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人把婚姻比作愛情的墳墓,錢鍾書也曾說道:“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圍城外的人想進去,圍城裡的人想出來。”
在我看來,婚姻之所以容易成為愛情的墳墓,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只是我們過去家庭的複製。
人的一生中都會經歷兩次“誕生”,第一次是嬰兒從母親的肚子裡誕生,第二次是戀愛。
我們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建立很多種關係,而戀愛是我們自主建立的最為親密關係。但很多時候,我們的所作所為無不透露著原生家庭的痕跡,所以親密關係的最終走向關鍵是要看你如何去經營。
不要將戀人當愛的工具
“戀愛到深處,我們會變成孩子”
每個人心中都存在一種理想父母的形象,可能是因為小時候父母對自己的忽視,亦或是過於嚴厲,導致自己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於是他們會在心中構建另一種符合自己需求的、近乎完美的父母形象,而在成年之後,戀人就成了他們唯一的救命稻草。
在愛情的甜蜜期,戀人會扮演彼此的理想父母,因為我們的潛意識中都知道對方需要什麼,出於愛的激情,我們也願意去無條件的滿足對方。
但激情褪去後,彼此深入瞭解,我們就會把戀人當做現實父母,把之前所有對父母的不滿都轉嫁到戀人身上,甚至會忍不住的去要求和控制對方。
此時的我們更像是一個蠻不講理的孩子,戀人越是愛我們,我們就越不講道理。
在感情中,對另一半存有期待是很正常的,但我們也要區分“符合”不是“等於”,戀人不管多像你的父母,那也僅僅是你的投射,實際上,你的戀人是另外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彌補你童年期待的工具。
再親密的人也是另外一個人
心理諮詢家榮偉玲說過:“如果只將戀愛視為一個結果,我就是要佔有我的愛人,那麼一定會遭遇挫折。”
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匱乏感和害怕被拋棄感,引發了在戀愛中對另一半的過於依賴,其實也就是焦慮型人格:敏感多疑,容易失控。
當然如果你們兩個是同類人那沒有問題,但如果你只是想讓對方彌補自己童年感情的缺失而依附對方,不去管對方是否接受,這樣的關係必然會出現問題。
愛情絕不是你生活的全部,無論多親密的關係也需要一定的空間。
戀愛是與家的最後一步分離
我們之所以會在戀愛關係中重複童年的錯誤,是我們無意識中想要得到治療。
極少數時候,戀愛會拯救一個人,這也是為什麼愛情會被奉為偉大的原因。但多數情況下,想要掙脫令自己痛苦的陷阱只能靠自己的努力。
原生家庭的教育讓我們擁有了愛的能力,戀愛給予了我們選擇愛的機會,戀愛是與家分離的最後一步,也是對親子關係的深刻複製,所以戀愛關係也尤其難“分離”,以至於很多人因為無法承受分手帶來的痛苦進而使用一些極端手段。
分手當然是痛苦的,就像小時候我們無法接受父母的離開,哪怕有些是合理的,但若是他們在那時告知我們他們離開的原因,或許我們就不會留下太多關於分離的痛苦記憶。
雖然我們現在擁有了分辨合理性的能力,但戀愛首先是親子關係的複製,所以當在感情中與另一半發生不愉快時,我們也無法第一時間去判斷事件的合理性。
我們只看到了一點:他不愛我了,就像爸爸媽媽離開我一樣。
我們渴望穩定,就像小時候渴望父母陪伴我們一樣,但有時候恐懼感或是過於注重結果反而會分散我們享受美好的注意力。
你只需知道,只要付出了就一定會有所收穫,同時也要坦然接受每段關係的不可預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