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滅絕愛情,亦不可迷戀愛情。
偉大的畫家梵高先生在藝術上的執著追求與非凡成就眾人皆知,可他的感情生活卻鮮少有人問津。可以說梵高畢生都是孤獨的。
他的愛情之路坎坷不平,每一段感情之火都在熊熊燃燒過後無疾而終,終其一生,他也沒有遇到可以相伴終老的伴侶,最後在極端熱烈的藝術創作中,在萬般孤獨與落寞的折磨下精神崩潰,走上了自殺的不歸路。
當時如果梵高身邊能有一個與之相知相愛的伴侶,一直幸福地守在他身邊,支援鼓勵著他,他們之間有著深度融合的親密關係,那麼歷史可能會重演,一切都會不同。
梵高的故事告訴我們,人是社會化的動物,都需要彼此。沒有與他人的親密關係,人就會枯萎或者死亡。
但反過來說,如果過於在親密關係中沉迷,過於依賴對方,最終也會讓對方不堪忍受,這樣的親密關係會給雙方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親密關係》這本書,探討這個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話題,親密關係。
這本書綜合了多種心理學分支,集邏輯性、科學性、嚴謹性、理論性、客觀性為一體的教科書級的書。
有關婚姻和愛情的書很多,但像這樣闡述嚴密、深刻動人卻又通俗易懂的書很少見。
整本書沒有廢話,不博人眼球,卻很實用,對維持家庭的幸福與婚姻的和諧有嶄新的認識和積極的指導意義。
這本書從親密關係的性質和重要性入手,引用多年來心理學研究成果,一步步深入探討和分析了戀愛與婚姻心理學。
每個人都需要歸屬感,這是幸福的關鍵,如果能與一個人保持始終如一的親密關係,和諧的性愛,就會擁有更健康的身心,這也是本書的核心理念和寫作出發點。
那麼,我們一開始可能會被哪些人吸引呢?這些人一般能給予我們興趣與讚賞、有金錢與地位、有性吸引力,喜歡我們,與我們相似,越是難以得到越是喜歡,越是反覆接觸越是迷戀。
但由於每個人人格不同,相愛的方式不同。而且每段關係親密、激情、承諾的比例不同,那麼呈現的愛情形態也不同,比如說浪漫之愛,有強烈的激情和親密感,承諾卻輕描淡寫。而且浪漫之愛看似迷人,卻不容易持久,這與新奇感的消失有關。
相伴之愛激情不足,卻可能保持長久幸福的婚姻。完美之愛短時間內可以形成,但很難長久維持。
總之,愛情,激情,性慾等受各種荷爾蒙分泌的影響,激情的退卻與荷爾蒙的下降成正比。
因此,不要指望愛情可能永久保持新鮮和激情,這是不可能的。
並且支配情感和承諾的腦區不同,所以如果你並不愛一個美女,卻可能對她有強烈的性慾望,或者對一個讓你感到快樂和依戀的人,卻感受不到激情,那麼不用詫異。
很多婚姻關係可能存在嫉妒、說謊、感情創傷、情緒衝突、冷暴力,甚至暴力與背叛。
兩性在對待衝突時反應不同。容易憤怒和暴力的人格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很大。
伴侶如果早期覺察到離婚的訊號,明白離婚的步驟,離婚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經過失望與希望反反覆覆,一步步走向婚姻和愛情的破滅。
那麼努力維持和提升親密關係,保持忠誠和滿足,寬容對待伴侶,採取科學的心理方法,比如說行為治療,情緒治療等,也許會修復支離破碎的感情,重新找回往日的甜蜜之愛。
以上是本書基本內容的概述。
從呱呱墜地開始,我們就開始與自己的父母建立了親密關係,長大後,又與愛人、朋友建立了各種親密關係,親密關係貫穿人的一生。
既然歸屬需要是人的本性,那麼每個人一定都希望獲得完美舒適的親密關係,但現實往往一遍遍地告訴我們,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是困難重重的。
如果想尋找和探索愛的真諦,最終獲得成功的親密關係和幸福生活,就需要對影響親密關係的各種社會根源和心理學基礎這些深層次的原因有一定的認識。
親密關係的質量影響每個人發自內心的幸福感和身心健康。
每個人可能都在婚戀過程中存有很多疑問,比如說,親密關係與普通的關係有什麼區別?存在完美的親密關係嗎?親密關係中的兩人要毫無保留地把秘密傾訴給對方嗎?
相對於兩個性格互補的人,性格相似的人是否可以擁有更好的親密關係?親密關係可以維持多久?親密關係會消亡嗎?沒有親密關係對人類有什麼危害?
一夜情和持久的愛情有什麼區別?離婚率為什麼節節攀升?怎樣維持良好的親密關係?
相信大家在讀完本書後,對以上這些問題都會有更深刻全面的認識。
本篇文章將首先從親密關係的幾個構成要素入手來談談親密關係。
1、從小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從出生開始我們就與照料者建立了各種型別的依戀關係。
照料者的性格與態度對親密關係的影響很大,比如說,如果照料者是一個熱心積極,能很快滿足孩子需求的人,那麼這個孩子就會與照料者形成安全型的依戀關係。
但是如果照料者有時候熱情,有時候淡漠、置之不理,那麼照料者與孩子就會建立起焦慮矛盾型的親密關係。
還有一種型別是迴避型的依戀關係。這些照料者帶著拒絕和敵對的態度對待孩子,讓孩子覺得這個人不可靠。自然形成了這樣糟糕的依戀關係。
很多研究者發現,成人之間的親密關係與兒童早期形成的親密關係大同小異。
第一種仍然是是安全型。
第二種焦慮矛盾型也就是痴迷型。痴迷型的人既害怕建立親密關係又怕失去。這種人建立親密關係後,過於依賴他人的認同與讚許而獲得安全感,從而會過於沉迷,但同時又擔心關係破裂。
從而一直在矛盾糾結中折磨自己,不能如沐春風地相愛。
居里夫人曾說:“如果一個人把生活興趣全部建立在愛情那樣暴風雨般的感情衝動上,那是會令人失望的。”
第三種迴避型,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恐懼型,一種是疏離型。顧名思義,疏離型的人不喜歡親密接觸,他們喜歡自力更生。但是恐懼型的兩者兼而有之,他在親密關係中既坐立不安又擔心親密關係不能長久。
親密關係複雜多變,照料者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方法會直接影響親密關係的走向。
可想而知,父母給予關愛和支援的孩子在成年後,對戀人和朋友更加熱情大方。
父母是天然的教師,他們對兒童,特別是幼兒的影響最大。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勝於卓越的才智。
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
父母應當深刻了解正在成長的人的心靈……只有在自己整個養育過程中不斷地研究孩子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學知識,才能夠成為真正的能手。
文化標準可謂是日新月異,現代社會與以前的舊社會有所不同,現代人更注重個性化和個人實現。更期望從親密關係中獲得快樂和享受,而避免麻煩和付出。不再勉強自己去適應伴侶,努力經營婚姻。
所以說這也是現在離婚率攀升的根本原因之一。
生殖技術的快速發展讓男性不再過於依賴女性生孩子,而且男孩出生率增高,會造成將來女性人口比例下降,那麼男人可能會更珍惜身邊得之不易的女人。
這些就是文化對人類親密關係的影響。
2、性格決定愛情與婚姻的質量
雙性化的人、表達性高的人和工具性強的人能更好地與人相處,更容易獲得幸福。
什麼是雙性化?就是這個人既具有男性化特點,又具有女性化特點。這樣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更能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更容易理解對方。
工具性是指人的自信心和魄力。
表達性是善於表達,善於溝通。
具有這幾種人格特徵的人更容易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比如說,一個很溫柔的小鳥依人的女人和極具陽剛之氣的大男人之間可能會過不好,因為他們兩個人都太極端,一個過於陽剛,一個過於柔弱。
反而兩個雙性化的人在一起可能更容易心心相印,獲得持久的幸福。
自信心強,有魄力的人不僅容易在事業上取得成功,也容易在感情中獲得幸福。
不善於表達與溝通的伴侶,自然容易讓對方產生誤解與猜疑。不利於在親密關係中讓對方感受到愛意與關心。
另外,神經質弱、高自尊的人更容易幸福。
神經質強的人對小事過於敏感,動不動就引起軒然大波和內心劇烈的波動,這樣的人更容易在親密關係中受挫。
而高自尊的人對自己的能力有正面評價。不容易受到別人評價的影響。
正如拜倫所說:“真正有血性的人,絕不以求別人的尊重,也不懼怕別人的忽視”。
同樣的道理,低自尊的人容易低估伴侶對他們的愛,很難相信伴侶會真正深深地愛著自己,總覺得感情不可靠,情緒反應強烈,對待愛情的態度消極悲觀。過於自我懷疑和敏感脆弱。
這樣的人自然在親密關係中會隨時憑空製造出很多堆積如山的問題。
3、人的本性。
人類的本性對親密關係也有重要的影響。
比方說性選擇。人這個物種在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演化的關鍵是繁殖後代。
所以越是合群的人,越容易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從而有利於繁殖後代。而那些離群索居的孤獨者就不能繁殖後代。隨著物競天擇,合群的人可能更容易適應這個社會。
隨著歷史的發展程序和一代代的遺傳,人生下來就有了歸屬的需要。
又比如“繁殖困境”,男女在養育過程的投入是有天壤之別的。女方要十月懷胎、生養孩子,並且每次只排一個卵子,繁殖能力有限。
所以這樣的天性造成了這樣的結果:女性傾向於認真謹慎地挑選伴侶,這樣更容易繁殖後代。
而男性正好相反,他們傾向於廣泛涉獵,相對女性來講,選擇伴侶就不那麼苛刻,反而隨便得多。由於精子多,利用每一次交配的機會,繁殖就更容易成功,所以也更不忠誠,容易在婚內出軌。他們也更容易發生一夜情,與多個女性保持風流關係。
因為男人自己不會生孩子,所以男人就會天然地緊張不安,時刻警惕妻子肚子裡的孩子是否是自己親生的骨肉。這就導致男人對紅杏出牆的威脅分外地警惕。
而且男人更注重外貌,但女人更注重經濟,為了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成長環境。
人際關係的構成要素也有兩個人之間的互動。
一旦二人之間產生互動,這種相互影響就會產生千變萬化的結果。這種不斷流動的互動非常重要。
如果一個人幸運遇到合適的愛人,那麼原本恐懼或逃避愛情的人也可能逐漸變得信任愛人,建立了安全感,與愛人親密互動,幸福相守一生。
親密關係就像一把雙刃劍,用好了自然皆大歡喜,用不好則會兩敗俱傷。
如果因為害怕親密關係而憂心忡忡,或者總是害怕受傷而在愛情中徘徊不定,或者經常在親密關係中煩惱或失望,那麼一定會影響身心健康。
綜上所述,親密關係由多種要素構成,有歷史文化、個人成長經歷、人格、自尊、人性、互動等多重複雜的影響因素。人的外在表現有其生理心理學的內因。
尋找一個合適的伴侶萬分重要,這會讓一個原本不成熟的人在愛情中得到重新生長的機會,會變得更加成熟自信。
每個人都有歸屬和愛的需要,要想幸福,就需要了解親密關係形成的社會根源及其影響因素,才能在親密關係中走得更穩定,更持久。
親密關係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瞭解彼此的內涵,修煉心性,讓自己愈發清醒與成熟,雙向成長,正面互動,會建立更加完美的親密關係。
波普說:“愛,必須有恆久不變的特質,要愛自己,也要愛對方。”
好好修煉,相信愛會開花結果。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