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作者是斯科特·派克,醫學博士,是一名心理醫生,這本書沒有用嚴謹的科學理論來作支撐,也很少引用和參考專業的文獻,卻是一本長年的暢銷書籍。
目錄:
1. 生活艱難,人生苦難重重2. 直面痛苦3. 延遲滿足感4. 承擔責任5. 你有選擇的權利6. 忠於事實7. 保持平衡8. 愛這本書適合誰讀呢? 適合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但是又還沒有放棄治療的人士,誒,不要對號入座,我說的是我自己,嘿嘿。你的收穫: 看完這書本,你會看清生活的真相,但是依然熱愛生活。他作為心理醫生,會面臨各種問題的患者,他自己內心也有很多困惑或掙扎,這本書是他工作中的感悟合集,讀起來感覺寫的很隨意,非常說教,但確實還是很有啟發。然後他把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基本上都歸根於兒童時期的成長環境,所以你看完這本書,感覺得趕快去買幾本專業的育兒書籍來壓壓驚。分享裡面的一些觀點:
1. 生活艱難,人生苦難重重
這個觀點聽上去非常悲觀,實際上正常生活的人只要不自己作應該是不會這麼糟糕,這可能是和作者的職業背景有關係,他是一個心理醫生,那去看心理醫生的人,肯定都是生活得有問題的人。但是至少可以說生活有太多的“不確定”和“變化”,即使你是總統,也會有很多糟心事,地球也不會圍著你轉。如果接受這個觀點,確實會提升我們的幸福感。
因為一旦我們真正知道生活很艱難,一旦我們真正理解並接受了這個現實,我們的期望值就會降低,心態會更加平和,幸福的公式很簡單,就是現實減去期望。正所謂之: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我們對糟糕的生活都有心理準備了,已經習慣了生活中會有挫折和失敗,那就會更加放鬆,從容應對,不抱怨,不焦慮。和我們原來在《高效能人才的七個習慣》裡面寫的情緒ABC理論是一個意思,就是我們改變不了生活本身,但是可以改變對待生活的態度,這個可以讓我們更加的平靜、樂觀、豁達。
2. 直面痛苦
如果生活艱難,那怎麼去改善和解決呢。作者給出的答案是:自律。不解決問題,那就會成為問題,逃避痛苦、迴避問題,是人的天性,但是不解決問題,反而會產生新的問題,從而產生新的更嚴重的痛苦。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的面對問題並且解決問題的過程,凡是殺不死你的,都會讓你變得更強大。別人向埃隆·馬斯克(特斯拉電動車和SPACE X火箭的老闆)提問,你做了這麼多事情,一定碰到很多困難,那你是怎麼面對逆境的?
埃隆·馬斯克引用了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一句話:如果你身陷地獄,那就繼續前進。
3. 延遲滿足感
應該說也就是這本書影響了他,在他辦公室的書架上,擺的就是這本書。
張一鳴的原話是這樣子的:“很多人人生中一半的問題都是這個原因造成的——沒有延遲滿足感。延遲滿足感本質是克服人性弱點,而克服弱點,是為了更多的自由。”
作者也講這個技能從生活中微小的習慣就可以訓練,比如說吃奶油蛋糕的時候,先吃蛋糕,然後再吃美味的奶油,先苦後甜。
4. 承擔責任
這是自律的第二個原則。我們必須面對屬於自己的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前提,不願意承擔本屬於自己的責任,作者叫做“人格失調症”,絕大部分看心理醫生的是這種情況。逃避責任類似“鴕鳥心態”,就是遇到危險時,鴕鳥會把頭埋入草堆裡,以為自己眼睛看不見就是安全。但是凡事都不能過度,如果把任何問題的發生都歸咎於自己的原因,總是說“我本來可以”、”我或許應該”、“我本不應該”,做什麼事情都缺乏勇氣,把責任都攬給自己,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這種情況作者叫做“神經官能症”,大概類似於討好型人格。神經官能症讓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調症讓別人活得痛苦。
5. 你有選擇的權利
在這個高節奏的社會,總是容易抱怨,抱怨社會制度不好,抱怨公司加班996,抱怨原生家庭等等。其實我們一直都有選擇的權利,如果覺得一個地方治安不好,那就可以搬家,或者和市長熱線或者媒體溝通反饋,要求改善這種狀況。作者把這種情況叫做“逃避自己”,因為他們主動放棄選擇的自由和力量,其實我們一直都有選擇和決定的機會,接受這個現實,那就會變成自由的人。
6. 忠於事實
這是自律的第三個原則。人本質上是動物,是感性的,但是如果要追求心智的成熟,就要儘量的理性。社會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和更新,我們腦海中的“人生地圖”要不斷的修訂,我們把不接受新事物人叫做“老頑固”或者“偏執狂”,其實我們自己很多時候也是老頑固,因為要更新己有的認知,就代表我們承認原來的認知是錯誤的,要接受外界的質疑和挑戰,即使三歲小孩也犟著不肯認錯,成年人認錯更是難上加難。尤其對於我們亞東儒家文化的人來講,“面子大於天”、“死要面子活受罪”都是說這種情況。但是我們一旦認錯,就意味著成長和進步。
7. 保持平衡
這是自律的第四個原則。有時候要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有時候又要拒絕不屬於自己的責任。有時候要發洩情緒,表達生氣,有時候又要理性剋制。有時候要延遲滿足感,有時候又要享受當下的快樂。所以自律是一項艱苦而複雜的任務。
8. 愛
我們為什麼要自律呢?因為愛。我們愛自己、愛家人、愛這個美麗的世界。世界這麼大,我想多看看。想讓別人愛你,只有讓自己變成值得愛的人。這個也就是查理·芒格所說的:想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最好的辦法是讓自己配得上它。愛最重要的體現形式,就是關注。表達關注最重要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努力傾聽,這都是免費的,但是隻要我們用心就能看到最好的效果。善於傾聽的人身上總會散發愛的力量,這種力量超出了你對別人的說教,正所謂之上善若水,以柔克剛。
最後插一句,醫者不能自醫,雖然作者的作品強調了自律和推遲滿足感,他自己卻也不能做到。在他人生中卻相當多的人生問題沒有很好的解決,包括過量飲酒和吸菸、沒有給予子女足夠的關注(後來有兩個子女據說和他不再聯絡)和婚外情。這個和他心理醫生的職業背景可能有關係,想象一下,在一個私密的空間,你和美女共處一室,她向你傾訴心聲。但是總的來說瑕不掩瑜,這本書給出了行動的指南,也對人性的脆弱給予了充分的理解,因為要做到自律實在是太難了,正如作者所言,心智成熟的旅程是複雜艱鉅的,是畢生的任務。
OK,我是老彭,我把書讀薄,概括觀點,濃縮精華,如果你對這本書感興趣,可以再親自讀這本書,把本讀厚,一定會有更多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