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其意思是說,瞭解別人是智慧,瞭解自己才是聖明;戰勝別人是有力量,戰勝自己才是強大。

孔子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這句話的意思是唯有女子和小人是最不好相處的,你如果和他關係太近,他就不把你當回事,如果和他關係太遠,他就抱怨你。

而老子講究的是道法自然。凡是都是有著位元組對立面,有陰就有陽,有善就有惡。那麼理所當然的是有小人就會有君子。

可是自古以來,能夠看清自己,戰勝自己的人並不多。兩千多年前,老子就對孔子說過:“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為人之子,切勿以己為高。”

有人說世間萬物皆為虛幻,誰能透過虛幻看到事物的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電影《教父》中有這樣一句臺詞:“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而這兩種人之間的區別,都是往往與個人的思維方式有關。只有那些一眼就洞穿事物本質的人,才能事事搶得先機。

大多數人在春風得意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產生“天下捨我其誰”的“豪邁”之氣,認為自己無所不能,而這,正為接下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命自我立,福自己求。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福氣,可以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一帆風順。古人云:命自我立,福自己求。人的福氣不是天定的,而是自己求來的,或者說,是自己修來的。

一個人的福報,源於自己往昔的善業,就像手機充電,今天的電是昨天充的。而電用盡就沒了,明天若想打,就要今天充,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未來的安樂,來自於當下的斷惡行善。

世間之人,多有善心,有的人是發自內心的善,有的人卻是表面上的善,前者能促進整個社會的道德標準,後者,很可能只是圖一時心安,或者無意而為。很多人讚揚前者,蔑視後者,但我覺得,兩種善其實都是有必要存在的。

一個人是否善良,往往在很小的時候就有所體現,這通常與家境無關,而與良好的家教有關,貧寒之家,常能生出善良的人,富有之家,也常有背德之人。所以,家教對一個人的一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些人因為家庭的原因,自幼接受的教育就是以自己為中心,然後,在某一個階段,可能會因為某一種觸動,有了嚮往善的念頭,或者行善的行為,我覺得,這其實就是一種進步,是值得讚揚的。

一個人以自我為中心是沒有錯的。對於我們這些普通大眾來說,能順利地生活著,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別聽信有些人所說的,要先人後己,說這話的人,自私起來往往更甚。人得先保證自己活著,並且幸福地活著,然後有了空暇再去想別的,當然,這個前提是不違背道德,不違法。在這個基礎上,先愛自己,再愛他人,沒什麼不妥。

也就是說,我們要在不違法、不背德的前提下,保證了自己的生活質量,然後,有了條件再去行善。哪怕這善並非出自於你本意,哪怕,這善很微小,也是值得讚揚的。因為,你的善是真真正正地幫助了別人。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不是金錢、地位、權利,而是見識和格局。曾國藩說: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凡是辦大事,首先需要的見識和眼光,才能只是輔助。

每一個善良的人,都會遇到寒心的事,被信任的人欺騙了,被深愛的人辜負了。因為善良,常常吃虧上當,因為心軟,總是處處受傷。即使傷痕累累,也別把善良丟棄,就算心有百孔,也別把善良更改。

人與人之間交往,彼此都是相互的,倘若你用五分真心對我,我必用十分真心還你,做人擇善而交,做事擇誠而處,只有經歷過悲喜,才懂得情重的意義,只有體驗過痛苦別離,才會珍惜難得的真誠。只有人心換人心,才會你真我也真。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還,善良之人有福報,真誠之人好運隨。生活所給予我們的,喜憂參半,不管我們從事何種工作,經歷怎樣疲憊的人生,都要保持初心,心懷善念,其實,看一個人能否走多遠,不是由他的眼睛決定的,而是由他的善良來決定的,因為善良是唯一永遠不會失敗的投資,你有多善良,就能走多遠。

人如果做善事,雖然暫時沒有看到福分來臨,但是災禍卻已經遠離你了;人如果做壞事,雖然還沒有看到災禍的到來,但是福分卻已經早已遠離你!

做人,善良一點並不會吃虧,即使吃了小虧,也會有大福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那些總想著算計別人的人,即使得到了好處,也是暫時的。你算得了一時,算不了一世,群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很多人總是佔人便宜,以為別人都是傻的,但你能佔到便宜,是別人讓的,是別人不想計較、不屑於你的這種行為而已。不要以為別人的便宜好佔,總有一天,會付出代價,失去所有。

心存善意,老實做人,福氣便會常伴。老實人是世上最好的一種人,他們不耍手段,不玩心眼,他們真誠做人,他們並不是所謂的“傻”,只是“難得糊塗”!

善良的人,一生內心無愧,一輩子都會睡得安穩,在善良的人眼裡,錢財雖好,卻比不上朋友相伴, 利益再重,也比不上家人的可靠!金錢與利益算得了什麼,百年之後,不過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

善良的人,老天眷戀,真誠的人,終有好福!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善良做人是修養,懂得感恩是美德,人要想讓自己的一生過得快樂和幸福,要學會放下與知足,這不僅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境界。

你有多善良,就能走多遠,在如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相處,也許攻於心計的多,真誠交心的少,或許虛偽做作的多,友善待人的少,但我仍然相信,世間多良善,正義始初心,善心之人處處有,為你爭做領路人。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做人,一定要善良人,心存善念之人必有福報,世間事,人在做,天在看,只有心善之人才會讓身心愉快,才會讓生活更加和諧與美麗,因為善良是天性,真誠是初心。

你的善良,就是你的福報!因為善良吃的虧上的當,因為善良留的痛受的傷,上天都會把它們變成福氣,悄悄的降臨在你身旁。

人永遠爭不過天,善永遠壓得住惡。為人行善,就是積德,一心向善,就有福報!在生命的長河中,我們默默地向前走著,陪著時間,陪著生命向前走著,一不小心,就會白了頭。

生而為人,也許苦難就是人生,逃不過的劫,看似一件壞事,實則是修行福報的機會,人生陷入困境,生活需要重新洗牌和選擇。

若是選擇善良,不畏懼苦難,用一顆善良的心,踏過所有的苦,翻過所有的磨難,你將會重啟新的人生,進入新的人生階梯,得到深厚的福報。

我們不能只知道消福,不知道積福。如果我們沒有慈悲心、沒有菩提心,一直在貪嗔痴慢疑的狀態中吃喝玩樂,這一切都是在造業,都是在減福。等到福報窮盡,業力現前,我們只能墮落惡趣,再也沒有解脫的機會了。

沒有積福,天天奔忙也發不了財。有人說,“錢是我自己做生意、自己工作掙來的。”實際上,這都是你以前修過的福報,種過的因。這些都存於你的阿賴耶識中。做生意、工作只是一種緣,因緣具足而且成熟的時候,就會得果。

我們也可以享受福報,但是不能浪費福報。浪費自己的時間、財產、功德和一些好的機緣,都是浪費福報。你所得的、所享用的、所佔有的這些,都是自己的福報,不能浪費。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別人的、是公家的,就隨便用、隨便花,一點點也不在乎。殊不知你有這樣使用的權利,也是你生生世世修來的福報。隨便浪費別人的、公家的財產就是在浪費自己的福報,這個道理一定要清楚。在寺院裡也是,所有財物都是十方的供養,如果隨便吃、隨便扔、隨便用,福報消耗得非常快。

有的學佛人知道節儉,不敢浪費東西。爛了、壞了的東西也吃,這樣做對身體肯定有傷害。我們可以把它們扔掉,佈施給其他的眾生。唸咒語、唸佛號,發一個清淨心,發一個好願,願這些都能夠變成其他眾生所需要的東西,讓他們得到。還有我們的唾液、排洩物,對我們來說是特別髒的東西,但是很多眾生都喜歡,他們可以吃、可以用,尤其是餓鬼道的眾生,他們只有這樣的福報。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餓鬼一直沒有得到食物,有一天,他終於得到一點點痰,因為有個修行比較好的比丘吐痰的時候發了慈悲心,於是他的痰就變成了餓鬼的食物。餓鬼得到了這口痰,但是還捨不得吃,想留給他的孩子們。我們脩金剛薩垛除障法的儀軌裡也有:我們排出來的髒東西都是業障、魔障、罪障,形象上也是膿血、小含生、煙氣,但是這都可以佈施給那些冤親債主,也能變成他們喜歡的東西。

我們扔剩飯菜、變質的食物,吐痰的時候,先念一遍“嗡阿吽”。“嗡阿吽”代表一切諸佛的身口意:“嗡”能清淨;“阿”能增長;“吽”能變化。我們所佈施的這些東西,念“嗡”的時候,透過諸佛身的加持,不清淨的東西都能變為清淨;念“阿”的時候,透過諸佛口的加持,就能遍滿整個虛空。我們所佈施的東西原本非常少、不圓滿,但是一念“吽”的時候,透過諸佛意的加持,都能變成冤親債主需要、喜歡的東西。所以只要我們發一個清淨心,我們扔掉的東西,就能利益很多眾生。

該花的花,該用的用。有的人貪心、吝嗇心特別強,什麼也捨不得,屬於自己的東西也捨不得吃、捨不得用、捨不得花。這種人不可能發財,暫時發財也留不住,肯定會越來越窮。

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這些財富,留著它有什麼用?吝嗇心那麼強,活著就變成餓鬼了。人間也有餓鬼,就是跟餓鬼特別相似的人。

正道來的東西會去正道,邪道來的東西會去邪道。沒有吝嗇心、沒有貪心的人肯定能發財,福報是修來的,不是求來的。

若是在困境裡,失了心智,丟了善良,為了生活不擇手段;為了財富,昧著良心;為了自私的利益,出賣朋友;那麼他就逃不掉,惡運的枷鎖。

人之初,性本善,也許人生的每一步,老天都在考驗人心,堅持自己的善良,熬過該有的苦,便能得到滿滿的幸福人生。

所以,生活中,安排幾次劫難,歷經幾次風雨,並非是壞事,能更看清一個人到底有多深的福報。

善良的人,必有福報,老天看在眼裡,熬過人生的苦,繼續堅持善良,福報更深遠。

天降大任於你,必先苦其心志,考驗善良,善良者,才得人心,才能當大任,善良者才能得以厚福。

他必須經歷人生劫難的考驗,熬過所有的苦,才能得到想要的福報。老天只會善待,善良的人;老天只會考驗,善良的人;老天只會讓福報,給善良的人。

善有善報,如果沒報,只是時候沒到;惡有惡報,如果沒報,也是時候沒到。

天道有輪迴,好人終有好報,壞人終有壞報,老天不會放過壞人,也不會虧待好人。

只要做個善良的人,活的心安理得,生活就是甜美的,人生就是燦爛的,更多的福報,就在後面等著的。

也許善良的人,也並不是個個權高位重,大富大貴,但是善良的人,絕對是幸福指數高,人緣好,得人心。

善良的人,才能得人心,人心才是最寶貴的東西。它可以讓,不可能的人生變成可能;它可以讓,沒錢的你,活的比家財萬貫的人還幸福。

善良的人,不但可以得人心,還可以得天下,得善良者得天下。人活的好不好,不是物質,而是心態,善良的人,都有顆好心態,保持自己的善良,老天會回報你,窮也會讓你窮的幸福,富也會讓你富的有意義。

善有善報,心底善良之人,老天從來都不會辜負,即便現在讓你歷經人生考驗,在歲月裡艱難的蹉跎,那麼你也彆氣餒,也別害怕,苦難遲早會過去,福報會深一層。

上天是公平的,得到多少,就要付出多了,知道付出,才有回報。所以,每個人的福報,都是靠自己努力付出換來的,沒有誰的人生,真的會不勞而獲,也能光彩,都是經過幾次劫難重生。

今天的你,過的怎麼樣,都與曾經的你有關,曾經的你吃的苦中苦,現在的你,就享得福中福。

現在的你,堅持善良,不怕苦難,以後的你就會蒸蒸日上,經得住苦難的洗禮,才能得到人生的不同凡響的待遇。

做人一定要儘管善良,只有善良的人,才有福報,只有懂得付出的人,才能得到回報,記住:善良的人,人若負你,老天定不負你。

佛說眾生在娑婆世界沉淪,每一次生命的結束,又是下一次生命旅程的開始。佛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在因緣的生滅中,我們總是苦苦的追求,苦苦的執著,忘記了自己的從前,忘記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卻又在其中,如痴如醉,似顛成狂。

佛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然而我們總也放不下心底的慾望。在一次次的悲歡離合中,讓我們那顆易碎、易動、易沉迷的心,反覆折磨,反覆歡喜,又反覆憂傷,總無終盡。

世事浮沉,人生如夢。在歡喜悲傷的每一個人生間歇,我們不妨讀讀佛經,讓我們的心,得暫時的清淨,得暫時的忘我。讓自己的心靈,在那一時刻,閃現聖潔的輝光。現世此處悲,死後他處悲,作諸惡業者,兩處俱憂悲。見自惡業已,他悲他苦惱。

佛陀讓我們行善,實在是因為作惡能讓人增加苦惱,能讓人增加愛慾。但我們雙眼所見,皆是名利,又如何能夠放得下?所以,我們要修行,我們要諸惡不作,我們要眾善奉行。現世此處樂,死後他處樂,作諸善業者,兩處俱受樂。見自善業已,他樂他極樂。

人生總在苦樂中顛倒,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我們總也無法給它一個清晰的界定。於是我們在生命的長河中,如花開花謝般反覆不斷的生滅,卻總也找不到一個歸宿。為了有一個歸宿,我們應心無所住,我們應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此心隨欲轉,輕躁難捉摸。善哉心調伏,心調得安樂。你可看見遠方的山,你可看見遠方的水?你若都看見,你的心就沒有清淨,你就沒有降伏其心。因為你所見的山,不是山,而是欲;你所見的水,亦不是水,而是欲。當你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你就懂得了如何調心。懂得調心,心自安樂。僧與俗共知:此事由我作,事無論大小,皆由我做主。愚人作此想,貪與慢增長。

我們常常思考,到底命運是否由我不由天?如若由我,為何我的喜怒哀樂我無法控制?為何我的願望總是成空?如若不由我,為何我的努力,我的付出,都在未來某個時候有所回報?越是思索,越是沉迷,越多妄想執著。雖誦一千言,若無義理者,不如一義語,聞已得清淨。

有人窮盡一生的時光,想要尋獲一個答案,有人窮盡一生的時光,想要尋獲一個真理。於是,他們不斷地誦經唸佛。然而,佛經的深奧,想要真正明白,哪有那麼容易?於是,就有了誦經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於是,就有了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若人作善已,應複數數作,當喜於作善,積善則受樂。

我們時常由著我們的心念,做自己愛做的事,卻不知約束。我們又時常違逆我們的心,做自己不愛做的事。可見,無論自己願意不願意,我們都要去做。然而,行善得福,作惡得苦。不若我們由著我們的心念,行善積德;不若我們違逆我們的心念,行善積德。行善積德,終有福報。因為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無始以來,生命便在娑婆世界流轉,總像漂浮的樹葉,無法做到葉落歸根。

由於種種愚痴,我們無法遇值佛世,我們無法得遇正法,我們無法究竟涅槃。我們一日一日的盼著,從未磨滅心底的信念。因為我們深信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終有一天,如來會帶著他無邊佛法,前來度我。

眼界和格局不會給你帶來任何的收益,但是眼界和格局會決定你的個人天花板的高度。

《三國演義》當中,官渡一戰,曹操以少勝多,就是能得到許攸的幫助。許攸本是袁紹帳下謀士,因為屢次諫言被遠離,一氣之下來到曹操軍中。

曹操正為糧草發愁,知道好友許攸來此,衣未披,鞋未穿,跑到大門迎接,許攸感恩曹操的賞識,建議火燒袁紹糧草,袁紹一時大軍混亂,曹操趁亂殺入,大獲全勝。

許攸是敵人,對敵人也能如此關懷備至,有此可見,曹操的見識和眼光。大事,以識為主,見識上高瞻遠瞻,才能先人一步,成就大事。

人性就是一個雙面的皮囊,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玻璃脆。即使是博古通今、學識淵博的楊絳錢鍾書,即使頓無人性、豁達通透,也會因為一隻貓咪和鄰居林徽因反目成仇不能免俗。

世間哪來的完美,即使是精英、社會的名流,站在人類智慧的頂端,依然保留著人性的殘損和缺憾。

佛說,看透生死,也不一定能放下得失的地方才叫塵世;承認並改過人性的另一面才叫度化。

7個戳心的人性故事,讓你看透人性真相:人可以防禦他人的攻擊,但對他人的讚美卻無能無力。世界上最好的聲音是讚美,試想一下,誰會抵擋別人天天對自己的誇讚,一開始可能還不信,但是說的多了,假的都會說成真的。

人總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讚美,無論是牙牙學語的小孩,還是白髮蒼蒼的老人,都會希望獲得來自社會的或他人的讚美,從而讓自己的自尊心和榮譽感獲得滿足。

讚美是最便宜的糖衣炮彈,但是卻往往最有效,很多人,在別人惡言相向時可以抵禦,但是面對被人的誇讚往往容易迷失自我。

對方的批評,講的沒道理時我們會不舒服;對方的讚美,無論對錯,我們都會很歡喜。人心有一種不良的傾向,即只把摧殘人心的東西稱作命運。

網上有一個段子:你看起不太開心,說說你有什麼不高興的事,讓我高興一下。以前看時,覺得很搞笑,挺幽默的,經常見到班裡的幾個調皮的男同學,拿別人的痛苦,當作自己快樂的源泉。

《道德經》:人生的結局,取決於德行的寬厚。《道德經》之中說: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那麼一個時代的品德就歸於善良了。守信任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任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一個時代的品德就歸於誠信了。

老子提倡的“道”是一種無為的智慧,“無為”就是沒有自己主觀的偏見,對待任何事情都能以善心去包容和對待。

無論對方是以什麼樣的狀態呈現,都能夠包容和善待,那麼這樣一個德行就是符合大道,這也是人生最高的修養。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都是認為“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讓我不舒服,我會加倍的償還”,所以很難理解寬容的對待別人,其中的意味何在?

這也是很多人所奉行的一個條例和準則,從來沒有意識到需要以德報怨,以德服人,以寬厚仁慈之心去包容別人的邪惡和錯誤。

但是一個人的德行修養,當能夠到達以善良去包容邪惡的時候,這便是最高的一個境界。

個人的涵養有多深,就會有多麼大的成就。在國學智慧《菜根譚》之中說: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兩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切怨恨都是因為行善而更加的明顯,所以有的人會感謝我,而有的人會怨恨我,與其讓人感謝我的德行,倒不如把讚揚和怨恨都忘掉。一切仇恨都是因為恩惠而產生的,所以與其讓人知道我的恩惠,還不如讓別人把恩惠和仇恨都忘掉。

古人云,一笑泯恩仇,當你用善行學會感恩和融化仇恨的時候,昇華的是自己的內心,因為你學會了寬容。

當你在原諒對方的時候,成就的不是對方,而是你自己,因為你得到了昇華和境界的提升,一個人當你能夠容納多少事物的時候,才能夠成就更多的事物。

比如說,一個最好的管理者是能夠容納員工的個性,而不是刻意找出員工的個性並且計較問題。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個性的存在,一個好的領導者懂得容納不同的個性存在於集體之中,發揮各自最好的力量揚長避短,來為這個團隊釋放自己的力量。

但是不好的領導者只知道去挑員工的問題,這就是寬容與計較之間的對比。古代有一個婦女,經常為了一些小事生氣,她知道這樣不好,但是也不知道怎麼改正。

有一天,她去找禪師為自己解決心中的苦悶,禪師聽了講述,一言不發,就把她領到柴房中,鎖上門就走了。婦女這個時候氣得大罵,罵了很久,這個禪師也不搭理她,

婦女過來一會兒就哀求禪師,這個禪師仍然不搭理她,婦女最後沉默了。禪師來到門口問婦人:“你還生氣嗎?”婦人說:“我只是為自己生氣,怎麼會來到這個地方受罪?”

禪師就說:“連自己都不能原諒,怎麼清靜如水呢,轉身就離開了。過一會兒禪師又過來問她:“你還生氣嗎?”

夫人說:“不生氣了,生氣也沒有辦法呀。禪師就對她說:“你的氣並沒有消,還壓在心裡,爆發之後還會更加劇烈。”

過了一會兒禪師第三次來到柴房門口,夫人告訴他:“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生氣。”

禪師說:“還知道不值得,說明你的內心還是有衡量標準的,還是有氣的根存在。”

於是轉身又走了。稍後婦女在背後喊禪師,問他:“什麼是氣。禪師把手裡的茶水撒在地上,夫人看了一會兒,突然有所感悟,於是叩謝而去。

當我們生氣的時候,就由別人來掌控自己的情緒,本身就已經成了一個受害者,那一些抱怨和憤怒只是釋放的選擇。當你抱怨的時候,只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而但是當你學會原諒和寬容的時候,才能真正的成就自己。

選擇寬容的時候,成就的是自己的心性,昇華的是自己的靈魂。而且當你選擇寬容,說明你能夠把情緒把控在自己的手裡,而不是交給別人。沒有讓別人來控制你的內心,更不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你自己,你覺得哪個更划算?

判斷一個人是否成熟,與年齡性別無關,與思想思維,經歷閱歷,心理心態有關。判斷一個人是否成熟,就看Ta為人處世,能不能換位思考,有沒有責任感和擔當能力。

真正成熟的人,不是處事圓滑世故,而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豐盈與寬厚。

真正成熟的人,所具備的第一大特徵:懂得付出不急於求回報。成熟的人懂得,只有春種才有秋收,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想要得到什麼就要先付出什麼,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至,一切根源在自己。

就像我們做生意一樣,投資後開始可能收穫很少,甚至是沒有收穫。這時候,不成熟的人就會放棄。

而成熟的人,在投資前就已經考慮周全。做生意,我們首先考慮的不是賺錢,而是賠錢,賠到什麼程度,怎麼樣才能把損失降到最低。即使在經營其間效益不理想,也不會輕易放棄,而是不斷地從中找原因摸索經驗,如此堅持不懈的努力,成功是必然。

成功從來沒有捷徑,唯有堅持才是最佳途徑,走捷徑只會與成功背道而馳。真正成熟的人,所具備的第二大特徵:自律。一個成熟的人一定是一個自律的人,Ta願意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模式。Ta願意改掉自己的壞習慣,養成好習慣,讓自己逐漸趨勢於完善。

時刻保持精神明亮、心理健康。即使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也能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其實,人與人之間的能力並沒有太大區別,區別就在於思考方式的不同。

同樣的問題,你去請教成功者和失敗者,答案是不一樣的也是相違背的。成熟的人,嚴以律己寬待他人,常思己過不論人非,不消極不抱怨。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如何待它,它便如何待你。消極和抱怨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只有積極面對才是真理。就像馬雲說的那樣:“成功者永不抱怨,抱怨者永不成功。

真正成熟的人,所具備的第三大特徵:不被情緒所左右。一個成熟的人懂得控制情緒,不被情緒所左右,懂得擁有健康的身體,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合理管理好時間和財務問題。

我們為什麼要把情緒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呢?是因為,情緒不好就會影響身體健康,只有控制好情緒才會有一個好的身體。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養成"三不"和"三多": 不批評、不抱怨、不指責; 多鼓勵、多表揚、多讚美。你也會因此而成為一個陽光明媚的人,既能溫暖自己又能照亮他人。你身邊的人也會因你的讚美和激勵而變成更優秀的人。

讚美不是吹捧和拍馬。讚美是發自內心的真誠;是沒有目的性的無私。而如果你帶有目的性的去讚美,那就是吹捧和拍馬。

真正成熟的人,所具備的第四大特徵:願意學習,不自以為是,讓心態歸零。我們生長在這樣一個經濟知識發達的時代,處處充滿危機感和競爭力,我們唯有不斷地學習和進步充實自己,把自己的潛能和天賦發揮到一種極致,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才是通向未來的唯一途徑。

我們要遮蔽那些消極負能量的東西。一旦我們吸收了那些有毒的思想思維,它就會慢慢腐蝕你的靈魂和人性,因而影響你的整個人生。

我們要用空杯以對的心態,去學習吸收積極正能量的東西,謙卑做人,"三人行,必有我師"!

真正成熟的人,所具備的第五大特徵:做人、做事靠信念,不靠人言。我們做人、做事要靠信念不靠人言。對自己所做的事業,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堅定信念不斷前行,才能支撐起夢想成就夢想。相信是起點,堅持是終點。

相信和信念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相信是可見的,而信念是隱秘的。信念,是人類靈魂的一種高度,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態度。我們要登上山峰,就要問那些爬到山頂的人,而不能問那些沒有爬過山的人。

我們只要做出正確的選擇後,就不要再去別人嘴裡尋求答案。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在別人的嘴裡有多少個版本的你。人言可畏,靠信念做自己。

我們,唯有在不斷地經歷和閱歷中,才能逐漸地豐盈完善自己。我們唯有在不斷地堅持和學習中,才能逐漸地成長、成熟起來。因而實現自己的夢想,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成熟的人,他會懂得什麼樣的事情該做,什麼樣的事情不該做;而不成熟的人,他總在考慮什麼樣的事情是他想做的,什麼樣的事情又是他特別排斥的。

這就是一個人成熟與不成熟之間的區別。而這個世界只屬於成熟的人,無關年齡,無關地位,無關於身份和背景,只有成熟的人,才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游刃有餘。

比如說我們在和別人接觸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對於那些成熟穩重的人較有好感,對於毛毛躁躁的人特別的排斥,這就是成熟的魅力與影響,所以成熟也是我們追逐的一個方向。

在佛家之中,所謂的成熟叫做一切隨緣;在儒家之中,所謂的成熟叫做中庸之道;而在道家中,所謂的成熟叫做順應自然。

莊子所說的《庖丁解牛》的一個故事,其中蘊藏的正是道家“順應自然”道理。有一天庖丁給文惠君宰牛,手碰到牛的時候,肩抵住,腳踩著,腿頂著,刀子宰牛的聲音發出的聲響沒有不符合音節的,也合於舞曲的舞步,也和音樂曲的節奏。

文惠君就說:“太好了,你的技術怎麼這麼好呢?庖丁放下刀,就說:“我所愛好的是自然之道,沒有停留在表面的技術上。”

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是一頭,三年過去,已經不止一頭了,而現在我心領會神,而不是眼睛去看,只是內心的活動,依靠牛的天然紋理來劈開筋骨的空隙,把刀放入骨節的空隙之中,順著牛的自然結構去操作,即便有筋骨的地方也沒有妨礙,好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他們用刀去割,一般的廚師一個月換一把,因為他們用刀砍骨頭。

我這把刀用了十九年,殺了有幾千頭了,可是刀還像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牛的骨節是有空隙的,我的刀刃薄的沒有厚度,把沒有厚度的刀刃放在有縫隙的骨節之中是寬敞的,空間有餘,這一把刀用了十九年,還像新的一樣。

文惠君聽了之後就說:“好極了,我聽了庖丁的這番話,懂得了養生的道理。在莊子所說的故事之中,所謂的”養生“並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調養自己的身體,而是養自己的心神。

庖丁用十九年的經驗來宰牛,除了我們所理解的熟能生巧之外,而更重要的是庖丁能夠根據牛的骨骼脈絡進行自然的操作,而不是強硬的宰牛。

而人生也是如此,人生要想活得好,就要根據合理適度的原則去處事,碰到強硬的骨頭,鋒利的刀也要躲著,一切秉持著中庸合理的制度,對於任何事情找準切入點,操作起來就能夠非常輕鬆。

一切順應自然,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事情本身的一個規律和原則。任何事物,根據本身的一個規律和狀態去行使智慧,而不是根據自己主觀的妄想。

就好像我們開篇所說,要想想“這件事情應該怎麼去做”?而不是要想“自己想去怎麼做”?

看似一個簡單的轉變,卻代表著不同的心性根源,也會有不一樣的結局。就如同找到牛的骨骼脈絡,順應自然的操作,不但能夠非常省力氣,而且還能讓事物有著更好的收穫,這個就是道家中所說的順應自然的智慧。

當一切懂得順應事物的規律,而不是依靠自己的主觀意識去妄圖改變的時候,你的人生也會出現一個又一個的驚喜,符合了事物的規律,才有諸事皆順的地步和狀態。

曾經有兩個空布袋想站起來,就一同去請教上帝。上帝就對他們說:“你們兩個要想站起來,要麼是肚子裡有東西把口袋撐起來,另一個就是讓別人看上你,用手把你提起來。”

於是這兩個布袋非常高興,一個布袋興沖沖的往自己肚子裡裝東西,等袋子東西快裝滿的時候,自己穩當當的站了起來。但是另一個空布袋就想,自己往袋子裡裝東西多辛苦,不如等人過來直接提自己就走了。

於是那個布袋就等啊等,終於有一天,有一個人從他們兩個身邊經過,那個人本來先把空布袋提起來,空布袋非常高興,以為有人眷顧自己,但是那個人一看裡面什麼也沒有,就把它扔掉了,拿來那個有東西滿滿的口袋回家了。

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就是因為自身的豐滿,用責任感當成自己修養人生的基石,才能夠真正的達到人生良好的結局。

一個人豎立於天地之間,必須要自重修養自身,才能夠具備價值與意義。《易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賁:亨。小利有攸往。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賁卦,恆通,有所往則有小利。

謀取小利就會損害自己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光輝形象,因此領導要嚴格規範自己的言行,多為老百姓做實事,謀實利,這樣才會得到百姓的衷心擁護。

在這個世界上,利益只是其中一個支點與層面,人生需要靠外在的物質來撐起自己人生的幸福。

但是人生不能完全的依靠利益,如果太過於依賴利益,而忽略了為別人著想的責任感,責任心,那麼這樣的人生是空虛,沒有任何意義的。

古代時候的王莽是最具爭議的一個皇帝,他只在位15年。王莽是皇太后弟弟王曼的兒子,父輩中9人封侯,他從小的身世比較孤苦伶仃,和同族同輩中的頑固子弟相比,非常聰明伶俐,生活簡樸,也飽讀詩書,非常有才華。

王莽曾經幾個月也不脫去照顧自己的伯父王鳳,很得這位大司馬將軍的疼愛。後來加官進爵之後,他依舊行為樸素。

後來只有年僅9歲的漢平帝繼位,王莽將軍國大權獨攬一身,這個時候野心就開始膨脹。再後來,他當上皇帝之後,宣佈接受天命,改國號為“新”。仿照周朝推行新政,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還剝奪了劉氏貴族的權利,引發豪強不滿。

他又採取了削王為侯的政策,導致邊疆戰亂不斷加重,稅賦苛暴,加之黃河改道導致民不聊生,後來被人起義所殺,新朝也隨之覆滅。

一個人無論身居何位,都應該有志得天下的責任心,為他人著想,這才是一種正確的三觀與態度,不能因為只顧著取一己私利而謀天下大眾的利益,更不能把自己的利益在建立在別人的利益之上。

古人常說這樣一句話,身輕失天下,自重方存身。想要傲然於天地之間,做一個正義的人,就要學會自重,具備為他人著想的心思,這才是一個君子作風。

流年似水,太過匆忙,一些事來不及開始,就已成了昨天;一些人來不及相處,就已轉身離去。我們總在留戀前面的風景,卻忘了我們曾經走過的山水,旖旎的風光看得見,也留得住;有一種美麗,看不見,也摸不著,只能用心去感受,這種美麗,就是你的善良。

因為善良,我欣賞到了你做人的味道;因為善良,我對你舍不下,也忘不掉。善良,像一縷洞穿黑暗的陽光,有一種親和柔美的溫暖。每一次與你交往,能感受到一種真誠和信賴,從不擔心你的欺騙;善良,就像風雨中撐的一把傘,能夠遮風擋雨,能夠擋住風寒。

危難時,你毫不猶豫伸出的雙手,溫暖而又感人;無路可走時,你為我敞開的一扇門,明亮而溫馨。

時光若水,從眉心跌落,打溼了記憶,常懷念那個經常被你感動的自己。那些心情舒暢的美好時光,乾淨而難忘。我喜歡與你交往,是因為你的率真;我無法將你忘記,是因為你的善良。

你像寒冬裡的一團火,你是天氣酷熱時的一股清涼,總在需要的時候,從天而降。你心中的善良,就像雪山腳下的細流,每一滴蘊含著聖潔和純淨;你心中流淌的善良,一路歡歌,盪滌著汙流,洗刷著灰塵,風清氣正地匯入人生的江河。

一顆善心,勝似一座寺廟。善良的心,像甘露一樣晶瑩剔透,像宇宙一樣包容萬物;善良的人,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積德行善,必有福報。

你的善良,與我的生命同在,你的善良,教會我理解和寬容;你的善良,是一種高雅和成熟,始終讓人保持好心情。水的清澈來自雪山之巔,你的善良來自心底的純潔。

《周易·繫辭下》中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小勝靠智,大勝靠德。一個人的德行裡,藏著他的人生起落。若是一個人名不副實,只會壓垮自己。德薄而財厚,財必移其位。

古人云:“無德無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禍;善行善德而受磨難,多有後福。一個人得到了和自己品德不相符的財富,只會讓這些財富壓垮自己。

因為沒有品德的人,在過多或者來得容易的財富面前,會迷失自己的心智,讓慾望吞噬自己。

一夜暴富,是很多人的夢想,小何因為一張彩票實現了這個夢想,可是因為德行淺薄,這突如其來的財富並沒有給他帶來幸福。

有了錢的他沉不住氣,出門大手大腳,迅速引來了一群狐朋狗友,也引來了一些貪慕錢財的女人。

聽著身邊人的恭維,他格外厭煩妻子的嘮叨,最終在紙醉金迷裡迷失了自己,執意要和妻子離婚。

甚至,他還被所謂朋友帶去做各種投資,不懂這些的小何最終中了別人的圈套,不僅被騙光了所有的錢,還背上了鉅額欠款。

短短時間,如同黃粱一夢。很多德行不夠的人,都會像小何一樣,當財富來臨時,就會把自己迷失在裡面,忘記什麼是對錯,忘記誰才是自己最重要的人。還有那些不從正道獲取財富的人,也會這條“人生捷徑”上,付出了代價。

和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是著名的貪官,也得乾隆皇帝的信任,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完美的“人生贏家”。雖然和珅在沒有成功之前很勤奮,但是在成功後他沒有抵制住金錢的誘惑。

他會利用職務之便,私吞貢品;他按錢賣官,掀起了朝中的賄賂之風;他還趁人之危,在別人落難的時候低價買進土地等,並以此獲利。

可和珅哪裡知道,他風頭的背後,一把致命的刺刀已經懸起。護著和珅的乾隆皇帝一死,嘉慶皇帝就對和珅動了手。

和珅經營了那麼久的財富,盡數歸到了嘉慶皇帝的口袋,據記載,和珅的家產相當於清政府十五年的總收入。

儘管和珅有一時的風光,但還是因為德不配財,最終落地“和珅倒,嘉慶飽”的下場。一個人有多大的德行,就承載多大的財富,否則,財必移位。

就如《了凡四訓》中說:“百金財富必定是百金人物,千金財富必定是千金人物。的確,外財不富德窮人,只有在德行的依託下,才能真正的擁有財富。

德薄而位尊,災禍則臨身。俗話說:“德不稱,其禍必酷;能不稱,其殃必大。”如果一個人的道德和所處的位置不成正比,那災禍必然就來了。

秦始皇時期的李斯便是一個例子。李斯是一個沒有道德品行的政客,為了得到高位,害了很多人,尤其是自己的同窗韓非子。

韓非子不善於表達,所以不被韓王看重,但是他所寫的《孤憤》、《五蠹》、《內外儲說》等書,得到了秦王的讚賞,並感嘆“如果可以見到這位作者,和他交流該多好呀”!

秦王的感慨讓李斯很嫉妒,便在背地裡說了很多韓非子的壞話,還想方設法陷害韓非子,最終逼韓非子在獄中服藥自盡了。

在秦始皇死後,李斯又在趙高的威脅和誘惑下,與人一起合謀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讓胡亥成為了皇帝。

從此秦國政權岌岌可危,而靠陷害別人成功的李斯,也被比自己更詭計多端的趙高所害,最終“具五刑”並腰斬。

當一個人不看重自身的德行,只顧追求自我利益,那災禍也就不遠了。《莊子·讓王》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楚國有一個屠夫叫屠羊說,在楚昭王逃亡的時候,他幫楚昭王解決了很多問題。

後來楚昭王復國了,很感謝屠羊說,問他想要什麼賞賜,他卻表示自己只想要自己的羊肉攤。

楚昭王的執意要給他一個大官,屠羊說說:“這職位,我知道比宰羊的工作更高貴;這萬鍾俸祿,也比宰羊的收入多很多,但是,我怎麼可以貪圖爵祿而使君王有行賞不當的聲名呢?我只想恢復我的羊肉攤。”

在高位面前能有如此清醒的人很少,但也只有明白位需配德,才能遠離災禍。修德惜福之人,必能厚德載物。那怎麼樣才可以做到德以配位、德以配財呢?《周易》中這樣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所謂德,其實做起來很簡單,就是按照自然規律去工作、生活、做人等。

比如,孝敬父母、誠實守信,在我們做一些好事、善事的時候,就是在為自己修德。

這樣,就可以承載到金錢、權力、名望等這些“萬物”。也就是說,你的品德越好,你所能承載的財富和地位越高。

古有“三不朽”的說法,即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德便排在第一位,我們可以回溯歷史,那些流芳百世的人,無不是有品德的人。

一代名將曾國藩也這樣告誡過自己的弟弟:“德不配位,是最危險的!那些靠吹捧和糊弄老百姓,神化自己的人,一定會摔的很慘!”

所以曾國藩很重視自己的德行,每次去辦事,他都會送上一份隨手禮,包括門房在內,而禮物也是用心挑選的。

但別人送禮的時候,他總是會婉拒,實在拒絕不了,就收一份最少的,並給對方一份回禮。

他更不會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去報復別人,也不會利用權力去搞小動作讓自己家財萬貫。久而久之,文武百官越來越尊重曾國藩,下屬也心甘情願聽從曾國藩的指揮。

這就是曾國藩所說的“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一個人先修自己的德行,事業和財富,便都會隨之而來。因為一個人品德,也是他運氣,也是他的福報。

《老子》中,有這樣一句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意思是上天並沒有偏袒的心,但會愛護真心行善的人,正所謂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一個人只要行善積德,福運就會不請自來。

唐朝第一宰相裴度,年輕的時候,一貧如洗。在鄉下的私塾中以教書為生,他雖然學問淵博,卻時運不濟,屢試不中。

有天,他請一行禪師為自己面相,禪師搖頭說:你天生賤相,今生不但沒有希望考取功名,而且眼光外浮,縱紋入口,是一種乞食街頭、飢餓而死之相!

裴度聽了非常傷心,整天垂頭喪氣,連教書都無精打采。幾天後,他去香山寺散心,途中無意撿到一個包裹,開啟一看,是一個翠玉帶。這對於他來說無疑是一大筆橫財,但是他卻不為所動,在原地等人來認領,他從早上等到下午,終於等來了心急如焚的失主。

失主是一位婦人,她家中父親病重,當盡家產請名醫為父親醫治,剛有好轉,那天她跑到親戚家借了條玉帶準備典當了買藥材,途徑香山寺,想為父親祈福,沒想到半路丟了玉帶。

裴度聽了將失物奉還,婦人拜謝而去。後來,裴度又遇到了一行禪師,禪師驚訝道:你必定是做了一件很大陰德的事,我看你容貌,蛇入口變為玉帶紋,將來有無量福報,可能會出將入相。

裴度聽了笑道:大師怎麼說話前後矛盾呢?禪師說道:七尺長的身體不如一尺長的臉,一尺長的臉不如三寸長的鼻子,三寸長的鼻子不如一點心!

意思是隻要有一顆善心,行善積德,人的面相就會逐漸改變,福祿就會來臨。後來,裴度果然考取進士,官運亨通,成了唐朝第一宰相。人行善,天必佑之,人作惡,天必懲之。龐涓和孫臏同為鬼谷子的學生,一起學習兵法,本該感情深厚。

但是龐涓卻沉迷於權勢,提前出山,魏王任命他為帥,執掌魏國兵權,他不久便入侵魏國周圍的諸侯小國,連連得勝。

龐涓認為自己取得了蓋世大功,經常向人誇耀。當有人向魏王推薦孫臏,孫臏隨魏國的使臣下山,這讓龐涓非常的不安,因為孫臏比他學的紮實,又得到鬼谷子的秘傳,他害怕孫臏搶奪了他的位置。

於是,龐涓動了歪心思,他在魏王面前誣陷孫臏,使得孫臏承受刖刑及鯨面的酷刑,絲毫不念及同窗之情。

後來,孫臏識破了龐涓的詭計,裝瘋賣傻,被齊國的大將田忌救出魏國,孫臏到齊國後,齊王對他十分的敬重。

最終,龐涓、孫臏二人在戰場上兵戈相見,孫臏在馬陵道設下埋伏,龐涓萬箭穿心而亡。如果不是龐涓的不仁,孫臏也不會對他不義,他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古語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害人終將害己。作惡之人,終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承擔自己種下的苦果。

人只有行善,才會有好運。《周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意思是行善的人家一定會有好事等著他,可見人生的福運是修來的。《三字經》上說: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說的是竇燕山,有五個兒子,都高中進士,成為了國家的棟樑,他的故事流傳至今,成為了人們爭相效仿的榜樣。

其實,竇燕山在年輕的時候,並沒有這樣的家庭“好運”,他雖然家境富裕,但是他那時不懂得接濟窮人,廣行善事,到了三十歲還沒有兒子。

直到他做了一個夢,夢見已故的祖父和父親聚在一起教訓他要多做救人濟世的善事,這樣才能改變命運。

從此,他行善積德,親友中有喪事無錢買棺者,他出錢買棺葬殮;有家貧子女無法婚嫁者,他出資助其婚嫁。對於貧困得無法生活的人,他借錢給他們,使他們有做生意的資本。

後來,竇燕山連生五個兒子,個個聰明絕頂。司馬溫公在《家訓》中說:“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一個家庭留給後輩最好的財富不是金錢也不是書本,而是平時的行善所積累的陰德。

善惡福禍往往都是在一念之間,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天道輪迴,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俗話說: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句話恰好也表達了這一現象,道盡人情冷暖。有的時候經歷過的人會覺得可悲,甚至對人性喪失美好的信任。

因為大多數人都喜歡拿一個人是否擁有物質,來判斷一個人的意義和價值。就好像現在有一個畸形的觀念,總把一個人擁有權勢富貴作為一個人成功的標準。很多人對待別人的一個態度,都是根據他事業是否成功而取決的。正是這個世俗的價值觀,也讓很多人感受到了人心薄涼。

這是人性的弱點,人性弱點,本身就存在著趨炎附勢的問題。但是他們更多的並不是針對你本人,而是針對的是你外在擁有的變化。

所以,我們要學會適應人性的弱點,而非是單純的和人性的弱點做鬥爭。在人的性格之中,本身就存在著這樣的一個問題。你要學會適應,而不是一味的抱怨為什麼人性沒你想的那麼美好和偉大。

所以在《菜根譚》中就說,所有人趨炎附勢的時候,依附的並非是你本人,而是你外在的權勢。當你遇到變故,被人看不起甚至落井下石的時候,他針對的也並非是你本人,而是你失去的那些功名利祿。

如果你擁有這樣的一種心態,以這樣的角度,去看問題的時候,還有什麼想不明白的呢。

人生在世,於自身條件,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同的困難與麻煩,但之所以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是因為大部分成功的人都選擇了變通從而走上了成功之路。所謂變通。就是做事情能夠做到足夠靈活,不拘泥於常規。變通,變則通,通則達。

即便是有人在你面前阿諛奉承,也不會被他的巧言令色所迷惑。即便是有人在你面前落井下石,你也不會因為人心薄涼,而感到對人性失望。更少了些許痛苦,多了更多的釋懷和坦然。

共勉!

8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當女人不再喜歡你的時候,便不會過問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