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父親,你會想到什麼?
有的人會想起筷子兄弟那首著名的歌曲《父親》,對父親的思念瞬間湧上心頭;
有的人會想起父親對自己逼婚的場景,無奈地搖搖頭。
郭敬明曾在《魯豫有約》的訪談中說過,一條訊息發出去,假如伴侶3分鐘都沒有回覆,他就覺得難以忍耐,雖然他也知道對方也許是在洗澡、在過隧道,卻無法遏制自己產生這樣那樣不好的感覺。
很多人覺得郭敬明這是霸道總裁的架勢,個子不高,氣場倒挺蠻橫。
但熟悉心理學的朋友們可能會想到一個詞:安全感。
是的,郭敬明的表現,是典型的因內心缺乏安全感而導致的控制慾爆棚。
對此,心理學家胡慎之老師有自己的解讀。
“霸道總裁”郭敬明的問題,可能是因為母親給的安全感不足,也可能是父愛有所缺失。
和郭敬明一樣,很多缺乏父愛的人,在愛情婚姻中都有一些“異常表現”。
胡慎之老師有一個來訪者,他的女兒在18歲時愛上了一個有婦之夫,這位來訪者極力反對,最終女兒放棄了這段戀情。誰知道,這只是個開始。
來訪者的女兒25歲那年,又愛上了一個有家室的男人。男人為了這份“真愛”選擇離婚。誰知道男人離婚了之後,這個25歲的女孩兒卻不願意和這個男人結婚,還跟男人提出了分手。女兒坦率地對父親說:“我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就不想和這個男人在一起了。”
來訪者驚異之餘,只得向胡慎之老師尋求幫助。經瞭解,這位來訪者和妻子離婚後,交往過幾個女朋友。交往的過程中,他帶上女兒,想讓女兒提前適應一下未來的新媽媽。女兒在和阿姨們接觸的過程中,感受到阿姨們的好,對這些阿姨們,也就是婚姻中的“第三者”產生了認同。漸漸地,女孩兒的潛意識認為:自己更想要成為阿姨們的樣子。
這位父親並沒有做錯什麼,卻在無意識中影響了女兒的命運。有些父親的做法,就明顯失當了。
胡老師有一位女性來訪者。這位女士小時候,她的爸爸常常打她的媽媽。懦弱的媽媽被打後,就想去自殺。這件事讓她特別恐懼。
於是她一直在尋找一個性格溫和的丈夫,一個絕對不會對她暴力相向的男人。但是她結了三次婚,最後都以家暴告終。她最後一任丈夫是一個十里八鄉都認可的儒雅男人,不要說打人,他從小到大連跟同事、朋友吵架紅臉的時候都很少。但是,這個男人最終也打了她。
這位女士在描述自己的感受時說,當男人終於打了她時,奇怪的是,她心裡竟意外地鬆了一口氣。因為有些事終於發生了,她竟然有了“這樣就安心了”的感覺。隨著諮詢的深入,她堅定地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男人都是暴力的。這個根本無法驗證卻又讓她深信不疑的觀點操縱著她的行為。
在她跟這些男人相處的過程中,她總是再三向他們確認:“你不會打我的,對嗎?”“看到你看我的樣子,我覺得你就是要打我了,對嗎?”“我知道你要打我了!”
這位女士的行為,會讓人覺得她就是想要被打,所以一直用語言暗示丈夫打她。丈夫最終“服從”了她。
胡老師認為:基於這位女士小時候的經歷,一方面她希望自己找個不會打自己的男人;另一方面,她的內心深處想要重現當年的情景,以證明她能夠改變結果,不會再讓自己恐懼。
這位女士小時候的父愛缺失,影響了她的內心需求。而她的內心需求,造成了她的婚姻不順。
父愛缺席不但影響了女性,也能影響男性。
阿海是個上班族,和同事領導的關係不大好。在跟同事之間產生衝突時,他總是勃然大怒,同事們都被他嚇到了。阿海回憶起和同事爭吵時,他內心裡湧起一種強烈的暴力感。他無法跟別人建立關係,因為他身上充滿了攻擊性。
在阿海的印象中,爸爸幾乎沒有認同或肯定過他做的任何事。“我甚至很懷疑自己是不是他親生的。”從小到大,爸爸對阿海來來去去就三句話“你要怎麼樣”“你應該怎麼樣”“你不怎麼樣,我就怎麼樣”。小時候,阿海非常怕爸爸,爸爸走過來要牽他的手,他都會退縮。上學以後,爸爸對他的要求大多集中在考試的名次上面,如果他考不好,爸爸就不給他飯吃,讓他面壁思過,讓他跪小板凳,甚至好幾次還把他趕出家門,威脅說要扔掉他。
爸爸的精神暴力讓阿海覺得外部世界是充滿敵意的,所有人都不可以信任。自己只有變強,變成最強的那一個,才不會被人欺負。
這種被壓抑的攻擊性和對父親的不信任,被阿海無意識中轉移到了同事和領導的身上。這種轉移非但沒有給他帶來內心的解脫,反而給他的人際關係和事業都帶來了很多困擾。
看了這麼多故事,你也許還是有些蒙:到底父愛的缺席,會給人帶來怎樣的傷害呢?
在工作上:處理不好和同事領導的關係,做事情畏畏縮縮,生怕犯錯被人責怪;
在感情中:女性無法自控地“作”,或者總是愛上“渣男”。男性缺乏魅力,無法吸引心儀的女性。有些男人,甚至變成“媽寶男”;
在生活裡:缺乏父愛的人內心軟弱沒有主見,沒辦法果斷做決定。
可以說,90%的人生短板,源於父愛缺席。
可是作為一個成年人,爸爸再怎麼不好,還能怎麼樣呢?難不成還罵他一頓嗎?
不需要罵,你有更好的方法。
胡慎之老師認為:真正支撐起一個成年人內心世界的頂樑柱,不是現實裡的父親,而是ta心中的父親形象。只要我們能深入理解父親功能,“淨化”心中的父親形象,就能重新找到健康的生活模式,讓生活重回正軌。
《如果父愛缺席》是胡慎之老師精心準備的作品,凝結了胡老師二十多年的心理諮詢經驗和理論積累。書裡講述了父愛的缺席的原因、父愛缺席的後果、現代父親面臨的困擾以及一個成年人如何彌補自己小時候的父愛缺失。
《如果父愛缺席》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1月
對成年人來說,真正的心靈支柱是內心的父親形象,而非現實中的父親。心中的父親形象一旦形成,現實中父親在或不在身邊,都不會影響心中父親形象的影響力。
無論一個人原生家庭是好是壞,你都可以選擇成為一個好父親、一個好母親,阻止父愛缺席的創傷延續,給予後代選擇命運的力量。
父愛是力量的起源,但並非力量本身。深刻理解父愛,才能生長出屬於自己的力量,真正做到改善我們的工作、情感和生活模式。
關係心理學家胡慎之,從一個父親的角度出發,在書中分析了父愛缺席的原因和應對的方法,幫助人們重塑內心的支柱,活出完整的自己。
胡慎之,兩個孩子的父親,“父親角色”研究專家,“向日葵爸爸”創始人,幸福家庭平臺紳塾創始人。胡慎之老師是一位著名的關係心理學家,中國影響力TOP50的心理學家之一。他擁有20年的諮詢實踐經驗,15000小時的個案經驗,曾擔任《蔡康永情商課》首席專業顧問、CCTV《心理訪談》特邀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