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話有很多講究。對於不同的人,應該回不同的話。如果不注意回話的物件,就會給自己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俗話說:“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任何溝通都離不開特定的物件,回話也一樣。要使回話達到既定的目的,必須知己知彼、有的放矢,根據回話物件的實際情況,如年齡、性別、身份、文化程度、性格、心理等因素,有針對性地確定回話的內容和方式。
兩千多年前,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已經認識到回話要考慮對方的情況。他在回答不同學生的提問時,會考慮對方的性格。
據《論語》記載,學生子路問孔子:“學了禮樂,就可以行動起來嗎?”
孔子說:“有父兄在,怎麼能行動起來呢?應當先聽聽父兄的意見。”
接著,學生冉有問同樣的問題時,孔子卻說:“好啊,學了禮樂,就應該馬上行動起來嘛!”
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公西華聽到了,對此感到很疑惑,就向孔子請教。孔子說:“子路好勝心強,做事有點魯莽,所以我用否定的回答勸阻他,讓他冷靜點;冉有做事不夠果斷,前怕狼後怕虎,所以我用肯定性的回答給他壯膽,鼓勵他勇往直前。”
案例中孔子的兩個學生子路和冉有向孔子提出同樣的問題,得到孔子截然不同的回答。孔子的做法給了我們一些啟示:回話應該針對不同物件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策略以及不同的語言表達。
相反,如果你不分回話物件,心裡想什麼就說什麼,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罪很多人,給自己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甚至造成一些無法挽回的損失。
下面是老李和小王之間的對話。(老李是零售商,小王是老李的供貨商。)
老李:“小王,你終於給我打電話了,我店裡已經缺了好幾樣貨了。什麼時候過來送點貨啊?”
小王:“你小子也不知道提前聯絡我,我怎麼知道你的貨什麼時候賣完啊!”
老李心想:這小王真是沒大沒小,居然用這種態度和我說話。他強忍著怒氣說道:“你是供貨商,你服務應周到一些啊,應經常問問我們這些零售商的銷售情況。”
小王:“到底要多少貨,有話快說,我這兒還有事呢!”
老李聽到小王這樣說,沒有回話,直接結束通話了電話。
小王用這樣的回話方式,說明他是一個說話粗魯、沒大沒小的人。另外,在和年長的老李對話時,小王也沒有考慮到回話物件的年齡和身份,使老李感到非常生氣,直接結束通話了小王的電話。因此,回話時,一定要注意對方的具體情況,不要用同樣的態度對待所有人,否則對自己毫無益處。
每個人都應該掌握因人而異的回話技巧。比如:
1.看性格
對待慢性子的人,回話時考慮的時間可以適當加長,而不是對方一說完,你就馬上回答,這會給對方造成壓力感;對待急性子的人,回話要適當快一點,不要拖拖拉拉。
對於穩重嚴謹的人,回話時要注意態度,既不能高談闊論,也不可巧舌如簧,應直而不曲,話語雖簡單,但言之有物,給人以老實、敦厚的印象;對於直爽的人,回話時要坦承,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2.看身份
向長輩回話時,應保持謙虛的態度,因為無論如何,長輩的經驗要豐富得多;向後輩回話時,應沉著、穩重一些,因為後輩一般缺乏經驗,你可以給他們提一些有用的建議。
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回話時,你要表現出莊重、和善的樣子,要讓他覺得你對他所說的話感興趣,避免露出“支配者”的面孔。比如,你在和下屬談話時,可以誇獎他的工作出色,但切忌講話太多,也不能太顯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