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理學家進行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給幾十位在溫哥華有工作的受訪者100美金,讓他們用錢去換取時間。
這些受試者可以花錢請人送外賣,付錢請鄰居小孩跑腿,也可以僱人來打掃房間。
第二次測試時,實驗變成了讓他們用這些錢去買物質的東西,例如衣服,手錶和化妝品等。
事實證明,花錢享受空閒,遠比買東西更讓人有幸福感。
物質能暫時舒緩我們的情緒,而我們在享受時間的時候,卻可以降低時間帶給我們的壓力。
1.
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叫做“富人思維與窮人思維”,核心就是:富人花錢買時間,而窮人卻在浪費時間換錢。
富人似乎更加懂得“時間”的寶貴:能外包的絕不親力親為,花錢去獲取時間這樣的非可再生資源,是最值得的事。
小張剛跳槽到一家大公司做業務經理,公司專門有一個用車部門,供員工出行使用。
為了節約公司成本、同時給領導留下好印象,節儉的小張從來不用公司的專車,平時出行寧願擠地鐵公交。
他自己也非常疑惑,公司如果省下這些錢,豈不是大大節約了成本?
他後來他向同事請教,同事告訴他:“有司機幫你開車,你可以在車上辦公、休息,領導有事情也可以隨時找到你,進行處理。這樣保證了充沛的工作精力,你帶給公司的效益要遠遠大於高過聘請一個司機的成本,你不用司機,真的是在省錢嗎?”
2.
從前,我們總會認為那些坐專車、聘請專業司機的行為只是在維護面子,但是當我們自己每天浪費幾個小時在通勤上的時候就會感覺到:時間就是金錢。節省下來的時間,可以幫助我們去創造更大的價值。
就像無論在國內外,真正的富豪們,基本上都有屬於自己的私人飛機。
這不是單單是為了顯示身份和地位,一架24小時專門為他待命的飛機,確實可以提升出行效率,大大節省排隊、候機的時間。
對於月入幾十億的富豪來說,每分鐘創造的價值都可能是上百萬美元的,把這些時間浪費在路上是多麼地得不償失。
兩相比較之後你就明白,普通人眼中作為奢侈品的私人飛機,為何變成了富豪的必需品。
3.
小劉和小王同年畢業進入公司,兩人起點一樣,都是從小職員做起。
幾年以後,小劉一路升職,成為部門主管,工資實現了翻倍。
而兢兢業業做事的小王,卻仍然只是個普通職員。
是小王不夠認真勤奮嗎?答案不盡然。
他是個勤儉節約的人,為了節省房租,他租住的地方遠離市中心,每天上下班來回就要將近4個小時。
早上5點多就要起床排隊去擠地鐵,晚上回到家已經累得不行,根本沒有時間自我提升和學習。
平時無論買什麼東西一定貨比三家,即便是買個幾十塊的東西,他也會在幾家商城翻來覆去地比較,浪費大量的時間,直到找到最便宜的那一款。
反觀小王,在公司附近租了個房子,雖然租金高、條件差,但是每天走路就可以去上班,大大節約了通勤時間。中長程的交通,他也會優先選擇打車來節省時間。
如此一來,劉勇節有了大量的時間,去研究業務、做自我提升。他在幾年的時間裡考了好幾個證書,提升了業務能力,也有時間去參加培訓,結識更多人脈。
小王雖然花了錢,但是他一年後的收入,遠遠多於他為節省時間而付出的開支。
有句話叫:觀念不改,結果不變。一直想著靠省錢致富的人,基本上都難以脫貧。而富人思維,就是在教會我們用可再生資源,去換取非可再生資源。
錢沒了可以再掙,但時間沒了,就真的沒了。
4.
記得羅振宇說過這樣一段話:“當你住得離公司近,條件雖然差,但你發現你很快可以適應。但是你住得離公司特別遠,通勤時間變得特別長,這點你永遠適應不了,每天你都會問你這件而難受。”
現代都市快節奏的生活讓時間變得碎片化,我們很難擁有完整的時間去學習提升。
與此相對應的是,網際網路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被迅速拉快,知識不斷地更新換代,稍不留神,就會被別人拋在身後。
如此一來,如何有效地利用碎片化時間,成了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時間就是一把刻刀,你現在的狀態怎麼樣,反映的是你過去使用它的方式。而你的未來,取決於你現在如何使用它。
儘量多的把時間留出來,提升自己,這才是時間給我們的最大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