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脫離學生生涯已有十年時間了,但我仍然發現,自己擺脫不了“好學生”思維,什麼事都想“好”,覺得靠自己的努力就能把事情辦好,不需要依靠其他的力量。
上學時,是家長老師眼裡的“好學生”;工作時,是領導心中的“好下屬”。長久以來,發現,想“好”下去,但是往往得不到真正想要的,身邊有一些同事,不在乎別人的評價,不在乎身外名聲,反而樂得逍遙,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1.
不敢質疑,不願質疑,這是貼在我身上的標籤。學生時代,我習慣了課堂上老師的全力灌輸,“這一定是對的”,充斥著我的腦袋,接受不了批評,被講兩句可以難過好幾天。初入職場後,我發現情況完全不一樣,我的老師不會欺騙我,我可以完全信任聽從他們,工作中,則完全不一樣,明明很努力 ,卻總是達不到領導的要求。
我們窮盡一生活在別人的期待中,有一些自我的願望會被壓制,社會的輿論、家庭的壓力、親友的目光都讓我們偷偷收起自己小小的願望。
剛工作時,我一直非常主動,有自己的獨特的想法,凡事想在前,檯面上的工作要表現,臺下的工作很盡力,一直以來,貼著強烈的個人標籤。有一次,我主動幹了一件事,我感覺別的同事都沒有幹,這下領導肯定會表揚我吧,“我工作認真就應該表揚我,我工作主動是為領導分憂”,然後領導動無視了工作,表揚了和他能聊、能侃的人,我一度十分不理解。
江湖不是打打殺殺,江湖是人情事故。
幹多幹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路線問題。如果你不上那條路線上,乾的再多,走的再遠,方向錯了,南轅北轍!
站隊問題一直很重要。
2.
我們窮盡一生追求的是什麼,大家都說,90後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我們出生就迎來了改革開放,物質條件上不欠缺,我們工作時卻是中國人口的巨大紅利期,國家的人口紅利對於個人來說就是一場災難,晉升機會變少,社會浮躁,物慾橫流,通貨膨脹,就連結婚,彩禮也高的嚇人,近期在貴州遵義的拒絕接親的事情絕對不是第一起,社會上的戾氣讓我們耳濡目染。
我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埋的很深,和父母溝通,怕他們認為我不安心工作,急於求變,和老婆溝通,怕說我對家庭不負責;與朋友溝通,怕他們把你的事散佈出去。新時代不缺懂陶淵明精神的人,卻找不到實踐者,“士還是得為五斗米折腰,要衣食住行,要養家餬口,小孩不能輸在起跑線,家庭不能丟了面子”。
他們不會知道,坐在辦公室裡用減office辦公的我們和上個世紀在農田裡幹活的農民沒有兩樣;寫著材料、碼著字的我們和農村種田撒網也沒有兩樣。
有幾個同事,敢於跳出體制內,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們敢於質疑上級領導的決策,也敢與領導探討工作,我很佩服他們,我卻一直沒有勇氣,在骨子裡,還是爸媽教給我的“聽老師的話,一定要把書讀好”,在工作中,演變成了“要完成好你領導交代的任務”,被批評了,顯得十惡不赦。
一味的追求外在認可,恰說明自我力量的欠缺。
誠然,我也很喜歡聽話的下屬,但是,我同樣很羨慕桀驁不馴的靈魂,因為我做不到,只能在一旁評頭論足。
3.
有好幾次,同事打電話,“領導今年沒有把優秀給你”“領導今年定你是重點人,要好好幫帶”,我的心裡會不自覺的不舒服,一直以來,以“好學生”自居,也以“好學生”要求自己,我可以為了一個材料中的一句話不通順反覆斟酌,也明明心裡知道這是領導畫在大餅卻仍然很受用。
我們常講“吃虧是福”,卻沒有講,吃多少虧才有福報。
馬雲講996是福報的時候,大部分只能在網上謾罵,卻沒有一個員工敢公開當面提建議。
但從小到大的象牙塔學習,都在把我們鍛造成一個聽話照做的零件,沒人告訴你創造資源,創造人脈,給自己賦能的重要性。於是你看那些經商和當官家的孩子,從小耳濡目染,這一點開悟就會比較早,而工薪階層,辛勤勞苦,也潛移默化的讓孩子繼續吃著啞巴虧。
4.
剛剛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第一批90、00後開始讀毛選了嗎”
當貧富差距擴大,當拼多多員工猝死,當996猖獗的時候,年輕人在尋找答案,目光有又聚焦在毛澤東身上。
未經少年生活的困苦,卻經歷著最惡毒的社會的毒打之後,大批的90後開始從毛選中找答案。這個現象也在充分說明,90後並不容易,他們享受了最好的物質生活,卻經歷著最大的社會壓力。
回憶我從小學到現在,小學和中學的課本不配套,在搞教育改革,高中改革,畢業後,政府體制改革等等,在人生的前30年,一直處於變革中。
現在體制內大量的機會、位置被上一輩的人佔著,留給我們這一代人的機會不多。
並不否認“好學生”思維的壞處,我們眼光放長遠,心態放平和,改掉“意氣”用事的習慣,接受社會的毒打,職場生涯還在繼續,以開闊的眼光看工作,或者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