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的@勞拉:
某天忘記在跟瑋瑋聊起什麼話題,瑋瑋突然跟我說了句:“我覺得你’宜人性’蠻高的”。
我一時沒搞懂就去查了查,哦,原來是個心理學術語,指移情能力、為他人考慮的意思,也有點類似於“討好型人格”那個意思。
後來我開始發現,“宜人性”高也很容易讓你淪喪為一隻別人的情緒垃圾桶。
瑋瑋也跟我分享說,感情中更要規避成為“討好型人格”,避免成為一個無條件來傾訴的知心大姐:
“如果一個人經常來找你傾訴,是否代表著你對他很重要?
其實也未必。人有時候就是單純習慣了另一個人,好的壞的情緒全盤接受。
時間久了,很多感情和情緒就蹉跎成蒼白無力的一盤散沙。”
我發現,有了即時通訊軟體之後,手機真的會像一個“電子垃圾桶”,人的情緒垃圾,大的小的全都丟在裡面。
我和我的一位閨蜜,經常陷入一種做彼此“肚子裡蛔蟲”的狀態,倒不是說默契,而是屁大點事都要第一時間對方分享,互作對方的寄生蟲:
“我家貓今天摔下床了,笑死我”;
“剛才吃了個瓜,絕了”;
“打遊戲我手機卡瞭然後我一頓操作居然拿下了三殺”;
與此相對應的是,彼此之間有什麼生活中微小的不如意都要互相分享:
“啊我好煩真的不知道吃啥”
“剛才看了這個新聞真的把我氣死了”
“外賣越送越遠”
你們倆在不知不覺中把這種焦慮擴散,而且這種日常瑣碎的情緒不管好壞都會干擾到彼此,這樣一來注意力被不斷牽涉和拉扯。
這些碎片化的情緒都太嘈雜了,你要是閒著沒事還好說,一旦忙起來的時候是真的想“一鍵遮蔽”掉這些雞零狗碎。
這種“緊密型陪伴”的代價可能就是把自己的情緒也搞崩潰。
尤其是語音訊息,口語比文字來得更輕挑,情緒更強烈。
你想想看,自己吐槽或者想要說一段不好的遭遇的時候,是不是一般都傾向於給朋友發語音?
我自己也坦言,有段時間特別害怕那個朋友的長語音,一看到對話方塊亮起紅色的未讀語音訊息,即使遮蔽掉了依然很礙眼,甚至會出於慣性,鬼使神差地點開看看她到底說了些啥。
有時候我都不想聽她焦躁的語氣,怕被傳染,而是選擇轉文字。
事實證明,她還是說了很多喪氣的話。
彼此之間更深刻的喜悅和痛苦,被小確幸、小確喪這樣的“情緒降級”給沖淡了。
而其實,那個經常找你聊天的人,不一定是在乎你。
他可能只是習慣了。
1.對方會掏心窩子跟你講述各種不堪回首雞毛蒜皮的煩心事,但當你也想講講自己的時,他們會快速帶過,然後把話題轉移到自己身上,她才不關心你遇到了什麼;
2.沒有煩惱要吐槽的時候,通常也不會來找你;
3.完全無視你正在做什麼,哪怕明知道你在忙,也要找你傾訴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
4.聊天時間很長,只傾訴問題,不去想如何解決,當你嘗試提建議時,她又會搬出各種理由逃避;
全都符合的話,恭喜你,你已經成為了別人的情緒垃圾桶。
那說到底,該怎麼規避掉“情緒垃圾桶”呢?
為了在不知不覺中“慣壞”彼此,有時候要有一點“邊界感”。
首先要從自身開始有一點要求,自己是不是也動不動就給別人分享雞毛蒜皮的小事,而且過於頻繁?
進一步要反思:是不是自己表現得太閒,太好說話?是不是對方覺得你的時間並不值錢?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很多時候沒有人想要故意去成為一個製造垃圾的人。
當處於低谷狀態時,也會無意識的成為負能量傳播者。
這時候身邊的人需要一些軟的手段,讓對方知道:有些問題總要自己面對,別人是解救不了你的,但會陪你度過。
糊弄學大法有時候也挺適合搬來用一下,豆瓣有個小組叫糊弄學,很多網友分享了自己不想閒聊時的糊弄模板,答案就在模板裡。
“有道理、真不錯、哇、唉、服了”,能用一個字解決就不要用兩個字,長語音不聽,超過三排的文字不看。
這樣就算對方的牢騷猶如黃河之水,你也能巋然不動,不會被帶入到他們的語境裡面去。
或者依樣畫葫蘆,以毒攻毒,也大力拋灑自己的煩心事和負面情緒,逼得對方不敢再來找你當知心姐姐。
畢竟誰都不想當工具人。
同事西西就深有體會,她曾經有個關係還不錯的室友,她覺得對方是個很好的傾聽者。
每次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情,西西就會下意識告訴她,室友會講笑話,分析問題,儘量逗她開心。
實習後西西的煩惱變得更多,每天下班都會和室友抱怨一堆事,然後她發現,室友漸漸不怎麼愛理她了。
室友告訴她:“你能不能不要每次都找我說這些,我也會累的。”
她這才意識到,好像自己總是習慣分享不快,卻從來沒有告訴對方一件開心的事情。
學會和自己對話,不要把別人當救命稻草,這是成年人應該修習的課題。
再親密的朋友,也會厭倦你長期散播負能量。
把別人當作情緒的救命稻草,久而久之就陷入路徑依賴,無法自救。
其實排解情緒的方法有很多種:聽音樂,運動,寫日記,相信自己,你可以一個人走出悲傷。
還有,正視自己的痛苦和糟糕經歷,千萬不要把它們當作是博得別人善待的籌碼。
透過展覽自己的弱點,來迅速獲取同情和優待,這在初期的確是一種拉近社交關係的好方法。
但時間一長,別人只會同情你,不會和你交朋友,自己也容易產生低人一等的感覺。
務必要明白,世界上沒有人有義務,去理解和讀懂你的痛苦。
就好像今天你忍著做了他的情緒垃圾桶,並不是下次你崩潰了他就一定能幫你排解。
千萬不要打情緒的白條。
感情中也是這樣,共情心太強,對他人的痛苦太敏感,會把自己也拖進情緒的深淵。
你會發現那些出現在新聞裡的可憐女生,比如女畫手,北大女生包麗,原本都是善良活潑的人,但是當她們走進對方編造的那個黑暗世界時,她們就被吞噬了。
相信大家已經很瞭解pua這個詞,pua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從擊中你的同理心開始。
渣男們幾乎人手一個“被前女友狠狠傷害過“的角色,當男生們講起了自己悲慘的經歷,比如懷才不遇,比如被女性傷害感情。
很多女生就會情不自禁的想,他可太慘了,我一定會好好對他的。
然後就會被進一步索取情緒,無論做什麼,對方都可以說你對我還不夠好,我已經受過那麼多傷害了。
最後這些所謂的傷痛就會嫁接到女性自己身上,一步一步,變成了那個“受傷的人”。
別人可能每次拎著一袋垃圾過來,丟完就回家了,但是你卻要用很長很長的時間去降解。
你要忍受這袋垃圾在自己的心裡發酵,變臭,長出蚊蟲和細菌。
而那個扔垃圾的人毫不在意。
下次她又帶著滿滿的一大包下樓來,隨意傾倒在你這裡。
人的情緒價值並不是取之不竭的可再生資源,要把它留在有限的珍貴的地方。
就像之前有朋友跟我談起她童年的困惑:
她的爸爸,一個街坊鄰居口中的老好人,在家裡卻暴躁、武斷,沒有半點好脾氣。
父親可以和別人笑呵呵的打牌,被別人開玩笑毫不生氣,在飯桌上被灌一杯又一杯的酒。
但是回到家,稍有不慎就會引發他的不滿。
我認識的一個銷冠朋友,只要有他在就沒有會冷場的局,簡直是炒氛圍的高手。
但是私下裡他完全是另一個樣子,他不怎麼喝酒,也不像工作時那樣妙語連珠,他會很疲憊的坐在角落裡發呆,並告訴我們:“不好意思啊,你們玩你們的,我沒有心情。”
接收別人充滿消極的抱怨,其實也就是在消耗自身。
總是浪費自身的能量去稀釋和傾聽別人的痛苦,最終會累的是你。
哈耶克說,通往地獄的路是由善意鋪就的,你廉價的善,最後會把自己拖進負能量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