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都氣呼呼,覺得對方不可理喻,最後不歡而散。
某乎上僅僅“為什麼情侶間總是因為小事吵架?”這一個小問題,有4,079,696次的瀏覽量,也側面印證了大家對這件小事的關心。
所以今天我們也來說說“為什麼你一跟TA說話就生氣”。
01
在這裡我們先引入一個非常重要的詞彙“感受”,意思為“接觸外界事物得到的影響,體會”
你可能知道“感受”意思,但是很多時候你不一定能意識到自己的感受。
拿我們上文的例子,你和男朋友一起看了一部電影,你很喜歡,說“這部電影太好啦,大作!”
男朋友一臉不屑“哪裡好啊,講了半天也沒說出來什麼。”
這個時候你肯定覺得,這個人怎麼這麼無趣啊,對電影理解太差了。
但其實,這個時候你們不是真的在聊電影,你們真正想表達的,是你們當時的感受。
你說這部電影是“大作”,是因為你被這部電影喚起了一些強烈的內在體驗。
但是我們不習慣直抒胸臆,所以偷偷改換成“這部電影好”,好的是這部電影,跟我的關係沒那麼大。
男朋友想表達的也一樣,他想說的是“他啟用的是一些和你不一樣的感受”,但他也偷偷包裝了一下說法,變成“這部電影沒什麼。”
我們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感受,這本就很常見。
但很多不一樣感受,是隱形的,特別是在親密關係中,我們常常會忽略。
比如:男朋友給你打電話,你沒聽見。
發現的時候有好幾個未接來電了,你趕緊撥回去,他卻怒氣衝衝“你幹什麼去了?怎麼不接電話?太不靠譜了!”
你開始還解釋,手機調了靜音沒聽見。
但對方並不想聽你解釋:調了靜音怎麼不調回來?——你也很委屈,對不對?心想“這又不是我的錯。”
你以為這個時候你們是在談對錯嗎?
其實也不是,你們還是在交流感受。
對方是在批評你的行為嗎?看似是,他在表達你的不對。但其實他想表達的是當時的情境喚起了他的一些感受。
他想表達,卻沒有表達出來的是:以前你隨時都能回覆他的時候,他的感受多麼安心,剛才失去聯絡的時候,他感到多麼的恐懼,抓狂。
你當然沒有這種感覺,你好端端地呆在家裡,什麼都不知道。但如果你能聽到他潛在的那些表達,你就會說:“哎呀,你當時是不是急壞了?”。就可以安撫到他的情緒,也不用在電話這件事上來回計較了。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客觀世界裡,但每個人主觀上的感知和理解,以及內在的反應,都是千差萬別的。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交流,努力讓對方理解我現在的感受是什麼,也儘量站在對方的角度,體會他正在感受的一切。
這種相互融匯的努力,構成了我們的親密。
02get到這個知識點,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小仙老師有三個建議給到大家:
1. 建議說話的人,更直接地說出感受。
多用這樣的句式“我有種什麼樣的感覺”,而不要把它包裝成“這個人怎樣,這句話怎怎麼”。
我們經常把感受放到一個客觀的東西或者事情上,看上去彷彿更安全,但其實更容易造成衝突。
之前跟大家分享過,人們對一致性有非常執著的追求,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會把感受的多樣誤以為事物本質的分歧,會引起我們的不安,而如果用感受表達,(我們確實會在同一時間對同樣的事物,產生不一樣的感覺,而且他們是可以並存的)就安全得多。
2. 建議聽話的人,要學會聽懂對方的表達。
有時候對方的表達,你是要去掉一層包裝的。
妻子可能會說“你這句話很傷人”。作為丈夫,你能不能聽到她這一刻其實是在說“我現在很受傷”。她的表達不精準,需要你特別用心地聽出來。
還有的時候,對方可能會透過行為表達感受。比如老公晚上很晚不睡覺玩手機,他可能不說,但他在表達他很焦慮。
如果我們能看到行為背後的感受,幫他把感受直接說出來,也許他就不需要再透過行為的方式去表達了。
3. 建議每一個人,不要著急幫著對方消除感受。
這裡主要指的是負面感受。我們對負面感受,尤其是別人的負面感受,經常是不耐受、受不了的,這時候就容易用一些否定的方式,做不到完全的認可。
給大家舉個例子,妻子早上起不來床,說“我太困了,不想上班”,你作為丈夫要怎麼說?
大概的答案可能有這樣幾個方向:
有人是給她算經濟賬,不上班不行,家裡需要這筆錢。
有人是講道理,說我也很累,但我們不能被它打敗。
有人是想怎麼解決問題,說你困的話,以後要早一點睡。
還有人乾脆說就別上班了,我養你。
但是這麼多的方向,可能都不是最好的迴應。
她可能最想聽到的就是一句:“是的,太累了。”
這句話有什麼用呢?沒什麼用。我們說出這句話來,也不能幫她消除這種感覺,但我們能夠稍微體會一下她的內心世界,這就是親密的意義。
對方不開心最終只能對方自己化解。
我們沒有那麼大力量幫對方化解,如果能陪著他呆會兒,聊幾句,體會一下他的不容易,已經很好了。
如果太急於證明自己有力量,想幫對方把壞情緒都趕跑,有了感受就會有評判,反而連一起呆會兒的人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