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羅振宇在《奇葩說》中曾經提到:「職場,或者說當代社會,最重要的能力是表達能力。」但問題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最缺的就是表達能力。

說話很簡單,上嘴唇一碰下嘴唇的事,但「會說話」真的太難了。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是一片好心,卻因為不會說話惹得對方生氣;明明手握真理,卻因為不會說話被人帶進了坑裡;明明很有實力,卻因為不會說話,一次又一次的錯過到手的機會。

其實,會說話與不會說話,常在那一念之間,好事壞事,也就是一句話的事。那麼,怎樣說話才算是真正的「會說話」,怎樣說話才能達到最好的溝通效果呢?

學說話,先學不說話

劉墉說:「真正想要學會說話的人,先要學會的是『不要說話』。」

關於怎麼學說話,很多人一開始就找錯了方向,說話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溝通,不是為了炫耀你肚子裡有多少墨水。有的人一張嘴就是「子曰」、「詩云」的,說得天花亂墜,別人聽的一頭霧水,這樣的話,說得再多,也都是廢話。

所以學說話的第一步,就是知道什麼時候不能說話,什麼話不能說,以及什麼時候不必說話。

關於怎樣真正學會「不說話」,除了「什麼時候不能說」、「什麼時候不必說」以外,劉墉還特別提醒我們注意一點,那就是「什麼話不能說」。

簡單來說,關於民族、政治、宗教信仰、身高體重、收入支出等敏感性話題不能說,踩一捧一的話不能說。

劉墉在書中寫到:「由於成長背景不同,一樣的句子、一樣的動作,能引起完全不同的反應。 有些民族,你用左手為他遞食物,他會覺得受辱,因為他們習慣『右手抓飯、左手擦屁股』。 有些民族,你在蹺二郎腿的時候,把腳心朝著他,他會立刻跟你翻臉。因為他們覺得那是大不敬,表示你把他踩在腳下。」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當我們談到一些特定的話題時,你漫不經心的一句話,卻可能對別人造成嚴重的傷害。

為了解釋這一點,劉墉舉了一個特別好玩的例子:

幾個同事一起用餐, 興高采烈地吃完飯,侍者端上咖啡,一位小姐把轉身離開的侍者叫住,說道:「等一下。我要代糖。」侍者很快地遞上代糖,並且笑著說:「對不起。小姐,我怎麼看,您都那麼苗條,不需要用代糖。」

小姐得意地說:「笑話。減肥要早早開始啊。難道等我痴肥了,再減。那就來不及了。」侍者笑笑離開了,走一半,又折回,望著桌上一位胖小姐,問道:「對不起。我忘記問您要不要代糖。」

胖小姐臉色本來已經不怎麼好,聽她一問,更火了,特別生氣地說:「不用了。我已經來不及了。」

這雖然只是個笑話,我們也都相信侍者只是想更好地服務客人,但他無心的話卻真正觸痛了胖小姐的自尊心,將歡樂的聚會引向尷尬的境地。

既然知道「代糖」與女士維持體重有關,面對這樣敏感的話題,侍者要做的就是不要說話,遞上客人需要的東西就好了。而他卻自己把話題引向更加敏感的地帶,也難怪聚會中的胖小姐生氣。

真正會說話的人,能分清場合地點,會關注敏感詞彙,最擅長的,就是「不說話」。

7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忽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