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前不久,是我的生日。父母分別給我打了一次電話,他們不是給我送祝福,而是各有來意。

父親給我打電話的目的是讓我回來工作,我們的對話內容大概是這些:

父親:“最近,我們縣裡邊那所中學在招語文老師,你叔叔可以把你推薦進去,你要不回來工作?”

我:“啊?可我不想當老師啊。”

父親:“在我們縣當老師挺好的,每個月能拿四五千,五險一金齊全,年終獎也有三四萬。”

我:“老爸,這個確實是挺好的,但是我仍不想當老師。”

父親:“你現在在大城市也混不出什麼名堂,”

我:“我不知道,但是我還是想留在大城市。”

父親:“好,你早點想清楚,等你過幾年再回來,我可能就幫不了你什麼了。”

我:“哦,我儘早想清楚。”

母親給我打電話的目的是給我介紹物件,我們的對話內容大概是這些:

母親:“我的工友有個侄女,和你一樣是96年的,在銀行工作,人也比較溫柔,要不你們兩個先認識一下?”

我:“沒考上編制之前,我是不考慮談物件這塊的。”

母親:“我也沒讓你結婚,只是你現在也25歲了,可以先介紹給你認識,合不合適另外再說。”

我:“我是怕啊,我沒有積蓄,也沒有穩定的工作,壓根承擔不起兩個人的未來。”

母親:“怕什麼?當初你爸和我一樣沒錢,不也結婚了?你再看看你的發小,沒車沒房,前幾天也結婚了,我還去吃了他的酒席。”

我:“你知道,我不是這個意思。”

母親:“房子現在買不了,夫妻二人可以一邊打工一邊攢錢買;工作可以慢慢找,你這專業也是個好專業,可以考我們縣裡邊的編制;但是這物件,錯過了可就沒了。”

我:“我不是,我就是單純的無力。”

母親:“你活得太消極了。現在日子過得挺好的,你怎麼就活得那麼消極?”

跟父親和母親交談過後,一股強烈的無力感吞噬了我的內心,躺在床上歇了半小時,我才緩過來。

在反思我和父母的對話的時候,我發現有挺多問題的,這些問題都非常現實,且扎心。

父親眼裡的好工作為何不是我想要的?

父親一共給我介紹過三次工作,第一次是剛畢業的時候讓我去當兵,當時縣裡有政策,我去當兵,他每個月有3000塊錢的補貼,我以近視700度的理由拒絕了;第二次是他說大伯可以安排我去銀行做實習櫃員,六個月後有機會轉正,我以不喜歡被束縛的理由拒絕了;現在,他讓我回縣裡做語文老師,這次我以不喜歡當老師的理由拒絕了。

當我回想起來這三次拒絕父親的工作安排,我發現我自身問題挺嚴重的。

1、我拒絕父親的工作安排,只是因為我是彩幣。

表面上,我拒絕父親的工作安排的理由是我不喜歡、愛自由,實質上,我是怯於自身能力的弱勢而主動放棄了這個機會。

能力越強,可供選擇的範圍就越廣泛。但是因為我能力較弱,也沒有主動去鍛鍊,導致我不敢隨便挑選工作,而是工作挑我。現在我也只是在一家30幾人的小公司裡漫無目的地混吃等死。

2、開始行動之前,我就被腦子裡的想象給打敗了。

想安排我去銀行工作的大伯也問過我為什麼不去銀行,我就對他實話實說了。當他聽我說是因為看到網上對銀行的負面評論才不敢去銀行的時候。他就批評我太過於膽怯,沒親身經歷過就先退縮,以後難當大任。我解釋我喜歡往壞的地方想,想想以後工作可能遭遇到的各種迫害就擔憂得不行。大伯笑話我那麼大個男人,心氣那麼小,還沒被現實和996打倒,就先被自己對未來的想象給打倒了。

原來,思維不僅起能動作用,也起能動的阻礙作用。

3、再怎麼強調我和父親的思維差距,我們都是打工人。

父親以為銀行和教師都是好工作,是聽別人說銀行櫃員有雙休,教師有寒暑假,他就讓我進銀行或者當老師。

所以,他給我介紹工作的腦回路就成了這樣:

別人說銀行和教師工作好——他覺得我去這些單位也能獲得這般待遇——就推薦我去這些單位

而我找工作的話,會想到職業規劃、性格分析、能力鍛鍊等因素,其次是工作環境、福利待遇,工作內容等等,最後再考慮自己的能力匹不匹配。

我也曾經跟父親講述自己的職業規劃,他就問我:“我在外邊打工幾十年,也只是個打工的。你現在去大城市打工,過幾年再走到公司的中層,可能做個小主管或者經理什麼的,在當地買不了房的話,還是得回來。從本質上來說,你和我一樣,都是打工的。”

這時,我感覺老爸比我看得透徹。

我為什麼會對母親介紹物件感到非常牴觸?

2018年,我剛畢業,母親和我暢聊未來:我25歲談物件,26歲結婚,27歲生個孩子,滿足她當奶奶的願望。

母親開始著急了,就發各種女生的照片給我,吆喝著給我介紹物件。

我無動於衷,看似活得瀟灑佛系,實則是試圖逃避現實。

1、我恐懼婚姻,其實是我對自身家庭環境的不自信

婚姻的本質其實是兩個家庭的磨合,最好還是強強聯合,其次是強者帶弱者,最差就是弱弱互坑。

我的家庭條件很差,父母都有病在身,而且沒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家族成員也有前科,未來的孩子有可能進不了體制。

我知道不會有天降富婆帶我起飛,但至少也不想弱弱互坑。所以,不談戀愛,我就不會面臨這些問題。

2、母親覺得我吃不了苦,實則是我覺得活著沒啥希望

母親從小撫養我長大,自然知道我的生活條件是怎麼樣的。她說我吃不了苦,我心甘情願地接受批評。

不過,吃苦倒是次要的,比起吃苦更為嚴重的是,我覺得活著沒啥希望。

我們知道得太多了,提前知道了自己幾十年後可能會碰到的結局,也提前體驗到60歲以後的絕望。

只是有的人為了改變未來的結局, 就努力奮鬥;像我們這樣的人,變得悲觀了,也就躺平了。

以前,奶奶教育我父母的話是:“好好跟著老闆幹活,以後會有賺大錢的機會。”

現在,母親也常常拿這句話教育我:“好好幹,以後房子車子都會有的。”

然而,常年出去打工的父親則是明著跟我說:“家裡邊幫不了你什麼了,你得儘早想好退路,別在大城市打工十幾年,房子車子買不了。再想回來家鄉找我們。到時候,別說你的安身之處都沒有,家族裡邊的兄弟姐妹都結婚生孩子,你還是孤零零一個人,很丟臉的。”

這說明了什麼?

2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社交中,掌握這6種頭部語言,你也可以精準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