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輔導員是一個很年輕的女生。
所以我們最關心的事從輔導員嚴不嚴變成了輔導員有沒有談男朋友?操心著不屬於我們管的事。
大概因為我們是她畢業後帶的第一個班,所以事無鉅細,從生活到學習,打電話催我們找工作,論文講座不放過,連帶耳機、試聽這類小事都要提醒到位。
本來就沒差個幾歲,所以溝通起來毫無壓力。
又是一次輔導員查寢,拉了板凳和輔導員嘮嘮家常。開始嘆息、感嘆,這好像是每次小對話的一個必備專案。
“唉在學校好精緻啊,還會貼面膜,研究搭配,泡腳養生,每天吃水果和牛奶,偶爾會吃維生素鈣片,可是有什麼用呢?走上社會之後就被毒打,肯定變得眼神黯淡,生活粗糙、身材臃腫。”
主要是看到身邊太多朋友給的勸言,“等你踏上社會就會知道,學校有多好,又輕鬆又沒有生存壓力。”所以留下了這樣的刻板印象,做好忐忑的被虐的準備。
可是輔導員卻絲毫不這麼想,她用平淡卻令人信服的語調說,“這還好吧,你像我,我也是從外地來的,每天接觸的也都是學生,當然上班時一定會累的,但是好在習慣了,習慣了就還好。
學校裡和年輕老師很快很自然地就玩到一塊去,一起聚餐逛街,每個月存點錢是沒問題的。像你們也不要過分嚇到了。”
我突然愣住了,好像,我也確實是一直在聽別人說,一直遊走在社會邊緣。
大大小小的兼職幹過一些,最長也不過三個月。
既不是為了補貼家用,也不是為了存錢。只是為了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或者是有點餘錢。
讀大學是為了什麼呢?
如果是知識的容量的話,那麼我念到高中就已經積累完畢。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大概大多數人也都是這麼想著才退學的吧。那麼為什麼還要花費思念光陰來唸大學呢?
是為了保留一份相信。
是為了保留一份懷疑。
是為了我能在“是為了”後面填充一系列的詞。
我懷疑過自己,是不是這輩子就只能這樣了,服從父母的安排,在小縣城當一個教師,在合適的年齡找一個人結婚。這樣的生活聽起來也很不錯。
可是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難道真的永遠都生活在被安排好的生活裡嗎?這樣的生活是沒有什麼差錯,可是待久了,真的就會不自覺的不思進取。
我們有自己的思想,我們渴望與有內涵、思想有深度的人交流;我們渴望有一天去看中國、去看世界、去尋找那些我們從未抵達過的神奇的角落,也許只是一道平凡的光,可它打在了我的身上,變得與眾不同。
我們要的並不多,我們不喜歡失望,我們總是在與生活的困境做鬥爭,我們有的時候,沮喪的要命,甚至說話這樣再簡單不過的事都,語無倫次。
我們說,我們變得不像我。
然而,還好,總有一個地方,我們一定回的去。我們療傷、獨自舔舐傷口,把不安和彷徨交給那個自己,說,“今天也要好好善待自己。什麼內化的傷害、詆譭自己想都不要想。今天也要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生活。”
今天也有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