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看這篇文章的你,也可以理解為自己。
——前言
五年前,我遭遇一種體驗。只是體驗,不關別的事。周圍的環境還是那個環境:無憂無慮的大學時光,風花雪月的美好愛情故事。未來彷彿是未來的,和現在無關。那時候我和所有的人一樣,擁有著最美好的青春,卻因為時間閒了下來,沒有了目標,變得不知所措。
當時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錢。
也是,一個只能靠著自己奮鬥才能完成學業的學生,奮鬥是不得已的選擇。當時對我最重要的是錢,赤裸裸的金錢。我可以為了錢去奔走,為了錢去諂媚,為了錢去說一些違心的話。錢那時候是最重要的,那是物質標準,誰敢說不是?我小心翼翼地守著我的界限,去做我不愛做的事情。當時我沒有什麼羞恥心,那壓力頗大,誰還顧得上自己的情緒?
後來,當我明白我在大學擺地攤、宿舍推銷、寒假打工都無法支付我的學費之後,我惶恐不知所措,之後我就有了一筆筆的金錢賬,這筆賬記在本子上,記在心裡。我時時刻刻都在想辦法讓這筆賬收入能多於支出,從來沒有想過我需要什麼。即便是需要什麼,那只是更好的賺錢工具,除此之外,沒有別的需求。
這樣一走,就是三年。三年路上,我認為賺錢的多少體現了我個人的價值。我為我能夠在這個社會上有一席之地而欣喜,看著收入的上漲我就覺得我在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直到……有一天我倦了。
那是種沒來由的煩倦,只是忽然覺得我活著,不是隻為了讓存摺的數字上漲。絕對不是這樣。我開始花錢,買一些不需要的東西,我的房間越來越滿,可我用的東西還是那麼多:我依然還是隻有一張嘴,對山珍海味沒有太大渴求:還是不願意戴著讓自己不舒服、虛偽搞笑的首飾;我還是閒暇的時候拿著幾百元的手機,看書能樂呵一下午……什麼牛掰的耳機,什麼頂級的視聽享受,什麼看書不費眼的kindle,什麼年輕人流行的ipad……都有,一年用的時間,加起來卻不足三天。於是問題來了,我為什麼要買,而且買了根本不想用?
“社會的流行會讓個人盲從”,或許就是答案。但看清楚答案之後,我難道還要像個傻子一樣去盲從嗎?我或許不需要。我的金錢賬完成了它的任務,它讓我有驚無險地度過了最困苦的學業生涯,拿到畢業證之後,它真的還有那麼重要嗎?
我還記得,在當初從工廠出來之時,車間經理找我談話,問我願不願意做現場管理。我說不願意,我準備辭職。他問為什麼,我就說了一些我有其他目標啊什麼的客套話。其實我心裡有數,我不喜歡這個工作,我不願意為錢做一輩子。倘若有一點空間和時間,我會做我願意做的事情。
於是我迎來了我人生的第二個階段。開始給自己建時間賬。
建時間賬是個很突然的過程。突然覺得一天24個小時也是很寶貴的財富。人在滿足了創造物質和享受物質之後,多出的時間來幹什麼?我想是應該要有精神世界的創造和享受。於是我造了這麼一個表:
賺錢4小時
雜事3小時
寫作4小時
讀書看電視4小時
鍛鍊1小時
睡覺8小時
這是一天內大概的時間劃分,並還隨著條件的變化而不時調整。這樣回頭就可以知道自己過去的一年做了什麼,每天都做了什麼……讓我覺得意外的是,我在這樣的回頭望中收穫了很多充實感和快樂。一天天,我沒有浪費時間;一週周,我也沒有虛度年華。每天都按照我的想法生活,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幸福的事情嗎?
我想,我之所以會做這一切,是因為我心裡還有一本生命賬。
很多人都會有個問題:我是誰,我來這幹什麼?
許三多說:做有意義的事兒。許三多是個虛擬的人,那麼在他離開這個世界前,他對自己生命的總結難道只是單純的說:“我這輩子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
有意義的事兒有很多,關鍵是什麼對自己才是有意義的。
對韓寒來說,應該是寫作和賽車,後來外加一個做個好爸爸。
對小四來說,社會影響力是最重要的,他個頭的渺小,讓他以精神偉大為奮鬥目標。
對朋友甲來說,她想做一名服裝設計師,因為她愛美。
對於朋友乙來說,除了養孩子,就是追星,其他無關緊要。
對於我來說,看書寫書,真的挺好。
我只是想讓我在老死之前,能夠翻一翻我的過去,告訴我自己,你的一生,挺好。
這就是生命賬,為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情而付出一生。
(寫於2015年,那年我25歲,很欣慰自己還走在想走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