這波年輕人的童年底色是“不景氣”,但日本的福利政策又保證了他們不至於因無業而流落街頭。這代人對生活無慾無求、不求上進,低慾望,對人生缺乏熱情。與他們的父輩,滿腔熱血的“昭和男兒”形成鮮明對比。他們被認為是“無法寄託希望的一代”,也就是“平成廢柴一代”。
最初廢柴一詞出現在日本動漫中,用以形容有巨大潛力的人,它帶有褒義。傳入中國後,因網劇《廢柴兄弟》播出,被延伸出堅持夢想的窮苦青年。
當它成為社會現象,指的是那些到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群。他們表面看著頹廢,其實很有才,廢柴只是自嘲。他們的口號是“燃燒自己,成全別人”、“廢柴不哭,站起來燃”、“眾人拾柴火焰高,廢柴團結起來”。
在諸多網路小說裡,男主角都被塑造成廢柴形象,以迎合時代感和現實意義。它們很容易跟年輕人產生共鳴,《廢柴英雄》中極有個性、更為自我的廢柴形象,更討95後歡心,受年輕人喜愛。
對這一代95後來說,心靈雞湯是油膩和俗套的代名詞,他們羞於提及。但“喪也喪得精彩的平凡人”,卻是讓他們歡欣鼓舞的那一類。
2
95後柴廢能說出口的廢柴不是廢柴
有學者研究認為那些自稱廢柴的,並非低慾望群體、不需要消費,只是相對其他人的消費更自助更重視消費的品質和個性化。現代人內心繃得太緊,競爭太激烈,社會節奏太快,缺少淡定從容的文化氣象。其觀點認為,95後以廢柴自嘲,是中國軟實力在提升的表現,因為他們有一種這個時代所缺乏的“放鬆感”。只有放鬆才能從容,從容才能更好地思考,更自信。
95後00後等新生代群體,從一出生就接觸日本動漫、遊戲、影視,建構起了獨特的二次元世界。日本的二次元,形成於平成時代寬鬆教育大背景下,是日本低智社會的表現。為了抵制成人主流文化,他們創造了自己的文化,與父輩形成區隔,惡搞、自嘲、鬼畜,就是這種青年亞文化的表現。廢柴,隸屬於自嘲系列。
與“佛系”文化一樣,廢柴也涉及兩種狀態和態度。一類是真的廢柴:自小不思進取,沉迷娛樂遊戲和享樂,對未來缺少規劃,慵懶而頹廢,廢柴是逃避的遁詞;第二類是我們常見的,也是這篇文章談論的型別,即:奮鬥在大都市的年輕人。
他們大多出身在小鎮和農村,因社會固化和分層而缺乏上升空間,面對現實生活無力。“廢柴”是他們自我解壓的表現。
廢柴女孩小龍推薦我們看的廢柴美劇,豆瓣評分8.8
3
以廢之名等待爆發“柴廢這詞只能我們叫自己吧”
YOUNG財經採訪一位從北京知名廣告公司離職後,移居壓力更小、發展空間更大的杭州的廣告策劃人,95年出生的“小行星B612”(化名,為小王子居住的星球以下簡稱B612)時,他說:柴廢這個詞只能我們自稱吧?如果外人說你是柴廢,那真是有攻擊性。
B612說自己是偶爾有無力感和不知道如何面對那些同齡但功成名就的人生贏家時,以及面對父母和外界對此的評判時,才會拿“我就是個廢柴”做擋箭牌。“我上大學時就看過《下流社會》,我知道什麼是真正的頹和喪,什麼是真正的廢物。自嘲消解嚴肅,我們是等待燃燒的人,但是怎麼好意思跟你們講呢?”。
這是一種網路文化中的自我降格,也是安全又討喜的自保,以及對外界不解懶於解釋的迴應。從某種角度來看,95後廢柴是用一種幼稚來抵抗主流社會的標準和價值觀。
B612有著清醒的自知,自嘲廢柴依然沒有放棄奮鬥。在杭州的廣告人生活,缺少了在北京時的雞血感,沒有那麼快的節奏,也不用再為通勤方便,而用幾乎一半的工資,租大望路或國貿附近的狹小老舊合租房。這位年輕人說,自己不想別人用所謂成功與否定義自己,過自己選擇的人生,只有在被問及為什麼離開北京時,他會自嘲地說因為自己是個廢柴。
小行星B612在杭州依然保持著行業敏感,社交圈,網際網路是隱藏在他身體裡連線北上廣深的紐帶,實現著資訊輸送速度。杭州給了他價效比更高的生活,讓他覺得不像北京的冬天冷得讓人絕望,絕望到連哭都不想。
廢柴女孩小甜的休息日生活一角
另一位95後上海女生小甜是個自嘲“只會工作而生活能力低下”的廢柴,她曾經創下過因為懶和忙而一個星期沒換襪子的歷史記錄。儘管如此,她對工作是一點都不馬虎的,然而卻並不喜歡被看做女強人。她在上海一間IP內容電商公司做策劃,工作之餘開著一家淘寶店賣乳貼。她性格火辣做事雷厲風行,卻並不是那種有距離感、精英風格的女性,在與YOUNG財經的聊天中,當我們展示廢柴的另一面,一位以“物品精良,你就精良”著稱,鼓勵女性自律、成長、塑身、學習的雞血型女創業者時,這位柴廢女郎說:“你不覺得很尷尬嗎?”
她認為“廢柴偏向於聚焦某一部分的自我評價,是對自己有要求,但未如意後的情緒片段。用廢物、廢了形容自己的人,我覺得沒有精神可言,太過於自我否定。廢物有點偏全部否定的感覺,所以廢柴是一群特別有機會的人,也可能會成為某種大天才。”
在一家影片大廠工作的95後的後浪女孩小龍也認同這個觀點。她說“現在的年輕人還能用這個詞說自己,絕對是對自己有要求哦,還有一大部分人,連這個覺悟都沒有。”小龍認為哪怕一時對自己不滿意,但用廢柴這個詞的人,聽上去就比用廢物來形容自己更有希望。“這群人是有抱負、有追求、有行動力的,可能是因為遇阻或某個領域不適應,有些焦慮”。
小龍大部分時候會說“我大概是個廢柴吧”、“我就是個廢柴,MD”,在她跟朋友的意識裡,這個並不算頹廢和自暴自棄,而且“還有一些不服輸的精神在的”,她熱情地推薦YOUNG去看看《廢柴聯盟》,“在大眾視野裡,他們都是差生,都有問題,不被待見,但是當他們聚集在一起,每個人身上星光熠熠。”
不被優秀困住,也不被批評綁架。這代95後做自己很勇敢。中國社會近幾年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消費主義盛行,價值尺度單一,功利主義之上,成功人士炫富鬥恨,輿論媒體兜售販賣焦慮。
中國年輕人自嘲廢柴,有塞亞·柏林“消極自由”的概念性:積極自由要回答“什麼東西或人,有權控制或干涉,從而決定某人應該去做這件事、成為這種人”,自由意味著“去做……的自由”;消極的自由回答的問題是:在什麼樣的範圍內,一個人可以被容許做他能做的事,成為他所能成為的角色而不受干涉,即“免於……的自由”。
在北京東城區的一處衚衕的平房裡,居住著一位辭職後專職寫作的95後廢柴作家小顏。她說在同學朋友眼裡,自己是一個看起來沒什麼成就、工作不正經生活徘徊在溫飽線上的人。“他們的想象很符合作家或者藝術家,頹喪落拓的形象,但那個只是刻板印象。”
小顏的生活的確不雞血,她保持著自己寫作和閱讀節奏,靠給一些自媒體和雜誌寫稿獲得報酬維持生計,但因為並沒有特別大的花銷,日子也算過得去。她拿了一本今年剛出版的熱門新書《糜骨之壤》,翻開其中的一段話讀給YOUNG財經聽:“我們為何要做有用之人,對誰有用?是誰把世界劃分為有用和無用,又有什麼依據?難道飛廉就沒有活著的權利?在倉庫裡偷吃糧食的老鼠呢?還有黃蜂、雄峰、野草和玫瑰,它們都沒有權利活著嗎?誰有這樣的智慧去評判孰優孰劣?”
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鮮明的特性。在這屆95後身上,旁觀者無法用約定俗成的世俗眼光觀看他們,也無法用刻盤印象來理解他們,在面對外界的疑惑眼光時,他們只需一個“廢柴”就輕易解構了社會要強加過來的壓力。轉而更加輕盈地退縮在世界的後面,等待一次厚積薄髮式的燃燒。
他們的精彩,披著喪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