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老爸給我打電話,說我曾祖母去世了,我是家族裡的長重孫,讓我回去送行。
當時,由於時間緊迫,我來不及思考,第三天我就匆匆驅車返回了老家。
幾百公里的車程,歷時幾個小時,我回到了老家。
回到老家,靈柩擺放在四爺的家裡,我過去立刻就是頭戴孝布、一股腦跪在那裡,然後緊接著就是各種儀式。
當晚依照我們當地規矩和禮儀,舉行送別晚會和遊行哭別,第二天禮炮和響戲、花車花圈跟隨,然後入土為安。集體哭泣和叩首、拜別。
憂傷的時刻,自然整個人也沒有太多精神。
從老家回來後,我徹底陷入了深思和抑鬱。這和失去曾祖母的憂傷似乎也沒有太大聯絡,更多的是對於老家集體意識和思想的思考和反思。
一)生前未必極盡孝道,去後哀榮有何用?老家比較重視傳統,所謂“名節”比山重。一切外在的表面的東西都務必合情合理、天衣無縫。比如,這次喪儀,無論送別規矩、孝倫禮儀還是酒席豐盛度,都是務必高檔和厚重。禮儀方面,我們幾乎全族人都是全程跪著、再加上“守孝”時間,幾乎連續跪了好幾天。
你想這大寒冬天,連續跪幾天是什麼感覺?我老爸的腿都已經開始疼痛了,儀式結束後的第二天就臥床一整天未起,實在是疼痛難忍。
這一切的“自虐”式的禮儀,究竟有何用?更多是做給外人看的一種“表演”。
無論“拼酒”文化還是類似這種自虐禮儀,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一種“秀”,或給外人看、或安自己心。究竟有何實際意義?
二)人情世故無處不在等到從老家回來後,我仔細思考,突然發現,我被老爸給“忽悠”了。
老爸是一個極盡傳統和守舊的人,從不主動去思考和變通,一味地迷信傳統,太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他讓我回去,更多的是維護自己的面子和名聲。
其他幾個堂叔,看到我回老家了,也都紛紛喊出來自己那玩遊戲的上學的孩子,讓他們也頭頂孝布,和我一道守護“禮節”。
嘴裡雖沒有說什麼,但後來從他們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來,他們其實是有一點不太樂意的。我的幾個堂兄弟,本可以不用忍受著嚴寒和不便,但由於我的原因而不得不出來應付場合。他們對於我是不懷太多好感的。
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社會,底層執行邏輯驚人的相似。
回了趟老家,類似這樣的事情也遇到了好多,無論至親還是鄉鄰,滿滿傳遞給我的都是一些莫名其妙而又“合理”的負能量。
回到久違的故鄉,童年回憶的地方,有人暫棲港灣,有人重返傷心。
好的童年可以用童年治癒一生,壞的童年用一生治癒童年。
三)積貧積弱的老家人我曾寫過一篇文章《農民為什麼世代貧窮?終於找到了原因》,裡面都是我的切身體會和思考。
固有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束縛固然也佔一方面原因,但本質上還是個體的自由選擇導致的結果。戶籍雖然名義上還存在,但幾乎已無實質上的羈絆。
懶惰、怯懦、不思進取、頑固不化……這才是原因的底層。
曾有專家辯論“效率與公平”,我覺得很有意思。
在老家,幾乎談不上什麼效率的,給我一種感覺就是大家都很閒,有大把的時間可供“浪費”,他們是沒有“時間就是資產”的概念的。
三扣九拜、一七二七三七的設計,本質上都是為“閒人”設計的。城市裡的上班族是沒有這個時間和精力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個人閱歷的增長,越來越覺得老家鄉村的禮儀,就是原來皇家祭祀禮儀的模仿和衍生。
學習不分高低與貴賤,底層鄉人也愛學習,也有“宏圖偉志”、也渴望“飛黃騰達”,“人往高處走”彷彿是深植入人性的。
但是,邯鄲學步、東施效顰,他們只學“表象”,不學“實質”;誤把結果當原因!
四)結語我的企鵝簽名,連續有五年時間都是《周易》裡的一句格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作為一個生命體,你無法選擇“出身”、無法決定“命運”,唯一可以實際行動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認知”、跳出固有的“思維圈”。
一首詩詞聊賦心意,此為結。
獨倚詩書論,
仗劍行天涯。
遠方無所識,
秦漢本一家。
豫東少年 書於202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