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樂在琦中
“媽,您放心,我一定會結婚的!”
這是王冠在最新一期的《你好,生活》中喊出的一句話。
網友打趣感嘆到:“快過年了啊,又到催婚好時節!”
的確,春節將至,全國大型過年催婚現場即將開啟。
大齡青年、打光棍、催婚……大多數家庭總會在某個時期面對這些問題,搞得好多人對“回家”這件事犯怵。
其實沒有必要慌張,婚姻畢竟是人生大事,就算是短期內不結婚,也應儘早安排出相應的計劃,如果草率出牌,難免悲劇收場。
相比離婚冷靜期,結婚更需要冷靜。
不隨便結婚,才是對婚姻的敬畏。
01低質量的婚姻,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知乎上有一個90後小哥心酸吐槽:
因為沒有結婚,被母親逼著寫下了協議書:答應媽媽,35歲以前一定結婚,否則和媽媽斷絕母子關係。
他說在自己按下指印之後,還被媽媽一臉嫌棄地看了看。
網友在下面跟評最多的5個字是:同款老母親!
“其實被催婚和相親還是挺多的,憂心忡忡,我跟媽媽簽訂了一個協定,每半年催一次婚……”
這是31歲的蔣方舟在《時間的密碼2》中接受採訪時說的一段話。
蔣方舟7歲寫作,9歲出版散文集,12歲寫專欄,19歲被清華破格錄取,23歲當上《新週刊》副主編……哪怕人生如同開掛,也躲不過被催婚。
我們知道,如果到了年紀不結婚,肯定會被家人催。
我們也相信,他們大都是出於愛我們,才會如此。
“如果不結婚,到老了一定很淒涼。”
常常會聽到父母親朋拿這句話作為催婚的說辭,身邊人也不鮮見因為這句話而湊合結了婚。
但真的是這樣嗎?
最近在網上看到,有人和4個閨蜜一起在雲南買了棟房子,選擇抱團養老,網友看了深感羨慕!
這5位平均年齡50+的單身姐姐們,都是一起玩了20年的閨蜜,她們一起談天說地、遊山玩水……把日子過成了幸福閨蜜團的模樣。
與其擔憂未來孤獨終老,不如把每一天過得舒服自在。
網友@巴啦啦小魔丸曾在抖音上分享過一段影片:
她問媽媽:“要是我這輩子不結婚的話,可以嗎?”
手上幹著活的媽媽馬上就答:“可以呀!”
她不可置信:“真的假的?”
媽媽說出了以下這段被網友高讚的話:
“結不結婚,生不生小孩,都無所謂啊,你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只要過得自己開心快樂就好。”
媽媽因為愛而表現出的理解讓人感動,這是一種尊重,而非催促、指示。
來自父母發自內心的愛與包容,是對於子女獨立人格的肯定,這足以給予人生莫大的勇氣。
對啊!也許兩個人會很好,但一個人也不差。
對於任何一個獨立的人,不管是選擇婚姻還是獨處,都有自己這樣選擇的理由。
畢竟,每個人都有按自己的方式,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
02不將就的婚姻,才能過得講究
家住杭州的小西和丈夫小爭,都是85後的獨生子女,兩人於2016年結婚。
婚前,雙方家庭就已約定好,結婚後小西依然可以住在孃家,也可以到公婆家居住。
同理,小爭也如此。
兩個家庭還商定,小夫妻共生育兩個小孩,一胎跟男方姓,二胎跟女方姓,家庭裡也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對爸爸媽媽的父母都叫爺爺奶奶。
這就是最近“吵”上熱搜的事——兩頭婚。
網友有了不同意見:兩頭婚到底是婚姻的進步還是昏頭?
你看男方無須付彩禮,女方也無須陪嫁妝,雙方均沒有嫁娶之意,且都有隨自己姓氏的孩子,意味著“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
這種新的婚姻形式在江浙一帶悄然興起,即當地人俗稱的 “不嫁不娶”。
現代社會,傳統婚姻的功能被瓦解和替代太多,結婚漸漸成為每個人的自由選擇。
前幾天和一個94年的小哥哥聊起這個話題,他說:“28歲了,心好累,不敢結婚。”
為什麼不敢?大概是在考慮機會成本吧。
機會成本又叫做擇一成本,是指你在面對多個選擇時選擇了其中的一個,所放棄的其他機會的代價。
以結婚為例,在18歲時我們的選擇很少,只會考慮讀書和賺錢哪個更重要。
然而到了28歲選擇變多,我們開始考慮戀愛、結婚、生子、工作、社交、家庭孰輕孰重。
選擇越多,就越難估量自己要付出多少機會成本,所以結婚才會變得越來越難選擇。
結婚的機會成本就是保持單身所獲得的福利。
相對而言,兩個人只有在結婚的共同所得大於單身時的分別所得之和的情況下才會走進婚姻。
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認為,只要做出選擇、有取捨,就有機會成本的存在,越成熟越會考慮如何降低機會成本。
試想未來還需要面臨很多取捨和抉擇,結婚就是找到一個陪你一起做選擇的人,願意跟你去面對問題,然後兩個人攜手成為一個利益共同體,所有的困難和壓力都會減半。
總之,“機會成本”之下的婚姻,都是在將就。
只有走出這些外界紛擾,為愛走到一起,才是講究的婚姻。
03好的婚姻,都有一顆敬畏心
每當康輝談到自己妻子劉雅潔時,他的臉上總有掩不住的笑意。
康輝和妻子是相親認識的,在此之前康輝一直認為結婚是很遙遠的事,他自述無法想象他的生命可以與另一個毫無血緣關係的生命融合在一起。
直到遇見了劉雅潔,他的執念瞬間不再。
他們的證婚人形容兩人的愛情為“文文靜靜,乾乾淨淨,安安靜靜”。
前輩李修平曾和康輝住同一棟樓,她記得每次下班後都能看見康輝和劉雅潔手牽手散步,那種溫馨的畫面真讓人羨慕。
尤其康輝寫的那封1800字的《與妻書》,更是讓眾網友恍悟:
幸福就是遇上一個對的人,陪你聊天、吃飯、散步,與你應付生活中所有的瑣碎又樂在其中。
薩特和波伏娃同為上世紀法國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作家。
他們二人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更是人們談論的焦點,其中最有爭議、也最有獨創性的就是二人雖然未曾履行結婚手續,但始終生活在一起,至死不渝。
任誰也無法否認他們兩人比世間好多夫妻更像夫妻,他們是戀人、好友、戰友,是彼此生命中無可替代的人。
馬克思說:“要想美好地度過一生,就只有兩個人結合,因為半個球是無法滾動的,所以每個成年人的重要任務,就是找到和自己相配的一半。”
真正幸福的婚姻,背後都藏著敬畏心。
這份敬畏心,就是責任和愛。
04梁實秋曾經在文章中寫道:“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乃是人間無可比擬的幸福。”
想起周恩來總理和鄧穎超的一段佳話:
雪天,周恩來讓鄧穎超趕緊出來。鄧穎超連忙趕來問他何事。
周恩來鄭重地牽起她的手,然後說:“邀你來踏雪。”
就算再忙再累,他始終記得她喜歡踏雪。
我把你請進生命裡,就會記得你的喜歡。
這才是婚姻裡幸福的真諦。
婚姻這門學問,需要兩個人,以默契的姿態,以成熟的心智,以包容尊重的方式,年復一年,相伴而行。
所以,相比催婚,對結婚的敬畏心,更重要。
餘生,願你有美好的愛情,更有可以溫暖一生的婚姻。
責任編輯x圓滾滾 值班編輯x擰發條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