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剛聽完一本書,叫做《少有人走的路》。

書中對我有很大觸動的地方,在於“自律”。

(1)

我很少談論“自律”這個話題。

可能是因為堅持寫作的原因,我很喜歡“咬文嚼字”,要用一個詞,總得查過字典或者問過度娘、好好確認一下,然後才會決定是否用它。

有關於“自律”的含義,我度娘了很多遍,想寫這個話題就去查一遍,每查一遍都會認為和自己所想的“自律”相差太多,以至於有關於“自律”的內容,我寫的很少,更多的是談論習慣。

我一直嘗試想要找到一個詞來形容自己目前的人生狀態,但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究其原因,可能也在於我剛開始也受了一些的影響。

我看過一本書,叫做《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

在這本書裡,講到了“自律”,並且認為自律是消耗品,受意志力的影響。於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對“自律”這個詞的理解,也就保持在了“消耗品”這個含義上。

我贊同在初期嘗試讓生活變得規律時,確實會需要消耗一些意志力,來對抗心底那些“慾望”,想要變得自律確實需要捨棄一些東西。就比如說想要減肥,就要剋制自己想要去吃那些高糖高熱量的事物,就要剋制自己想要偷懶的心理去動起來,這些事需要消耗意志力。但是在後期呢?當這些行為都變成了自動化的行為之後,當你可以不需要太過剋制就可以自然的接受那些低糖低碳水的食物、當你可以不需要太過剋制就可以自然的運動的時候,這還能稱之為自律嗎?

所以在看完這本書以後,我對“自律”有了新的認識,但也引起了我對自己人生狀態更大的疑惑。

第一次主動出去參加線下活動,我報名了一個以“自律”為主題的講座。

講座上,主講老師也問到了參加者們對“自律”的認識。當時我剛看完《自我管理》這本書不久,我當時是帶著疑惑回答了“自律是消耗品”這個答案的。

之後,主講老師又給出了他的理解,他認為“自律”是一種投資。

這也給了一個新的角度來理解“自律”,但始終沒有解決我對於“用什麼詞來概括我目前的人生狀態”這個問題的疑惑。

今天,終於在《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裡,找到了答案。

(2)

《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裡,給出了實現自律的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於事實和保持平衡。

我重點想要聊聊有關於“推遲滿足感”這一點。

這讓我想到了在劉媛媛的《精準努力》這本書中講到的“痛苦的小路”和“快樂的小路”。

在《精準努力》中,作者劉媛媛把“拖延”解釋的很形象。當我們面前有一件困難的事情要做的時候,我們就會站在一個岔路口上,一條是做這件事,也就是“去走痛苦的小路”,一條是不做這件事,也就是“去走快樂的小路”。這兩條路的差別在於,走“痛苦的小路”越到後來你會感到越快樂,走“快樂的小路”越到後來你會感到越痛苦。

這就是“即時滿足”和“延時滿足”的差別。

《掌控習慣》這本書也提到過——為什麼壞習慣容易養成?因為壞習慣給人的滿足感是即時的,而好習慣帶來的滿足感是延遲的。

一個自律的人,能夠享受“延遲滿足”帶來的快樂。

能夠懂得享受“延遲滿足”過程中的痛苦,可以磨練一個人的意志力,讓人變得敢於承擔責任,並且忠於事實,當我們懂得主動放棄一些自身的慾望的時候,也就能夠慢慢地找到生活的平衡。

(3)

現在,對於“自律”,我是這麼理解的。

“自律”一個完整的人生過程,是讓生活逐漸趨於平衡的一個過程。

也許在前期,我們確實是需要運用意志力去克服一些誘惑和慾望,但當我們慢慢地適應了這樣一個過程之後,漸漸地自律就不需要再動用意志力了,它會成為我們內心的一種秩序,讓我們能夠在自己的規則之下,自由地的生活。

如果要給“自律”一個更形象的解釋的話,我想可以解釋為:我們自己把自己放在了一個“框”裡。起初我們總是在“框”邊來回走動,甚至會時不時的與邊框發生碰撞。為了管住自己不走出這個“框”,我們會看著外面的精彩世界做一番思想鬥爭,當我們忍住了踏出“框”的衝動,就能感受到一種成就感。每一次“鬥爭”的勝利,都會讓我們變得更加樂於在“框”內行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框”裡我們的活動會越來越自在……

這大概就“自律”能夠給人帶來自由之感的原因。

(4)

回想我以前的生活,其實是非常不自律的。

我會表現出兩種狀態,一種是在別人面前“顯得非常自律”,另一種是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自暴自棄。會有這樣的反差,原因在於我太過關注別人對我的看法,“要讓別人覺得我很厲害”,但從未想過自己對自己有什麼樣的要求,這其實是一種自卑的表現。

所以我做事經常會從簡單的事情開始做,總是想著把瑣碎的事情先做完,就能留下時間專門去處理那些困難的事情。但實際上瑣碎的事情永遠做不完,反而會使得那些重要的、困難的事情無法被認真對待,總是草草了事,這也是為什麼在過去十多年裡,我始終沒有成長的原因。

在開始學著做一個自律的人的這一年多時間裡,我開始知道了“延時滿足”的快樂。

困難的事情雖然看上去很難被解決,但實際上解決之後帶來的成就感要比自己做十件瑣事的成就感要大得多。

我起初並不是很明白《吃掉那隻青蛙》裡所說的“吃掉那隻最大最醜陋的青蛙”,雖然一邊在照著做,但也一邊在疑惑“為什麼先要吃掉最大最醜的那一隻呢?”現在才理解,當我在一天中首先處理掉了最困難的那件事之後,接下來的事情處理起來就會輕鬆很多。

我每天都給自己規定了“寫作”的任務。

起初我把這件事情都放在了一天最後一件事情來做,因為我覺得這件事太花時間。事實上,每當我每天留出半小時到一小時專門用於寫作的時候,我總是寫不完自己想寫的東西,時間到了我就停筆回家。

這麼做的後果是我無法寫出像樣的文章。

因為每天寫到一定程度就停筆,以至於思路就被打斷了。然後到第二天再想繼續寫的時候,我又會對前一天寫的內容修修改改,讓一篇文章始終處於一個“寫不下去”的狀態,一篇文章反覆改的時間久了,我會覺得“越看越不行”,別說持續輸出了,可能連一篇都弄不出來。

報名參加簡書的日更挑戰,其實也是逼著自己去輸出,讓自己能夠完完整整地寫完一篇文章發出去,不論寫的好與壞,都當做是當下的一個記錄。

所以現在我每天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寫完日更文章,快的話一小時以內,感想比較多就可能花上兩個小時甚至更多。可一旦完成了這項任務,我就會覺得一天的大部分任務都完成了,剩下的任務應對起來就會輕鬆很多。

這就是“延時滿足”所帶來的好處。

也多虧了現在自己越來越能夠享受這樣的“延時滿足”,讓我變得越來越自律,也越來越自由。

(5)

對於“自律”,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理解。但自律能夠讓人自由,卻是毋庸置疑的。

我自律,我自由。

4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家中有女不遠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