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的很多地方並不是“非黑即白”的,有很多模糊的地方。

在以前,大多數人都會認為美國是“民主的燈塔”,這個國家所有的一切都幾乎是完美的,人人都向往去那裡。

但經過這一兩年發生的事情,尤其是經過疫情和香港的事件,今時今日再去觀望美國,它是不是真的就這麼“完美無瑕”呢?

相信大家都會明白到,這個國家的缺點,並不比我們中國少。而我們國家,也並不是如同某些“公知”所說的那樣,真的如此“不堪”。

然而,那是不是代表美國就開始變得一無是處呢?不管這個國家曾經多麼了不起,現在都已經變得不可取呢?或者反過來說,是不是我們中國所做的所有事情,就開始變得是完美無缺呢?

我想你肯定不會認同這種觀點。

如果你認為,事情是這樣就只能這樣,不能是其他的樣子。那麼也許現在的你,還沒有足夠的智慧了。

因為你缺少了“辯證思維”。

什麼是辯證思維?

辯證思維這種思維形式,只要接受過教育,對此肯定多多少少都有過了解。但你能夠說出一個“所以然”出來嗎?

在解釋什麼是“辯證思維”之前,首先來看一個故事。

有一天,蘇格拉底看到一個年輕人正向大眾宣講“美德”。於是蘇格拉底就向這位年輕人請教:“請問什麼是美德呢?”

年輕人有點不以為然地答道:“所謂美德,就是不偷盜、不欺騙等品德的體現。”

蘇格拉底問:“不偷盜就屬於美德了嗎?”

年輕人說:“當然,偷盜怎麼會是美德呢?”

蘇格拉底舉例說:“那我在軍隊當兵,受命需要潛入敵人的營地,把他們的兵力部署計劃偷盜出來,阻止這場戰爭。請問,我這種偷盜是美德還是惡德呢?”

年輕人猶豫了一下,小心說道:“偷盜敵人的東西,阻止戰爭的發生,避免更多的人生靈塗炭,這當然是美德。我說的偷盜,是指偷盜朋友的東西,這才是惡德。”

蘇格拉底又說:“那有一次,我一個好朋友遭到天災人禍的雙重打擊,對人生失去希望。他買了一把刀,準備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上山結束自己的生命。我知道後,趁他不注意時把這個刀子偷了出來,讓他死不了。請問,我這種行為是美德還是惡德呢?”

年輕人仔細想了想,覺得這也不是美德,於是便虛心請教蘇格拉底,什麼是美德。

這個故事,就是展示了蘇格拉底如何運用辯證思維,去反駁年輕人的觀點。

可以看得出,所謂“辯證思維”,就是以變化發展的視角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跟邏輯思維是相對立的一種思維方式。

在邏輯思維中,事物一般都有“明確”的結論,是真的就不能是假的,是這樣的就不能是那樣的,非此即彼。

然而在辯證思維當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時間裡“可以是這樣,也可以是那樣”,“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亦此亦彼。

“人性多變”,就是一種辯證思維的看法。有些人在別人來看是一個非常老實的人,但在另一些人眼中,他可能就是一個城府很深的人,人前一個樣子,背地裡一個樣子。

當我們評價一個人的時候,無法辯證地去看待他,我們很可能就會犯下“先入為主”的錯誤,以為這個人是這個樣子,就會一直是這個樣子。

有些女生就會這樣子。剛開始,男生為了追求她,得到她的芳心,於是不辭勞苦地付出,任勞任怨地去滿足女生的需求。然後女生就會覺得,這個男生值得嫁,心想結婚之後會一直享受著公主般的待遇。

但問題是,人是會累的,如果無法及時補充能量,這種付出就很難一直持續下去。剛開始的時候,激情就是能量。而結婚之後,激情減退,那麼維持男生這種付出的能量,也許就會變成是女生的照顧,安慰或者關心。

如果結婚之後,女生一看到男生開始怠慢她,就立刻大罵:“你看你現在什麼樣子啊?以前你對我多麼好啊,當我公主那樣,現在呢?連我喝水都讓我自己去拿!”

卻從不關心男生累不累,從不站在男生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當你不能辯證地看待事情的變化,而主動做出相應的調整,經營婚禮,維持彼此的愛意,只要求其中一方無止境地付出,那麼最後的結果,只能是“悲劇”。

同樣,不能辯證地看待一個人,以為對你好就不會移情別戀,那麼到頭來遇人不淑,遇到了渣男渣女,受苦的只能是你自己。

而有智慧的人,就會用變化發展的目光,去認識事物。在什麼情況下,他會對我這麼好呢?在哪些時候,她會對我發脾氣呢?

有了這些思考,你才能夠把控彼此的關係,該止損就止損,該投入就投入,這才是明智的行為。

辯證思維的法則

談到辯證思維,就不能不提到“矛盾”。

這個世界充斥著各種“矛盾”的事物,正因如此,我們才需要以變化、發展、聯絡的眼光去看待問題。

例如“快”與“慢”是一對矛盾的事物。我們開車的時候,行駛在鄉間小路,車速需要快還是慢的?當我們行駛在高速公路時,我們的車速又是需要快還是慢呢?

我們不能在所有道路上都保持高速的行車速度,這不僅是違法的行為,而且也是不安全的行為。但我們也不能在所有的道路上,都保持著慢速的行車速度,對人對己都是有害的行為。

我們就需要根據外界的變化,針對性地轉變駕駛車輛的速度了。

正因為生活中無處不存在矛盾,所以也就無處不需要辯證思維的運用。當所有的判斷都是以一個參照物為標準的,那麼一旦參照物變化了,結論也就變化了。

而這就是“對立統一”法則,也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法則。

所謂“對立”,可以是相互對立的兩種事物,也可能是同一事物中矛盾的雙方

例如人類和猛獸,就是相互對立的兩種事物。有人類生存的地方,不可能會有野獸;有野獸生存的地方,也不可能會存在人類。而優點與缺點,就是同一事物中,存在矛盾的雙方。就好比一輛車,不可能只有優點,而沒有缺點的。

當然,有時對立面在表面看來好像並不存在,這時我們就就需要主動去挖掘、設定,甚至去創造出來。

例如認真學習或者努力工作,聽起來好像沒有任何不好的地方。但是,如果你的認真學習是建立在死記硬背、照本宣科上,而努力工作則是建立在無效奮鬥、盲目付出之上,那麼這種認真和努力,自然就不是一件好事了。

所以在分析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懂得如何強化對立面,把有對立面和沒有對立面的情況揪出來,做認真的對比,把對立雙方在一起和不在一起的情況進行對比和分析。只要這樣,我們對於事物的認知,才會全面而不偏頗。

這就是對立的情況,也比較容易理解和把握的,那如何做到“統一性”呢?

對立事物的統一性

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物件,最好的也可能發展成最壞的,最壞的也可以變成 最好的。這就是辯證的統一。

而在對立的兩極中找到事物的統一性,並運用統一性去創造性地解決複雜的問題,是掌握辯證思維方法的難點。

例如以下故事:

一位老婆婆去找禪師說:“我每一天都很憂愁,禪師能否幫幫我?”

禪師問是什麼事,老婆婆說:“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個賣傘的,小女兒嫁給賣帽子的。如果是晴天,我就擔心大女兒家沒生意。如果是雨天,我就擔心女兒家沒生意。因此,每一天都很憂愁。”

禪師笑了笑,說:“其實你應該每天都很開心呀。如果是晴天,小女兒家生意好。如果是雨天,大女兒家生意好。這樣來看,天天是好天。”

不管是什麼天氣,老婆婆總有一個女兒都是生意不好的狀態,這是事物的對立面。但當她懂得調整看問題的角度,就會發現,總有一個女兒,不管什麼天氣都是生意好的狀態,於是形成一個統一的看法,天天都是好天。

統一性往往是深藏在事物的背後,不易找到,也不易理解。只有深刻地觀察、分析,深入地思考,才能發現這個統一性。

把對立的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統一起來,就會成為一種創新。而對立統一的思考形式,大概有三種:

空間聯絡

從空間上來考察思維物件的橫向聯絡的一種觀點。例如生活環境。

儘管人類和猛獸不能生活在同一個環境底下,彼此相互對立,但人類和猛獸不能相互取代或者消滅彼此。大家都生活在這個地球共同的環境上,才是我們要追求的“統一性”。

時間發展

從時間上來考察思維物件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縱向發展過程的一種觀點方式。

《塞翁失馬》這個故事,說的就是時間發展,從失去馬匹,到兒子摔斷腿,最後無法參軍保住性命,導致“失馬”這件事,跟“兒子能保命”這件事的核心想法統一起來了。

全面變化

即從時空整體上全面地考察思維物件的橫向聯絡和縱向發展過程。

以前大英帝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後來衰落之後,就被美國奪去霸主這個地位。相信在往後的時日裡,中國也會慢慢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的霸主,儘管我們並沒有刻意而為之。

這就是物件在空間和時間共同作用下,所出現的一個結果。

換言之,辯證思維,就是對思維物件作多方面、多角度、多側面、多方位考察的一種觀點方法。

當然,辯證思維也並不是萬能的。

例如你失戀,從辯證的角度來說,儘管你被傷害了,但你可以找到更好的人。或者說現在正在遭受工作上的打擊,那麼從辯證的角度去看,這種打擊說不定會讓未來的你變得更加強大。那麼這種“辯證”,就是有益的。

但如果好像香港“高考”的歷史試卷中那樣,出現這樣的試題:是否同意“1900-19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說法。

那麼這種事,即便有辯證看待的方向和方法,也是錯誤的。畢竟日本侵華戰爭這件事,只有弊,而沒有利。沒有人會去辯證看待這件事。

所以,在平常生活中,即便是運用辯證思維,我們也要懂得如何辯證地運用,這才會讓我們變得越來越聰明和有智慧。

8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論一張嘴,如何毀了一張臉,不噘嘴肯定是個大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