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很早之前就讀過的一本書,但至今記憶猶新,感想就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全書中並未強調一個字的親情、愛情,但卻於細微之處見真章。第一部 我們倆老了,第二部 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讀完這三部真的覺得,沒有什麼能比這樣的感情更好了,楊絳和錢鍾書活成了我羨慕的樣子。
首先就是溫暖、充實,在保持獨立人格的同時,可以一起逐漸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一個人的出處去就,是一輩子的大事,當由自己抉擇,我只能陳說我的道理,不能干預。我們講定,以後不妨各持異議,不必求同。但此後幾年來,我們並沒有各持異議。遇事兩個人一商量就決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我們沒有爭吵的必要。”
第二,他們彷彿並不拘泥於爸爸,媽媽,孩子這種刻板印象,也並不是說不喜歡尊老愛幼,我更喜歡他們亦師亦友,相互學習的家庭氛圍,並不是說傳統的男權主義,也不是最近幾年炒起來的女權主義,他們並不是獨一份的大,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相互學習的。“阿瑗有時最大。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伴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阿瑗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變為最大的。鍾書是我們的老師。我和阿源都是好學生,雖然近在咫尺,我們如有問題,問一聲就能解決,可是我們絕不打擾他,我們都勤查字典,到無法自己解決才發問。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要我們母女把他當成孩子般照顧,他很弱小。”這邊我的內心就是在笑的,錢鍾書不愧自嘲自己“拙手笨腳”,若想再找什麼出處,楊絳老先生的話就是最好的例證的了。
第三,就是我很想說的愛情了。不能說這個時代如何如何,畢竟我尚未接觸社會,大談特談只會搞得自己啼笑皆非,不成體統。當得知楊絳懷孕時,錢鍾書的表達是這樣的,“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季康卻寫道,我對於“像我”並不滿意。我要一個像鍾書的女兒。女兒,又像鍾書,不知是何模樣,很難想象。憑藉多年來看電視劇的經驗,這對夫婦一定很恩愛,羨煞旁人的那種,用現在話來說就是殺狗了(哈哈哈哈哈)。當圓圓頭生下來的時候,鍾書仔仔細細看了又看,看了又看,然後得意地說:“只是我的女兒,我喜歡的”。很驕傲的樣子,鍾書終於當爹爹了。(哈哈哈哈)時值抗日戰爭,一家人終於團聚的時候,他發願說:“從今以後,我們只有死別,沒有生離”這該是多麼刻骨銘心又是多麼的溫柔的人啊!
第四,就是我認為很有幫助的話了。“能和鍾書對等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人就會嫌鍾書刻薄了。我們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離,又好像是驕傲了。我們年輕不諳世故,但是最諳世故,最會做人的同樣也會遭非議。”連名人都覺得人際關係是困難的,何況我們平常人呢。所以凡事都要看開些,不要逼自己合群,不合適就放棄吧。
第五,因為最近好像比較流行一首歌《白月光與硃砂痣》,這就讓我想到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這是一本合集,真的是讀的我頭昏腦脹,很疲憊,完全讀不懂張愛玲在講什麼,看不透她想表達什麼,對《紅玫瑰與白玫瑰》一星半點的理解還是從別人的書評裡得到的,可能要完全讀懂這本書得等到我有了一定的閱歷,可是並不想有這樣的閱歷,這樣的話我得遇見多少渣男啊!!只有在合適的年齡讀合適的書才會有所想法,這是我現在所認同的。張愛玲的書等到我三四十再說吧哈哈哈。
借用《我們仨》裡的結尾吧。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裡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一起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世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是夾雜著煩惱和憂愁。
人世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所。但是老病相摧。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