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用5W2H的方法來分析下包容,可能有些問題的回答有些牽強,不要把重要方面遺漏就好:
1.什麼是包容(what):包容的準確定義我不知道,只知道包容意味著吃虧、糾結,或者違背自己的意願。有些人要求別人“包容”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這種想法不對——包容一定是給別人的,不應作為向他人索取的藉口。對方知恩圖報或者以怨報德,自有他的道理,我們不過多期望,因為包容不是生意,應該成為個人素養。
包容還和物件有關,對於不可改變的事情大家更容易接受:地震把你家房震倒了你只能自認倒黴,要是有人把你家房扒了你不跟對方拼命才怪。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把不可改變事情——當成還有爭取的可能,如果達不成會著急上火走極端,其實凡事都有底限,你的底限越高,你為捍衛它付出的代價也越高,是不是值得需要平心靜氣地理性分析。
2.包容的作用,或者人為什麼要包容(why):包容的主要作用是聚焦主要矛盾,不要在小事情上磕磕絆絆。人不是電腦,兩個程序可以做到毫不相干,人在這裡吃的虧,會想方設法在其它方面找回來,有些人事無鉅細都不懂退讓——換一種說法叫原則性非常強,導致生活中往往無法聚焦主要矛盾。事業要走得更高,就需要團結儘可能多的人,包容是建立最廣泛人脈的必要條件之一。
3.在哪裡包容(where)?即包容的邊界:包容的邊界一是自己的生存底限,二是對方的底限。如果退讓會導致事情進行不下去,就不屬於包容的範疇,而是底限的範疇;除此之外,都是包容可起作用的範圍,如果沒有空間,意味著雙方合作無法進行。更常見的一種情況是:每個人所謂的“原則底限”,遠遠高於大家的實際底限,高到找不到共同點,導致雙方的合作無法進行下去——這是私心在作祟。這時候可以從兩方面去考慮:一是我不跟對方合作,能跟誰合作?跟其他人合作的結果是不是比這邊更好——讓市場來做裁判;二是為了達成合作自身所做的犧牲,會不會幫助大家更容易達成共識?是不是有利於合作更加長遠?是不是有利於大家的長期利益——讓未來做裁判。基於以上兩點考慮,或許對達成共識有一定幫助。
4.什麼時候包容(when),以及對誰包容(who):個人認為包容應該成為一種修養,不是說誰對你有用,對方才值得你包容,那是把包容當生意運營不是作為品格培養。常言道“人在做天在看”,很多人以為是迷信,實際是有科學依據的:這裡的“天”,不是虛無縹緲的玉皇大帝,或者國家領導人,而是能影響你命運的——所有人的集合,他們共同構成了我們的活動空間,也就是每個人的“天”。我們經常聽說到雞湯故事:某個飯店老闆多年前資助落魄小孩一餐飯,多年以後老闆生病了,主治醫生善待了他,因為主治醫師就是當初那個小孩。這種事情發生的可能性非常小,可以作為閒暇時的話題,過多宣揚此類雞湯褻瀆了“善”的本質——因為行善不是為了回報,那是把行善當風險投資。不過,雖然我們不求回報,我們獲得的回報卻不弱於風險投資,因為一方面由於我們的包容,經過周圍的人擴散開來,淨化了社會環境,也能回饋自身;另一方面我們的包容——能被“天”們記在心裡,並體現在對我們的看法中,因為大多數人即使做不到先人後己,至少能做到禮尚往來。
5.如何包容(how):雖然包容讓當時的你糾結或者痛苦,不過忍氣吞聲從來不是包容的目的。那會讓人失衡,還不如更自我些。任何人的行為都有其原因,我們可以透過換位思考的方式,儘量去理解對方,透過理解找到對方知道或者不知道的根因,如果能幫他解決就更好了,解決不了至少也能加深對對方的理解,給自己的忍讓找一個釋放壓力的出口——這是一個技術活。如果你目前恨某個人,透過加深理解雖然未必愛上他,至少能不恨他,讓自己不再忍氣吞聲也讓社會更加和諧。
6.包容多少(how much)?包容到什麼程度:什麼時候就無需包容?這個像極了做慈善,有多大本錢辦多大事。宰相肚裡能撐船,我們到不了那個境界,如果強行和宰相對標容易讓人迷失自我,結果如同邯鄲學步。以自己的過去為參照,今天的自己至少比昨天更進步些,更豁達些,也更自然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