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說法,“培養一個好的習慣,需要21天的努力堅持。”
與之對立的說法,“形成一個壞習慣,可能只需要一兩個小時,但是改掉它,可能需要半個月,甚至半年或更久。”
人生的“第一次”,某種程度上會決定你是“播下”一顆良好習慣的種子,讓後續學習生活等方面受益無窮,還是養成一個壞習慣,連自己都深感厭惡。
破窗效應
在犯罪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名詞,叫破窗效應。
名詞的由來,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做的一個實驗而得出。
他準備了兩輛一模一樣的小汽車。
一輛放在加州,這個地方屬於中產階級社會管轄,人們的自覺性良好。
另一輛汽車,則停在秩序有些混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
停在紐約的那輛車,車牌被摘掉,頂棚被開啟,當天就被人偷走。而放在加州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相安無事。
後來,菲利普用錘子把那輛完好車的窗戶也給打破,結果僅僅過了幾小時,車子也不見了。
車窗上的破洞,就能引來壞人。
對於破窗效應的理解,一般來說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當你很弱時,就像那輛車的一扇破窗,壞人聞風而至, 隨意欺負你,最後還把車給偷走,讓你損失慘重。
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你弱的時候,困境可能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什麼人都可以收拾你,讓你雪上加霜。
第二種:很多事情,比如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個人不好的習慣等,一旦放任不管或有了第一次,就像是被撕開了一個口子,隨著事態任由發展,這個口子會越來越大,以致最後完全撕破撕爛,無法收場。
有些人可能會問,”人之初,性本善“。
人的本性都是好的,都想做個好人,誰也不想去染上不良習慣,給自己,給家人,給社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可有時,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禁不住誘惑。
關於這個問題,也有人也問過我,曾向我請教,在平時生活中,該如何管住自己的“第一次”,讓自己多一些好的習慣。
我當時聽了,輕輕嘆息,搖頭笑了笑。
我不是聖人,平時也會犯錯誤,有時候還管不住自己,沾染不好的習慣。
我要想說的,我們都是凡夫俗子,難免會受到來自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種誘惑。
關於這個問題,沒有確切答案。
我查找了很多相關資料,也向身邊很多優秀的人士請教,和他們聊天交流。
我只能給兩個大概方向,友友們可以聽聽。
第一:多看書一本好書,我們能從中得到的好處(讀書好處的名言,一搜一大籮筐),在此不用贅述。
我相信平時喜歡看書的人,他(她)肯定有著良好的習慣。至少不良習慣或嗜好很少。
關於這個命題的真偽,我也不用舉名人事蹟的例子,這離我們有點遠。
我們可以在身邊的朋友中找到答案。
第二:積極鍛鍊身體這個答案,可能有些出乎人意料。
沒錯,如果你能堅持鍛鍊身體,無論酷暑嚴寒,都能堅持運動。這說明你很自律,生活也有規律。
試想,一個平時生活沒有自律,冬天都躲在被窩裡不想起床的人,怎麼能抵抗住生活中的各種誘惑?
陽光終究會散去霧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