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趙耀華來我家小坐,好久不見了,明顯比以前瘦了許多,喝了會茶,寒暄了幾句,他鼓足了勇氣,張口要借兩千元錢。
印象中他是個富足的人,在單位提前退休,拿在職的工資的三分之二,老婆前幾年去世了,他也沒再找,膝下一兒一女先後成家,不應該是缺錢的主。
趙耀華喝了口茶,緩慢嚥下,又嘆口氣,說本來退休後替兒子接送孩子,誰知兒子要換大房子,在銀行貸了款。自己心疼兒子,自告奮勇拿出自己退休工資一半幫兒子還月供。
女兒一直沒工作,在超市當收銀員,只上半天班,工資1500元,找個老公也是老實人,掙不了大錢,小錢也懶得掙,屬於眼高手低之輩。自己不想看女兒兩口日子艱難,每個月補貼他們1000元。
剩下的只夠自己零花,誰知最近蔬菜和副食品漲價厲害,錢明顯不夠花,自己和孩子們實在是張不開嘴,只好來求我這個老同學了。
聽了趙耀華的陳述,我很無奈的苦笑了一下。為了子女過得好,不惜自己難受,拉下臉面出來借錢。看見子女“花天酒地”,自己吃糠咽菜也心甘,從來沒有想到為自己活一次,這恐怕是中國老人的悲哀。
我誠懇的對趙耀華說,這一次可以借你,下一次怎麼辦?關鍵還是自己要改變思想,古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給兒孫當牛馬。孩子遇到困難,適度補貼可以,像你這樣把自己搞得到處借錢,我還是第一次見。
“子若強於我,要錢有何用,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若不如我,留錢有何用,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這是林則徐說過的比較經典的話,令人醍醐灌頂。意思是子孫的才能強於自己,就無須給他留過多錢財,賢人擁有過多的錢財,會損耗他的鬥志;子孫如果沒自己能幹,那麼留給他錢財也沒有什麼作用,愚人擁有過多的錢財,會增加他的過錯。
這段話言簡意賅,說出了老年人怎樣把自己錢財留給子孫的大問題,值得我們即將開始老年生活的人仔細揣摩,認真領會。
其實,老年人最應該照顧的是自己,善待自己,富養自己。
很多老人說自己也吃不下去好吃的了,穿什麼也不好看,這都是心理因素在作怪。
把自己的錢財適度補貼子女,自己的生活質量要上臺階,吃好穿好,去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才不會後悔來世上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