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個故事講給你聽:
1同事的表弟最近談了一個女朋友,是朋友介紹認識的。
這個女孩是婦產科的一名醫生,清秀,懂事。表弟甚是喜歡。
可就是一點,女孩不苟言笑;約會的時候堅持AA消費;非常介意欠人人情。
表弟覺得女孩並不喜歡自己,於是忍不住問她:如果你對我沒意思,不用勉強和我見面。
女孩卻告訴她:如果不喜歡的話,我不會再次和你約會的……
表弟驚訝地看著她,可女孩臉上依舊沒什麼笑容,平靜、淡然。
表弟經過幾番打聽才知,女孩竟是她家人撿來的。
不知道女孩是不是因為知道自己是曾被親生父母遺棄的孩子,所以很少向人表達自己的情感,顯得沉默寡言。
即便養父母對她比自己親生兒子還好,她也十分孝順自己的養父母,但在人際交往方面總特意與人保持距離,不易親近。
表弟知道以後,把“真相”放在了心裡。希望有一天這個女孩能勇敢地告訴他自己的身世。
他決定和這個特別聽話、懂事的女孩相伴一生。
2一個跨國故事的精英、一名要強的事業女強人,在35歲裡,被一個大難題難住了——要不要孩子?
不生孩子,家庭就會出現問題;生孩子,自己的事業就會出現問題。
幾分糾結,終於說服婆家——到美國找“代孕”。
由於美國代孕合法,因此不用擔心,各方利益都能保證。
不耽誤自己工作,也能如願“生”孩子。
可是有了孩子以後,他和丈夫因為育兒問題,再起糾紛。
她依舊沒有時間陪孩子,因此被婆家指責,被丈夫埋怨。
最後離婚收場,成了一名單親媽媽。
3烏克蘭是有名的歐洲“子宮”。
每年接近有3000名被遺棄的代孕寶寶降臨在這座城市。
他們由於不在預定父母的國家出生,根據烏克蘭法律,也不允許被烏克蘭居民撫養,因此他們變成了無國籍孩子。
他們為什麼會被“退貨”呢?
因為他們有“瑕疵”,生出來以後存在身體或智力上的缺陷,因而被預定父母“退貨”;
還有可能他們的預定父母像鄭爽和張恆一樣,即便不是“殘次品”也會遭遇“退貨”……
這些“殘次品”和“退訂品”只能呆在“無國籍”裡,無望地生長,卻仍要像普通人一樣經歷漫長的人生。
自媒體人“TINA心理”在她的小紅書影片裡分享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幾乎淚目。
4影片裡,“TINA心理”記錄下了三名被“遺棄”的代孕寶寶,回顧自己一生時的自述:
我仍然對我的身份感到困惑,我覺得即使有家人,也仍然感到孤獨。——男,46歲
我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我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男,67歲
肯定少了點什麼,是的,肯定,我的心上有一個大洞。——女,70歲
就像第一個故事裡的那個被遺棄的姑娘一樣,他們一生都揹負著“被遺棄”的標籤。
他們害怕麻煩別人,害怕自己再度被拋棄,於是儘量懂事和聽話。
他們也害怕投入過深的情感,因為他們覺得情感能傷人。
一旦被傷到,自己將被再度“遺棄”。
5在故事2裡,我們看到一位十分在意自己事業的女強人。
她認為自己學歷高,能力強,有錢,所以可以用“代孕”的方式,免除作為女人生命裡要受的苦,能夠讓自己“魚與熊掌”雙得。
讓人生“十全十美”。
可是她那麼智慧的邏輯腦卻忘了,那麼多預定“代孕寶寶”的“父母”也忘了,從他們身體裡拿出來的東西,40周以後歸來的一條鮮活的生命。
有心跳,有脈搏,同我們一模一樣。
他們不是商品,和能讓你“活”得更自在更自由的工具。
6“代孕寶寶”先天失愛。
懷孕過的媽媽能深切地體會到,即便在孩子沒有生出來的時候,他在你腹中,你都一直在和他做情感的交流。
你從那個時候就開始付出。
是父母現在和今後所有的愛,塑造著孩子的身體、情感、智慧、感受、與他人的聯結以及對生命的理解。
一個沒有被父母完整付出,完整愛過的孩子,人生註定是殘缺的。
有些東西,沒人真誠地給過,就體會不到擁有它的感覺。
沒有體會過被愛和被給予的感覺,自己也就無法給到別人。
就像第一個故事裡的那個姑娘,她就不知道如何向人表達愛意,不知道怎麼“放心”地融入集體和社會。
即便有養父母的疼愛,她還是要花大半的人生去填補她內心的那個“洞”。
7“代孕”怎麼能合法?!
如果連“生育孩子”都能被“產品化”和“商業化”,那作為人類這種高階靈長類動物又存在什麼獨特和高階的呢?
公然搞個“飼養場”,讓“僱主”隨意去挑選“孩子”嗎?
就像挑選可口的豬肉、牛肉、魚肉一樣?
如果金錢能解決一切,包括“生養”,那你要孩子的目的何在?
學者劉瑜在《願你慢慢長大》裡有這樣一段話:
我一直覺得生孩子是天底下最自私的事情,
用別人的生命來完整自己,
母親對孩子的愛,不過是對生孩子這個選擇承擔後果而已,
談不上什麼偉大。
……
“代孕”怎麼能合法呢?
如果合法,如果父母連這最自私的事情都不願意親自做,最應該承擔的後果都可以不用承擔,那還能叫做“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