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你沒有價值了。
你會扔掉999足金金條嗎?
除非某天鐵礦在這個地球蒸發,價值飆升;
你會在生病的時候拒絕醫生嗎?
除非醫生說:“我治不好,您走好”;
你會放棄一份月薪十萬的工作嗎?
除非有人給你更高的價錢。
親密關係的本質也是一樣的,透過情緒和那些我們自己的認知,親密關係,就是“價值交換”。
一個人追你的時候,你具有“狩獵價值”,追到手了,也許你具有情緒價值、金錢價值、家庭價值....這些所有對方需要的東西。
而一旦你的價值消失了,對方就有放棄你的可能。
親密關係,任何一段社會關係,需要“供需平衡”才能穩定。
01沒有恆久不變的真愛
愛情,是會變的。
一個曾經滿眼都是你的人,某天也會處處嫌棄你,它並不足以獨自支撐一段關係。
在由英國人阿蘭 · 德波頓創立的人生學校出版《愛情的真相》一書中這樣描述道:“愛”是一種需要學習的技能,而非僅為有待感知的情緒。
面對這樣的變化,我們衍生出一個幻覺—真愛。
人類對“真愛”,有一個衡量標準—永恆。就像童話,結局永遠是,王子和公主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渴望永恆並沒有錯,除了愛情,我們人類還渴望很多東西的永恆,生命,金錢,友情,親情.....
只是,不禁會疑惑,為什麼我們人類,會如此渴望“永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無論是生命,金錢,友情,親情,還是愛情,都和“自我”有關,我們將它們納入了“自我”的一部分。
我們渴望“自我”的圓融,我們恐懼“自我”的滅亡,我們從出生開始,就開始形成“自我”,而“毀滅感”,也如影隨形。
在這個二元對立的邏輯世界裡,為了避免“滅亡”,於是我們反而選擇“永恆”,以為那便是“真”。
其實我們找錯了方向,這些矛盾,本身便是對立,選擇其中一方又會有新的對立產生,我們只需要接受“沒有不變的真愛”這件事情,再深入變化本身,看清問題,便解決了問題。
問題只需要被看見。
02當愛情變了,我們怎麼辦?
美國思想家、文學家、詩人愛默生說過:“說到底,愛情就是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在別人身上的反映”。
當愛情變了,我們可以嘗試從自我成長的角度,向內看。
“我們現在就像室友,基本不交流,我覺得,他不需要我了,我們快完了”小李說。
1、愛情有幻滅期,它是激情之愛通往伴侶之愛的必經之路
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將愛情分為激情之愛,和伴侶之愛。
幻滅期位於兩者之間,它意味著愛情帶來的粉紅色潮水已經退卻,是時候面對真相了。
小李說,老公對她大大咧咧的性格很不滿意,總覺得她不注重生活的細節,家裡沒水了不會記得買,兩種顏色的衣服混在一起洗會染色也不分開,諸如此類……
小李很委屈,說:“一開始認識的時候我就是這種性格,為什麼現在才不滿意?所以愛真的會消失對不對?”
並非愛會消失,而是,激情之愛,原本就是“投射之愛”,它產生的愛情幻覺必然死亡。
小李有一個挑剔苛刻的母親,成長時期經常受到指責,很少得到正面的鼓勵。
她自我缺失的部分是“被包容”。
而之所以會與老公結婚,是小李覺老公非常溫柔,而且寬容。這樣的特質與小李的缺失一拍即合,於是在她眼裡,老公就是“理想母親”。
可是,幻覺終究只是幻覺,老公畢竟不是母親,過往的缺憾也屬於“不可逆”的範疇,潛意識一直都知道。它會一直製造矛盾、衝突,提醒你問題的存在。
並不是愛消失了,而是問題浮出水面了。
2、 透過自我成長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就是滿足了關係中的“供需平衡”
前面說過,一段關係必須“供需平衡”,親密關係中的問題,當我們看到癥結,就解決了一半,我們把關注的焦點,從關係、對方,轉移到自己身上,然後學習自我完善,便解決了另外一半。
我建議小李就自己的感受與母親進行溝通,然後她發現,自己一葉障目。
她覺得母親總是挑剔自己,感覺從未被接納,可是母親卻舉了N多事情告訴她,她一直被愛著、包容著。
小李感嘆道:“傷痛矇蔽了我的雙眼。”
我們總是這樣,快樂迅速被遺忘,於是我們只能不斷製造新的快樂來獲得片刻滿足,而傷痛,卻一直被我們緊緊握住不願放下,且不斷疊加新的傷痛來獲取強大的存在感。
傷心的歌曲總是更動人,痛苦的電影一直都最震撼。
在小李與母親和解之後, 當老公再挑她的刺,內心的條件反射:抗拒、煩躁、懷疑、難受,都消失了。
她可以笑嘻嘻地對老公撒嬌:“好嘛,我錯了,下次一定改”。
投射一旦消失,你內心的怨恨便不再屬於眼前這個人,你對他的便升起了慈悲的,包容的,伴侶之愛。久而久之,老公也改變了,不再挑刺,不再抱怨,兩個人順利度過難關。
為什麼一開始滿眼都是你的人最後放棄了你?
因為你眼裡的ta不是真的ta,ta眼裡的你也不是真的你。
總結
放棄你是因為你失去了價值,親密關係,婚姻關係,任何一段社會關係,需要“供需平衡”才能穩定。
我是你的朋友戴夢令,有情緒疑惑,可以說給我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