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老屋,年久失修,雖然現在看起來已經有些破敗了,但是它卻書寫著幾代人的生活,也承載著我們孩提時最美好的回憶。
老屋雖然已經沒有了昔日的光彩,但是在那個年代是最真實的生活寫照。
由於當時物資匱乏,建房子需要的材料幾乎都需要自己去山上找。而這棟老屋大部分的建材,也都是父親用他那柔弱的肩膀,一點一點從遠處的山上扛回來的。上至房梁的木材下至砌牆的砂石,都是人工搬運回來的。所以說,這棟老屋訴說著父親一輩子的辛勞。
小時候不理解父親為什麼每天都是早出晚歸,長大後才知道,原來父親天還沒亮就要跑到遠處的山上,去找建房子所需要的木材。
父親經過多少個日日夜夜的奔波,才把這棟老屋的木材給找齊,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這棟老屋是父親大半輩子的心血。
待我們幾個孩子稍微長大了一些,父親又帶領我們在老屋旁邊蓋了兩間廚房,所有的建材也都是我們用人力大板車,從私人的石灰窯裡面撿回來的。在那個貧窮的年代,這樣的房子幾乎是農村的標配。
老屋的所有門窗都是木製的,沒有現在的防盜網。第二層的地板也都是木製地板,屋頂蓋的是泥土燒製而成的瓦片,冬暖夏涼。
但是遇到大風大雨的惡劣天氣,屋頂的瓦片容易被吹偏導致房子漏水。儘管如此,一家人還是在老屋幸福地生活了二十幾年。
那個時候,我們只要一放學就跑去不遠處的私人石灰窯撿拾煤渣。有時結伴去山上砍柴,還有時會去山腳下找幹牛糞,這些都可以用來燒火做飯,能夠為家裡節省一些生活開支。
小時候,我們吃過晚飯,就喜歡和隔壁的小夥伴們一起玩捉迷藏的遊戲,我們時而躲在老屋,我們時而藏在老屋後的牆角,藏來藏去,找來找去,玩的不亦樂乎。
下雨天,我們會來到老屋不遠處的小河邊。那裡有一片淤泥地,雨過天晴後,裡面有好多泥鰍和黃鱔,我們一人一個水桶,半天功夫,就夠一家人吃過一頓美味了。
週末不用上學,我們一些小夥伴就相約去山腳下放牛,把牛拴好後就跑去各自家的地裡去挖些紅薯,再去找些乾燥的樹枝,架個篝火,圍在一起烤紅薯吃。
香噴噴的烤紅薯可是那個年代的美味零食,為了此事我們還捱了大人不少的打罵,但是也從未阻擋我們後來繼續烤紅薯的熱情。
吃過晚飯,一家人通常會圍坐在一起,觀看家裡那臺唯一的黑白電視。
有時候為了爭搶觀看到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就會提前守在電視機旁邊,不準其他人轉檯,為此還鬧了不少笑話。
有時停電了就看不了電視,一家人只能圍坐在八仙桌周圍,用打撲克來打發無聊的時間,我最喜歡打跑得快了,因為簡單易懂。
而大人們卻最喜歡打拖拉機,因為一局下來需要十來分鐘,幾局下來差不多就有些困了,可以睡覺了。
那個年代,每家每戶都不富裕,沒有多餘的錢給孩子購買零食和玩具,所以我們學會了成天和泥巴,砂土打成一片,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尋找生活的樂趣。
那時候的日子雖然過得清貧,穿著大哥哥、姐姐留下來的衣服和打補丁的衣服,吃著醬油拌飯和小蔥拌豆腐,但是我們依然能夠哼著小調,高高興興地去上學。我們的精神世界是非常充實的,每天有說有笑,無憂無慮,快快樂樂。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每家每戶幾乎都蓋起了三層的小樓房。
自從我們搬進新建的樓房以後,老屋也就開始慢慢荒廢了,現在用來存放一些用不上的農具和傢俱,母親在裡面養起了十幾只雞,供我們幾個孩子回家過年的時候食用。
老屋的廚房也成為了父母堆放柴火的場所,雖然我們一再交代他們不要再上山砍柴了,但是他們偶爾還是會去山上砍柴。父母說柴火做的飯更好吃,更有營養。
他們就是這麼過來的,這也許就是他們這代人的生活方式吧,我們必須學會去尊重這樣的生活方式。
現在的年輕人都愛乾淨,已經很少有人願意去養雞養鴨了,更別說去山上砍柴用柴火燒飯。
雖然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煤氣和天然氣已經成為了新的能源,但是我們還是應該去理解、去尊重父輩們艱苦奮鬥的生活方式。他們就是這麼走過來的,我們也是在他們的生活條件下慢慢長大的。
家鄉的老屋,它不僅僅只是一棟房子,它是幾代人的記憶,它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
它告訴我們傳統美德,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輕易忘記。
我們雖然生活在一個美好的和平年代,但是我們依然要有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憂患意識。
老屋雖然已經有些破敗,隨著歲月的洗禮,最後還有可能會消失在時光裡,但是老屋的美好記憶,卻永遠地珍藏在了我們內心最深處。時刻提醒著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心存感恩;心存善念;心存美好,把家鄉建設成為更加美好的美麗鄉村。
老屋雖然已經成為了過去的象徵,但是也在激勵我們要不斷創新;不斷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科技,同時也不能忘記父輩們艱苦奮鬥的歷史。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無私奉獻和艱苦奮鬥,才有了我們如今的太平盛世。
我們要繼續發揚父輩們艱苦奮鬥的傳統美德,銘記歷史,珍愛和平。不斷沉澱自己,提升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能力去守護好我們現在的太平盛世。
攝影:野藤
出鏡:女人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