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因為心虛。就算買得起奢侈品也覺得心虛。就算已經很有錢了也會覺得心虛。這種心虛在心理學上叫做“冒牌者綜合徵”(Impostor syndrome),又稱自我能力否定傾向,是保琳(Pauline R. Clance)和蘇珊娜(Suzanne A. Imes)在1978年發現並命名的,是指一個人無法從內心裡接納外界對自己的認可。如果沒有合理的調節這種心理,可能引發緊張,焦慮,低自尊,抑鬱,羞恥感和自我懷疑等負面的情緒。這種心理的形成因素主要分兩類:一種是在成長過程中被寄予厚望,在過度的誇讚中時刻擔心自己不夠完美;另一種則是因為在被忽視的環境中成長,兒時總是得不到肯定。這兩種極端環境都會在一個人的內心埋下“自我否定”的種子,並透過生命中經歷的“階段性事件”得到觸發。

生活中的“冒充者綜合徵”們更多的表現為懷疑自身能力,過度的為了獲得想要的生活而付出,反覆檢查和糾結細節,搞到自己壓力過大,甚至於精疲力盡。有些“冒充者綜合徵”們則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意思,過分的迎合他人,害怕展現出自己的缺點等等。

在奢侈品消費的情境下,就是說就算自己已經買得奢侈品(不包括貸款買),有勇氣走進奢侈品店裡去看看,但是依然覺得自己“配不上”店裡陳列的奢侈品。

有國外學者透過7組實驗發現,這種感覺與自卑感無關,而與心理資格(Psychological enforcement)相關。所謂心理資格,就是覺得自己值得擁有世界上一切好東西,不管自己是否做出了什麼成就或者是不是真的牛逼,就是覺得自己配得上好東西,要是當年登上了泰坦尼克號,也是應該坐上第一艘救生艇的人。心理資格高的人,買奢侈品可以心安理得。

反之,心理資格低的人,就算狠下心把奢侈品買下來了,也難以擺脫一種自我不真實感(Self-inauthenticity),每次把奢侈品拿出來用都覺得不自在,奢侈品買回去也是吃灰。這種感覺並不止出現在普通人身上。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種心理資格的高低和現在賺多少錢關係不大,反而和童年家庭的社會經濟條件相關性很大。也就是說,就算你是個白手起家年薪百萬的富一代,也難以擺脫童年貧困給你帶來的一種“我不配”的感覺。而從小生長在優渥環境裡的富二代,購買奢侈品的時候會感覺非常自然。這裡就牽扯到窮養和富養的問題,什麼叫富養,不是說用錢堆出來而是要給孩子富足的,真正的愛。孩子得有很高的自我價值感,知道自己是值得被尊重的,在心裡她深深地認同自己是最好的,這是個信念,這種心裡能量一定不要小看,未來這是保護孩子一輩子的鎧甲。怎麼才富養孩子,需要父母真心誠意的去尊重孩子,接納,理解,讚賞孩子,幫助孩子去鍛造這樣一個鎧甲,而不是說“我為你好!”在這個藉口之下去否定,貶低,羞辱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一文不值,這個花再多的錢都不叫“富養”。

10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我們村有個女的曾用便桶溺死孩子,相信挺鄭爽的會和她成為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