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與你
羅素在他的著作《幸福之路》中曾經提到一個觀點。他說幸福的要素就是,你得要有一顆足夠有愛的心,可以輕易的愛上任何人。
就是說,所謂的幸福,就是他能夠感受到別人的善意,也能夠輕易的給予別人善意和愛。
以前我對這個觀點半信半疑,覺得操作難度太大。有些人我們看了就不爽了,有一些事我們不能容忍,我們怎麼能夠輕易的去愛上任何人,這簡直是一件太不可能的事情。
最近在學習武志紅的心理學課,我發現其實可以用我與你的這種觀點來解釋這個觀點。就是當我們放下對所有人的執念,放下心中對自己的一些執念。
我和你,就是純粹的一個人對一個人的關係。一個真我和另一個真我的相遇。那麼,我們就很可能很容易的去愛上任何人,畢竟我們都一樣是需要愛的人類。
當然,要做到我與你並不容易,我覺得在愛情中,應該來說相對會比較容易。比如說我特別相信一見鍾情。之前我在第一眼看到我老婆的時候,就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那個時候我的心中對她是沒有任何的雜念,就是莫名喜歡。
在《教父》中曾經談到麥克碰到牧羊女的瞬間,如遭雷擊,無法自己的跟隨牧羊女的足跡。那個時候應該就是他的真我碰到了牧羊女的真我,除了愛別無它法。
我與你的關係,在我看來,就是一個人和另外一個人的關係,它是很純粹的一點不實用的,甚至是廢話連篇無聊透頂的。
舉個例子說,比如熱戀中的男女經常會在一起說一些卿卿我我的廢話,那麼他們其實做的那些事情是。在實用的人看來,那簡直是一件太無聊太無趣的事情。
可是對於雙方來說,他們做的這些最沒有價值的事情,卻能帶給他們最大的心靈上的愉悅。我想這個就是一種純粹的我與你之間的關係。
我現在跟陌生人在一起,會比較容易地展現自己的笑臉和自己的親和度,因為我們放下所有對對方的一些執念和自己心中的一些信念,而純粹把對方當成是一個人來看待。
這樣子我就很容易的會展示自己的笑臉和自己的善意,並且當我發現我這麼做的時候,內心會特別的愉悅。也就是當我展現自己的愛和善意的時候,世界也同樣展現了他的愛和善逸。
我覺得這裡可以用投射的理論來說明,當我投射的是愛和善意,那麼得到的同樣也是愛而善意。
2,我與它
當然,我與它的關係可能更多更常見,甚至是我們所習以為常的熟視無睹的。
比如說。蘇東坡的妹妹去和佛印和尚的一個故事,就很能說明這樣的道理。蘇東坡的妹妹去看望佛印和尚,然後他的哥哥回來問她,說你看到的是什麼?她說我看到的是一坨像狗屎一樣的東西。
而佛印的迴應是,他看到的是最美好的花朵。
這個故事很能說明一個道理,就是當一個人的心境是如何的時候,他所看到的東西也是跟他一樣的,其實這也是一種投射。
當你投射給這個世界是狗屎的時候,那麼你看到的一切都是狗屎,那當你投射到這個世界的都是鮮豔的花朵的時候,那麼你看到的也是芬芳的花園。
比如前段時間看一個新聞,說一個家長在輔導孩子的時候,腦梗送到醫院去搶救,為什麼?
我幾乎非常肯定的可以判斷,就是這個家長的童年,曾經也被自己的父母用粗暴的方法指導他的作業。
所以他很可能是把童年受到的那種屈辱和憤怒,投射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一看到孩子出錯,他立馬就生氣發怒了。
它投射的是自己童年不幸的陰影,而他得到的結果就是自己腦梗。這個時候他不再純粹是我和孩子的關係。
而變成的是我的童年和自己孩子的童年的投射,這變成了一個複雜的關係,並且當他的童年沒有被治癒的時候,它所投射給世界的只能是傷害。
我還看過另外的一個例子,就是永遠對著別人做一些抱怨指責的人,他的手裡面好像拿著一把錘子,看到每個人都是釘子都要上去錘一下。這種人其實是帶著各種憤怒和不滿在生活,就像戴著有色的眼鏡在看待每一個人。
這在我們的周圍簡直太常見了。我覺得我們之間流動的愛太少,大部分人都缺愛,或者說,這些愛被自己給冰凍起來了,無法流動。
並且,我們一直在用錯誤的方式去索取愛,用批評指責抱怨試圖索取愛,所以我們不能進入我與你的關係。
就是因為我們內心是不滿足的,是缺愛的,所以我不停的是在投射我與它的關係。
3,我與愛
所以我覺得,一個人在這個世上修煉,最重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他得要得到足夠的愛。
稻盛和夫對此的說法是,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目的就是要修煉自己的靈魂。在他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他的靈魂應該比剛來的時候要更純淨一點的。
我覺得這也是在這裡是一種非常高明的理論,他也是在修煉自己的愛。只是他用了極高尚的手法把它說出來。
對於我來說,我覺得更恰當的表達應該是,我們要做的就是首先要療愈自己的童年,讓自己的內心充滿愛,然後他才可能去和這個世界有一段愛的旅程。
並且,當他能夠全心的投入愛的時候,他比較可能體驗到心流。他的真我和別的真我發生了碰撞,而這種碰撞最容易讓雙方進入心流的狀態,而這種心流的狀態可能是一個人幸福的一個試金石。
每一個人在世上都是一種修煉,修煉的就是自己這個世界的關係。這個世界的關係就是。你有沒有得到足夠的愛和滋潤,你和別人的關係是不是單純的我與你的關係,還是我與它的關係?
我覺得在戀愛中的人,或者在完全無私的投入的做任何事情的人,比較容易達到這種狀態,而當自己的內心存在著太多的傷痛算計信念的時候,一個人是很難進入這種狀態的。
也許我們終其一生就是在追求愛和善逸,這可能是一個人最終能夠和自己的真我的一個重要的途徑。
2021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