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我時常思考到愛與恨的問題,以前公司的女同事蔓晴,剛好小我10歲,活潑可愛,因此非常受大家的喜愛。我也不例外 ,蔓晴把我當成她心中的親姐姐,有什麼事情都樂意跟我分享。這次接到你的微信電話感到特別心驚,聽到你連續談了兩場戀愛,被兩個男人拋棄,感受到每一次談戀愛都全身心地付出,去愛對方,每一次被拋棄,則內心愈來愈恨!
第一次失戀,她的感受是:真恨!真想報復他!
第二次,她更進一步談到:我一定要想辦法報復他,恨不得殺死他!
跟蔓晴通話後,使我在昏暗的小區再三徘徊,抬頭看著遠天的星星,月光如洗,呀!這世界原是這樣的美好,為什麼人的心中要充滿恨意呢?由於懷恨,我們的心眼渾濁,就看不見世間一切得好,自然也看不到自己在這裡面的角色了。
我們時常談到愛恨,但很少人去深思愛恨的問題。
什麼是恨呢?經典裡把忿恨連在一起。忿,恨之意,對有情、非情產生憤怒之心。恨,於忿所緣之事,數數尋思,結怨不捨。
我們可以來思考一些有趣的問題,一是愛雖然會轉為恨,卻不一定會轉為恨,也可以說,失戀會使一些人意志消沉、忿恨難平,卻也能使另外一些人更懂得去愛,開發更廣大的胸懷,不幸的,你是屬於前者。二是愛恨雖能束縛我們,它只是心的感受,猶如波浪之於大海,其中並沒有實體,是緣起緣滅罷了,可嘆的是,大部分人不能隨緣,反而緣起即住,愛的時候陷溺在愛裡,恨的時候沉淪於恨中。
一般人在愛恨的時候很少有檢驗的精神,很少反觀這情緒的變化,因此就難以革新與創發。久而久之,愛恨逐成為一種模式。
“由愛生恨”是最固定的模式,我們從小就被教育了這種模式,我們在電視、小說、電影裡學習到這種模式,在親戚朋友身上感染這種模式,反映到真實生活裡,我們在愛情失敗時,隨之而起的便是恨,沒有一個例外,我把這種叫做“模式反應”,那有點像蚊子從我們眼前飛過,它不一定會傷害我們,但我們會下意識地舉手去撲殺它一樣。
如果不是“模式反應”,為什麼千百萬人失去愛的時候都反射出恨呢?那是不是人性的真實呢?
為什麼我要和大部分人一樣,失戀就憎恨呢?可不可以做一個卓然的人,失戀也不恨呢?
失戀的恨,那是由於兩個原因,一是認為失戀是壞事,二是我們沉淪於過去的覺受。
失戀不是壞事,春天過了就是夏天,秋天過了就是冬天,這是必然的過程,我們熱愛春秋,但並不能阻擋火熱與寒冷的來臨,我們熱愛玫瑰花、牡丹、桂花、紫丁香,但我們不能使它不凋零。
我們不喜歡凋零,然而,凋零是一種必然。
過去不能讓它過去,未來不願等待未來是人生最大的悲劇,其實,再怎麼好的戀愛,每天都是不同的,我們甚至無法維持對一個人的愛,從早上到晚上都保有同一品質。也就是說,再好的愛都會失去,會成為過去式。
我們之所以為失戀煩惱,是因為我們不願面對此刻、融入此刻,老是沉湎於過去。可嘆的是沉湎於過去的人會失去生的樂趣、失去發現的樂趣、失去創造的可能、失去愛的能力。如果我們願意走出來,就會發現就在此刻、就在門外,就有許多值得愛的人、許多值得愛的事物。
看你滿腹煩惱、滿臉忿恨、滿腦子報復之思,就是有這世界上最好的物件,也會被你錯過了呀!
讓我們一起來做一些創造性的工作,每天清晨起來中,把昨天的愛恨全部放下,從零出發,對著鏡子好好展現一個最美的笑吧!把自己最好的、最有魅力的那一面提起來,挺胸抬頭走出門外,那才是今天的你、此刻的你,既然你認為自己是善良而美麗的,為什麼不把善良和美麗表現出來呢?
這是我證實過的,我一閨蜜,那年她發現了她老公外遇了他自己的初戀時哭著給我打電話。我感受電話那頭的她正處於崩潰的邊緣,那段時間她跟老公鬧離婚,計劃如何分配財產跟孩子的事。
我就是這樣告訴她面對事情的。不要哭了,不要恨了,當你停止哭泣與懷恨的那一刻,當你從事件中走出來那刻,你的心是舒暢的,你的臉上就會有春天般的光輝,想象那時,你是多麼美,像一朵花在清晨的陽光下溫柔地開放,還伴隨著花的香氣!
就近我們又通了電話,她的語言洋溢著幸福,她跟我分享,由於自己坦然面對老公的出軌,老公也對她坦誠,決心一起好好經營家庭,把愛留給孩子和她。她笑著說,現在老公比以前更愛她了。
是的,我們沒辦法阻止事情的發生,但我們想辦法從事件中走出來!
雖然我沒有跟她見面,但我真的看見了她轉化恨意之後,臉上流轉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