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表述清楚了,就解決了一半。
你是一家公司的員工,現在是週五下午的5點半,平常都是6點準時下班。你看了看錶,心想馬上就可以和朋友去約會看電影了。
突然,上司叫你去他辦公室一趟。他跟你說,最近我們這個產品的資料下滑得很厲害,你去找一下原因,我下週一開會要用。最好今晚能給我個初稿,我看看需要有什麼改動的地方。
你該怎麼做?是留下來加班,還是拒絕上司的要求,準時下班?還是說有一個更好的決策能同時兼顧上司的要求和你的約會?
其實這就是一個框架問題,選擇了不同的框架,結果的走向自然會不同。
有一個合適的框架是我們做出良好決策的第一步,但也要警惕根據別人的框架來做決策,或者是根本沒有框架。
為了制定一個良好的決策,我們需要先了解框架的三個組成部分。
1 目的
目的是為了理清決策到底是什麼。
假如大家沒有共同的目的,那麼顯然也不會達成一致的決策。
為了找到決策的目的,我們可以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我們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為什麼要這麼做?我們希望達到什麼樣的效果?我們可能會因為什麼而失敗?2 觀點
每個人學的專業、受的教育、工作經驗都不相同,可以說,每個人都會形成自己的一套觀點。
比如回答同樣一個問題:“這個產品的活躍人數為什麼下降了?”。運營、產品、技術可能都會從各自的角度去審視這個問題,但這也造成了我們看問題的侷限性。
正因為我們的觀點跟個人的性格、思維、經驗息息相關,因此需要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反思,否則就可能做出錯誤的決策。
羅傑斯曾說:
傷害我們的不是我們的無知,而是我們知道的並非如此。
我們需要分享自己的觀點,向別人學習,從而加深自己對決策問題的理解。
3 範圍
範圍決定了我們在決策時,需要考慮哪些,不需要考慮哪些。
比如產品的活躍度有波動,那我們是隻考慮這一個產品,還是考慮和它相關的產品,還是考慮它的競品?
這就相當於給你框定了一個邊界。
回到開始的那個問題,你的決策有3個目的:
在週一前準備好材料表達自己熱愛公司的態度信守自己約會的承諾根據你的目的和上司交換觀點,同時考慮範圍,即是否有其他人可以幫助我完成這項工作。
那麼你需要解決的只有這一個問題:該如何做才能同時兼顧上司的要求和約會呢?
只要你和上司在框架上達成了一致,那麼將工作改到週六的上午完成會是一個不錯的決策。
對於某些問題,我們或許需要制定一個規範性的框架來幫助決策。如何制定?下篇再為你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