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01

所謂的心理成熟

到底意味著什麼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說某人心理很成熟,某人心理上不夠成熟。

心理上的成熟不成熟,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按我們通常的想法,成熟意味著你很懂人情世故,很算得清利弊得失,很知道什麼有用什麼沒用。

如果是這樣,那我覺得成熟其實沒什麼意思,它只不過是一種上了年紀的人的自以為是,它一點都不生動有趣。

我倒是寧可大家都保留一些少年感,也比精明世故的成熟要好。

我想今天想說的成熟,並不是這個含義。

我們想說的成熟,是那種能給自己帶來更多自由、選擇和可能性的狀態,一種主動負責的姿態。它代表了人心理發展的一個階段。

那什麼是心理學上的成熟呢?讓我先從一個例子講起。

我遇到過一個高中生來訪者,最開始的時候,他像是一個搖滾青年,對社會有非常多的憤怒,覺得這個社會特別不公平,周圍的人都很勢力,只會根據成績來判斷他的價值。

因此覺得學習都沒什麼意義,覺得特別孤獨。

後來他遇到一個很好的美術老師,這個美術老師鼓勵他去考一個美國的藝術院校,並鼓勵他說:

“你現在覺得孤獨,就是因為你身邊沒有像你一樣有想法的年輕人,等你去那個學校就好了。”還說:“藝術家都會想很多的,關鍵是要學習一種東西來表達自己。”

後來他真的去了藝術院校。

等幾年以後我再見他,他已經是一個專注於自己專業技能的年輕人了。工作特別努力,努力到甚至給了自己很大的壓力。

所以他來找我諮詢,有什麼辦法能調節學業壓力。

我很奇怪他的轉變,當時我就問他:“你不是覺得這個社會不公平嗎?不是覺得學習和工作沒什麼意義嗎?那幹嘛這麼努力?”

他好像忘了這事,說:“是啊,是很不公平啊。可是,我只管做好我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是啊,這是很不公平。可是我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這並不是一句簡單的話。他代表了一個在思維上的重要進步。當他這麼說的時候,我一下子就覺得他成熟了。

因為這句話表明,他已經意識到兩個重要的道理:

首先,我的人生,需要我自己來負責。我再埋怨社會不公平,再反抗社會,都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其次,就算我對主流社會的價值觀有不滿,我也不需要說出來,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

這時候,他發展出了一種難得的能力。他開始能夠容納矛盾,並在這種矛盾中,發展出一種對自己的忠誠。

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和容納矛盾的能力,這是一種成熟的兩個重要標誌。

為什麼這麼說呢?

02

心智不成熟的兩個階段

人是生活在現實中的。我們一直在處理自己和世界、和他人的關係。

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

什麼在決定我們的行為,究竟是環境、他人,還是你自己?我們行動的力量源泉,究竟是來自環境,還是來自我們自己?

我把我們和現實的關係,分為三個階段。這部分主要講的是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這兩個階段都是心智不夠成熟的表現。

第一個階段, 是扭曲現實階段。

就是用我們的願望去理解現實。

比如我們都知道,在孩子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把世界想得無比美好,覺得這個世界都是圍繞著我們在運轉的,我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

這種樸素的自我中心,就隱含著這樣的假設: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可控的,投入一定有產出,而我們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

我把這個階段,叫做祖國花朵階段。

可是慢慢地,他發現事實不是這樣的。

有很多難的地方,你如果讀喜歡的專業,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你去創業可能是失敗。你去做自己想成為的人,可是頭腦裡一直會有一個警鐘在告訴你危險危險。

這個世界有很多規則,遵循這些規則,你可能就會成功,否則就可能會失敗。而這些規則有些明顯跟你自己的願望、期待、夢想不符。

這時候該怎麼辦呢?

有些人說,我會順從規則。

他選擇對社會標準非常順從,既然別人的評價很重要,那我就按別人的評價來。

別人覺得成績好很重要,那我就努力學,別人覺得金融專業好,那我就去學金融專業。

他人的評價就是自我價值的標準,也是選擇的標準。

如果我得到了別人的讚揚,我就很驕傲,如果得不到,我就很自卑。

可是,順從他人的評價,是無法發展出堅實的同一性,只會把他們變成特別聽話的孩子。

這背後的潛藏的語言是:如果我特別聽話,既然我已經順從了你,順從了這個規則和體系,那你就應該給我你所承諾的東西。

如果環境沒有給我你所承諾的東西呢?那順從就會變成反抗。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有這樣的反抗:你覺得應該好好學習,我偏不學。你要我循規蹈矩,我偏不聽話。

這些反抗是把自己當作了工具,透過自己來表達對憤怒。而這種憤怒來自哪裡呢?通常來自,我都這麼順從了,為什麼你居然沒有給我你所承諾的東西。

可是,這樣的反抗,是另一種形式的順從。因為它沒有自己的價值標準,它是要透過反抗別人,來彰顯我與你不同,從而確認自己的價值標準。

第二個階段: 屈服於現實的階段。

當我們順從環境或者反抗環境的時候,我們就從第一個階段:扭曲現實階段,到了第二個階段:屈服於現實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我們不自覺地讓環境或他人來決定我們的行為,而把我們自己放到了一個很被動的位置。

我來舉個例子。

很久很久以前,去實習的時候,我曾經做過一個大學的班主任。

那是一個大一的班級。班裡有一個男生,非常吊兒郎當,很不守紀律,成績也不好。

那個男生高中的時候打架泡妞,做過很多不好的事情。但是這樣的男生常常能量巨大。

所以在新生的班級選舉中,那個男生就跟班裡的男同學說,讓大家選他當班長,並且給了他們同學很大的壓力,類似於如果你不選我,你就不夠義氣。結果很多人迫於壓力真的選了他。

當時我是實習班主任嘛,就沒同意這個選舉結果。

那天那個男生就非常生氣,給我發了一條簡訊,說:

“我原來是打算到大學以後洗心革面好好做人的,所以才努力讓大家選我當班長。現在你把我進步的路又給堵死了,那我只好繼續墮落,繼續擺爛了。”

在收到他簡訊的一瞬間,我有些內疚,我覺得自己好像是耽誤了一個大好青年的前途。

可是我後來又仔細一想,我的內疚從哪裡來呢?是這個男生給我的。

這個男生有一個目標,他沒實現他的目標,他的生氣甚至憤怒是能夠理解的。但他表達生氣的方式,是說:“我之所以維持這麼糟糕的狀態,這都是你的錯。”

維持這種糟糕的狀態對他來說是有收益的:因為我很糟糕,我才能夠指責你。

就跟「我窮我有理」一樣,一個刻意維持的受害者身份,帶來了一種道德上的正當性,讓指責和憤怒有了依據。

可是這樣一個說法,洩憤是洩憤了,也把他自己放到了一個讓別人來決定自己人生的被動的位置:

我是想好的,可是你沒有為我的好創造條件,所以我的糟糕的狀態,應該由你來負責。這都是你的錯。

他說的也許有道理。

可是他要用自己表現糟糕來證明你錯了,這並不是成熟和獨立的表現,因為他沒意識到,最終為結果買單的人,還是他自己。

有時候,這種被動的姿態是非常隱秘的。

有一個很資深的諮詢師,他遇到了一個來訪者。

這個來訪者總是把事情搞壞,好好的工作,結果他故意犯了一些錯把它搞砸了。找了一個女朋友,然後又故意說了一些話,把她給氣走了。

每當那個時候,他媽媽就會很著急,就來幫他想辦法。可是他自己又覺得很內疚,覺得讓媽媽擔心了。

聽了他的故事,當時這個諮詢師就跟他說了一句話。他說:

“你不讓自己擁有一點點好東西,是因為你害怕自己哪怕擁有一點點東西,就不會有人願意來幫助你、照顧你。”

這個諮詢師是非常有洞察力的。他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有時候,我們就是會為了獲得幫助和照顧,而不讓自己好。

這個例子跟剛剛那個有些不同。

剛剛那個例子,是透過我讓自己變可憐,來攻擊你,讓你難受。而這個例子,是透過我讓自己變可憐,來讓你同情我,給我愛。

但他們的相似之處,都是表現得很弱,很糟糕。

他們把自己放到了一個被動的位置。

這種心態很微妙,我們或多或少也會有一些。比如有時候我們會跟別人說我們很弱,讓別人別對我們有太高期待。

但是,如果它這變成了一種習慣,一種固定的角色和身份,那他們就會逐漸不願意放棄弱者的身份,因為他們感受到了這種身份的好處。

這時候,就很難在心理上成熟起來。

那成熟的姿態是怎麼樣的呢?

他的行為,不是根據現在來的,也就是說,他行動的動力,不是來自環境,而是來自自我。

這需要他在某種意義上超越利益得失才可以。

03

真正的成熟

是意識到自己有選擇的權利

有一次,我去參加一個心理沙龍活動。有一個畢業不久的年輕女士問了我一個問題。

她說:

“最開始的時候,我們都是被學校和老師教育,要誠信,要勤勞致富,可是到了社會以後,我發現很多人做企業家並不是透過勤勞致富。

他們發財主要靠人性的漏洞和黑暗面。他們對別人,也有很多的不誠實。這樣我心裡非常不平衡,很生氣,也有一些迷茫,我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了?”

其實那個沙龍上就有一些企業家在,我猜那個女生提這個問題,本身也有她的憤怒在。

我記得我那時是這麼回答的。我就問她:

“在你沒進入社會的時候,你接受了誠信的教育。現在你發現,真實的社會是這樣的。那你的選擇是什麼呢?”

顯然她沒想過這個問題,所以一下子有些不知所措。

我繼續說:

“道德有兩種。

一種是孩子式的道德。它有兩個特徵:

一個特徵是,用這種道德的人,總是期待有一個人作為父母的化身來主持公道。無論這個人是父母,長輩,領導,還是抽象的政府或者社會規則。

另一個特徵是,他覺得道德是有一種回報的承諾。我做了好事就應該得到獎勵。做了壞事就應該受到懲罰。但是你遇到的情況並不是這樣。

還是另一種道德,是成人式的道德。成人式的道德是怎麼樣的呢?

成人式的道德,並沒有你做了好事得好報,做了壞事就受懲罰的承諾。這並不是重點。

成人式的道德是,無論現實是怎麼樣的,我們去遵守我們內心的信條,只是因為它正確。我這麼做,是因為我們想要成為道德信條背後所代表的人。”

成人式的道德,對應的就是成熟的第三個階段:超越現實階段。

當我們進入這個階段的時候,我們就不再由外界和他人來決定我們應該做什麼,而開始由自己內心的信條來決定我們的行為。

就像羅曼羅蘭說的一句話:真正的英勇,是認清現實以後還能熱愛現實。

如果你在認清現實以後還能熱愛現實,那你的行為就不再是受現實限制的了。這時候,你的內心的信念本身,就變成了你行為的主導。

而你也同時獲得了一種主動的、為自己負責的姿態。這時候,你就開始成熟起來了。

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說的也是類似的意思。

這讓我想起我的一個朋友,他是很孔武有力,有八塊腹肌。

他說他的成熟就是,年輕的時候如果有街頭混混來惹他,他一定是要跟人打架的。可是現在,如果有街頭混混來惹他,甚至踢他一腳,他都會走開的。

為什麼他會把這個行為視作一種成熟?

可是現在不同了,他有了選擇的權力。他既可以選擇跟混混打架,也可以選擇離開。

這種選擇的自由,就是成熟。

也許你會想,這是他變懦弱了,並且為自己的懦弱找理由而已。可是,這個懦弱是該誰來評價呢?為什麼又要順應別人的評價,讓別人的評價來控制自己的行為呢?

也許,生活的困難就是這樣的混混,你可以選擇跟它死磕,也可以選擇走開。

當你意識到你有選擇的時候,你就掌握了主動權。這就是成熟。

4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如果這是故事,您慢走幾分鐘父親三