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弗洛姆:人透過愛和理性,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理解世界。
我們在做一個選擇和決策時,經常會感受到理性和感性的相互衝突。
比如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感性會告訴你"再玩一下手機吧,明天再早點睡也沒關係。時間到了,你該吃夜宵了。"
理性則會告訴你"為了身體健康,你不該吃東西,放下手機,馬上去睡覺。"
在過往的經驗和認知當中,我們都會認為,理性應該優於感性,保持著理性思考的人,才能走向成功。
但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是我們忽略了感性的作用。感性在我們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情感是道德的依據雪萊:一個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
某女明星在國外用某種途徑生孩子的訊息,鬧得沸沸揚揚。也許因為種種原因,她未必會受到法律的約束,但卻會受到道德的譴責。
這件事引起了公眾的憤怒,以及官方的點名。合作的品牌立馬和她劃清界限,原本要得到的獎項也被取消了榮譽稱號。
道德感,可以讓我們不會做出傷害他人的舉動。毫無道德感的人,不會因為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傷害而感覺到愧疚。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哪怕是看到別人受傷,自己心裡都會不自覺地"咯噔"一下,更不用說去傷害別人了。
這種感同身受的能力,就是共情能力,我們常說的同理心。共情,是人類很美好的一種能力,讓我們變得更加善良。
情感是選擇的依據1982年,有一個病人在手術過程中,損傷了大腦的額葉皮層,再也感受不到任何情感和情緒了,開心、難過、恐懼……統統都感受不到了。
他的智商水平並沒有受影響,但卻沒辦法正常地做出決策了。
因為太過理性,當要做選擇的時候,他會反覆糾結很多細節的問題,想要選擇最優選項,但最終還是做不出決定。
其實我們做出選項的依據,就是情感偏向。
比如在買東西的時候,喜歡實惠的人,會買價格比較低的產品。喜歡品質的人,會買頂尖品牌的產品。喜歡聽參考意見的人,會買大多數人買過的產品。
如果沒有情感和主觀偏好,我們往往很難衡量利弊、做出選擇。
感性是直覺的依據喬布斯:要有勇氣追隨心聲,聽從直覺,它們在某種程度上知道你想成為的樣子。
不知道你在學生時代裡,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每次考試做選擇時,第一個選出來的答案,正確率往往更高。每當你猶豫不決,做出修改後,往往選到了錯誤的答案。
我們所謂的直覺,其實就是潛意識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做出的決定。
當我們在接受大量的資訊,但又沒有那麼多時間去思考時。大腦的潛意識,結合對以往的經驗總結,會對意識外的諮詢進行預測。
然後把結論轉換成情緒,反饋給大腦。所以我們會對某一個選擇,有一種好的預感,或者壞的預感,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直覺、第六感。
潛意識所給出的直覺選擇,比理性思考反應更快,可以幫助我們,在沒辦法思考的時候,做出更正確的選擇。
理性和感性相結合康諾利:以理性為基礎的生活,需要不時地狂熱和非理性的情感來加以平衡,因為本能的動力必須得到滿足。
感性有優點,也有缺點。感性讓我們更看重及時收益,也就是眼前的利益,想要規避損失,不能夠用更長遠的眼光,去看待一個問題。
理性,可以審視感性,制衡衝動,幫我們更好的進行邏輯思考。但如果過於理性,會讓自己過度思考,反而干擾了選擇和決策。
與此同時,理性需要消耗專注力。如果同時思考的事情過多,反而會導致我們選擇錯誤的選項。
所以感性和理性,並不能單獨存在,二者缺一不可。
協調理性和感性《誰的青春不迷茫》:理性的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感性,而在感性的時候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
我們需要協調感性和理性,在遇到不同問題的時候,嘗試著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
當我們在遇到從未接觸過,沒有經驗可以參考的問題,又或者可以估量推算的問題時,需要更加依賴理性思維。
但如果遇到考慮的因素非常多,沒有同一的標準,並且還摻雜了主觀感受的問題時,我們在思考的同時,也要考慮一下自身感性的直覺。
真正成功的人,並不是保持百分百的理性,而是他們能夠更好的協調感性和理性,做出更加適合的決策。
你是一個能協調感性和理性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