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一種是分手後會痛苦,但是很快可以走出來,開始下一段戀情也很快;

另一種就是分手後痛不欲生,感覺去了半條命,更別說遭遇背叛了,這一類起碼都有個一年半載才會徹底恢復,更難展開新的感情。

透過蒐集資料我發現,這兩類人有一個顯著的區別:

分手後很快走出來的人,在失去一段感情的時候,沒有“撕裂感”;

而大部分很難走出來的人,描述的感受都是:“感覺自己的一部分,甚至全部,都沒有了,隨著那個人的離開,都被帶走了。”

有人說,分手很快就復原的人,是沒有真心投入,所以才會這麼輕易就遺忘上一段戀愛。反之,大部分人都認同撕心裂肺的愛情,才是“真愛”。

實際上,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兩種人的愛情都是“真愛”,它們從本質上沒有區別,唯一的不同是:

第一種人,將“自我”投射到伴侶身上比較少,所以在失去伴侶的時候,沒有那麼強烈的“自我撕裂感”;

而第二種,投射的比較多,所以才會有那麼強烈的毀滅感。

不管是第一種,還是第二種,失戀這件事情,都是可以透過自我探索實現自我療愈的。

來看一個遭遇背叛之後,重度抑鬱的妹子,透過自我成長化繭成蝶的案例。

01遭遇分手/背叛為什麼我們很難走出來?

“我一個女性朋友經常來我家吃飯,某天她來的時候,男友做了一道黃豆燒牛肉,我不喜歡吃黃豆的,可是看到我朋友吃的津津有味,一直守著這道菜吃,我就感覺到不對勁,悄悄查了一下男友的手機,果然兩人勾搭上很久了。”

小張在男友手機裡發現了很多照片,影片,都是男友和自己的朋友小靜開房的時候拍的,很多都不堪入目。

小張說:“我看到的時候,就感覺一瓶硫酸潑在了我的心臟上,我甚至聽到了我心頭肉被燒得滋滋作響。”

小張跟男友攤了牌,然後提出了分手,男友沒有辯駁,只是說:“都是我的錯,你不要怪她。”

“聽到他還護著那個女的,我真的殺人的心都有了,我直接扇了他三個耳光,他沒有躲”小張說。

小張是個自尊心很強的女孩子,她從男友家搬了出去,照常上班,社交,表面上看起來跟正常人沒什麼兩樣。

“可是我自己知道,我的靈魂都腐爛了,都被燒沒了,不就是背叛嗎?怎麼就這麼痛呢?我怎麼就感覺我快活不下去了呢?”小張對我說。

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認為,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失控,和親密關係結束之後的“毀滅感”,跟身份認同有關。

在童年期,如果兒童缺少主要照顧者父母的照顧,他們會形成一種自我防禦機制。

他們會想象一種理想化的父母,並幻想與他們一同生活,以彌補真實環境中情感缺失的情況。這種想象的聯絡為自己提供了一種安全感,為自己減輕現實中的與父母沒有聯絡的痛苦感受。

當孩子長大成人,開始進入一段親密關係的時候,這個“理想父母”的角色,就被投射到了伴侶身上。伴侶一旦離開,就會引發童年期的原始創傷,幻想破滅了,巨大的痛苦和無助撲面而來。

天下沒有哪一對父母是完美的,完美到能夠滿足嬰兒的每一個需求,只有儘量照顧地很好,和沒有照顧得很好的區別,這也導致了主體在成長之後,對“理想父母”執著程度的不同。

沒有照顧得很好的主體,對“理想父母”認同地越執著,產生的愛情就越強烈,幻滅的時候,帶來的痛苦也越深刻。

儘量被照顧地很好的主體,對“理想父母”認同地沒有那麼執著,幻滅的時候,帶來的痛苦也沒有那麼強烈,也就很容易走出傷痛。

02遭遇分手/背叛怎麼才能走出來?

小張和我溝通了她在親密關係中的行為模式:

她敏感、多疑,卻因為強烈的自尊心從來沒有表現出來過;她對男友非常依賴,過度付出,什麼都是男友說了算,完全喪失了自己的獨立人格.....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安全感的缺失,都和她的原生家庭有關。

1、 認清真相,修正觀念

小張和母親關係一直不好,很少跟母親溝通,也很難回一次家,一回家就是爭吵,於是乾脆就避而不見。

“我很羨慕其他孩子有一個溫柔的,善解人意的母親,我和我媽從小就吵架,她對我很苛刻,我完全感受不到愛”小張說。

“那你覺得,男友哪一點最吸引你?”我問小張。

“除了帥氣,就是對我挺好的吧”小張回答我。

“哪些細節讓你他對你好?”我又問。

小張仔細回憶了一下,有些無奈“這麼問起來,其實沒有特別突出的事情,都是情侶間,別人的男朋友都會做的事情。”

透過這個對話我發現,小張把對“理想母親”的角色,投射到了男友身上,她的隱忍、過度付出,實際上都是想向男友要一個“愛的回報”。

男友對她做的,都是情侶間,其他男友都會做的事情,

可是她就已經得出了“對我挺好的”概念,因為這是她在母親身上沒有實現,和得到的東西,哪怕只獲得了一點點,她也就覺得“挺好了”。

聽了我的分析,小張陷入了長久的沉默中,而對於“你把男友當成了母親”這個理論,最後小張也表示了認同。

“你說這句話的時候,我感覺心中某個地方鬆了一下,背叛的痛苦,少了那麼一點點,雖然只要一點點,可是這是從前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在這之前,痛苦不斷累積,越來越多,從未變過”小張說。“老師,那我要怎麼辦?”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的代表作《非暴力溝通》便介紹了這樣一種溝通方式:“當我們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愛將自然流露。”

非暴力溝通(NVC)的目的在於透過建立聯絡使我們能夠理解並看重彼此的需要,然後一起尋求方法滿足雙方的需要。

表面上,NVC強調的是語言上的交流,實際上它更專注於瞭解對方的需要,體會我們所不喜歡行為背後的需要,透過協作而非強迫地交流去達成目的。

在我的建議和協助下,小張採用了NVC和母親進行了一次全新的溝通。

在這次溝通中,沒有爭吵,沒有彼此埋怨,沒有控訴,沒有責備,小張生平第一次,如此平靜地跟母親交流。

“我這才發現,我媽有多愛我,其實這些事情,我一直在感受,一直在經歷,但是卻始終走不進我的心裡,因為我早就形成了一個念頭—她不愛我,而實際上,她是愛我的”事後小張向我描述,淚如雨下。

印度大文豪,詩人曾經說過,“愛是理解的別名”。

同理心增加了你對別人的愛的深度,沒有同理心,你可能會認為對方的需求、界限和經歷與你的相同,因此做出讓你們陷入困境的假設。

懷著同理心再看你的愛人,不僅僅會專注於他們為你做的事情,你會發現你開始欣賞他們的品質。

與原生家庭的和解,是認清自己親密關係行為模式,和走出失戀/背叛傷痛的第一步,只有看清楚了親密關係的真相,轉變了自己的念頭,才能開啟下一步的成長。

2、 透過療愈實現自我成長

看清親密關係真相的意義在於,讓你認識到,一段親密關係,實際上是你自己一個人的事情,是的,對方存在,可是,ta的存在對於你有什麼意義,則是你自己賦予的。

你賦予伴侶的意義,決定了在失去對方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當小張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再去梳理自己的情緒,情感,她發現,心中的痛苦早就舒緩地七七八八,剩餘的部分,則需要痛苦自我成長來實現。

在親密關係,和社會關係中,小張存在“自我存在感缺失”,這會在戀愛中導致很多問題: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過度討好、愛得很用力或者很卑微、過度付出、自己的情緒需要對方負責......等等。

有著這些行為的你就像木偶戲臺上的木偶,你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被潛意識中,那根看不見的細線操控著。

1)在小張的案例中,我首先採用了心理干預中的敘事療法。

透過敘事療法認可小張的優點,透過傾聽小張講述自己的故事,協助她看明白,自己是如何使用故事組織經驗,賦予意義的,並透過發現其生活故事中遺漏的部分,引導她重建具有正向意義的生命故事,喚起她的內在力量。

2)緊接著,我採取了心理暗示療法。

引導小張進入某種生活情境或事件中,然後引導她問自己:假設自己價值高很自信,面對某某情況,會怎麼做?從而提升她的自信。

3)最後,我建議小張多閱讀、多社交。

我們都是透過與外界事物建立聯絡的時候,來獲取自信的,閱讀和社交,都是建立聯絡的方式。

曾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安全感不夠,自信不足,那我們就透過在現有的關係中,重建我們的安全感和自信。

我們已經長大了,那麼造成原始創傷的事件,早就不能威脅我們的生存,透過不斷試探,不斷確認,不斷累積,我們會形成新的自我認知,從而療愈老舊的傷口。

透過接近半年的療愈,小張已經完全走出了背叛,和失戀的陰霾,和母親的關係也日趨緩和,她看清了親密關係中的真相,看透了自己的行為模式,明白了自己的心理動機,從而獲得了成長。

愛和被愛,其實都是一種能力,而且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能力。大部分時候,我們愛一個人的方式,就是我們和原生家庭父母互動的模式,愛與傷害同時誕生,彼此對立,又互相轉化。愛引發了傷害,傷害反過來也會成就愛。

每一次背叛,每一次失戀,其實都是一次機會,好好利用它,認識自己,學習自己,不但能夠走出傷痛,也會收穫全新的人生。

我是你的朋友戴夢令,有情緒疑惑,可以說給我聽。

28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結婚之前,說清楚3件事,婚姻往往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